【奋进五年看中南】 “连天线” “接地气”,科研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南大学,考察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南人牢记于心。科技创新怎么干?中南人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理念,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的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民生建设大领域,坚定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连天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高校科研该如何发力?在一代代中南人看来,重点就在于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走进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格外显眼:每实施一项工程,团队就会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如今红旗已在全国26个省区“飘扬”,并辐射到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真正做到了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针对重金属污染防治这个世界性难题,团队深入发力,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到“三废”污染物治理和污染场地修复;从重金属污染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源头减排,团队发展创新了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国最大的铜、铅、锌、镍、锑、钼冶炼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
中南大学重金属污染防治团队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喜讯不断。2017年,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顺利完成了首飞,这让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生们激动不已。C919机轮刹车系统关键技术由中南大学及其学科性公司提供;2019年,实验室与中国商飞共建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项目落户长沙金霞经开区,成为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平台。而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是由中国商飞负责建设的国家飞机起降系统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继美国NASA之后第二个世界级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飞机起降系统科技创新平台。
文科创特色、理科强基础、医科争超越、工科创一流,中南人全面发力,对接重大战略需求。五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5个参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部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研究机构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实施前沿交叉研究、高端智库、国防重大培育专项等计划,集中投入3.7亿元建设高性能计算、测试高端大型仪器设备等大仪公共平台,提升基础研究和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7%以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62项,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实现“零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前10。学校科技成果在高铁、深地深海、C919大飞机、重型运载火箭、北斗卫星组网、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国家科技奖30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7。
“接地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如何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如何主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南人给出了答案:立足湖南,辐射中部,走向世界。
2021年,学校制定《中南大学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方案》《中南大学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湖南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策划并促成强链补链延链重大成果就地转化,为湖南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动力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助力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4000多项技术在地方转移转化。
钟掘院士团队成功研制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贮箱直径10米级整体过度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南始终把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作为重要目标。打造“患者满意、国际一流”的医疗服务与医学创新高地,着力创建“1+1+10”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和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湘雅医学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提升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推进高质量诊疗体系建设和高峰临床专科打造,进一步提升“湘雅品牌”影响力;以临床重大问题为导向,以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创制、医药设备研发为目标的创新链,打造国家级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致力于微功率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领域的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加强我国在微功率超宽带雷达产业的引领作用,让我国在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领域达到国际领跑地位,在重大灾害救援和新冠疫情防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脱贫攻坚战全面取胜后,乡村接续振兴之路又在哪里?中南大学积极践行科技帮扶,专家们多次赴江华指导瑶族文化产业链发展,助力实现当地民间艺术传播、非遗传承保护和文旅资源开发。依托湘雅学科优势协助江华县研究开发出6种健康产品并量产上市,10余支专家及研究生实践团赴江华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发挥发挥校友、企业资源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
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更要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南大学一直在探索“现金+股权”的混合转化模式,推进重大成果转化,让科研人员和企业都受益。2016年至今,学校共有9项单项金额过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让,位于全国高校前列。赵中伟教授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一种白钨矿中提取钨的方法”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金奖,田红旗院士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轨道车辆实车撞击试验系统”“铁路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分别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金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多举措,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肥沃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五年来,中南大学多项举措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积极培育滋养科研发展的沃土。
科研创新,关键是人才。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为核心,构建开放、活力、协同、高效、人文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培养、引进和造就更多国际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一流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体系。
为了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和活力,学校准确把握学科大交叉、大融合发展趋势,创新组织模式,重塑建设机制,强化学科链(群)集成融合,推动学科前沿和学科链(群)有机融合,促进特色优势学科群创新发展,加速形成若干新兴交叉学科,打造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学科链(群)发展格局,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此外,学校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一流学科尖峰计划、优势学科登峰计划、潜力学科创优计划、基础学科跨越计划,支持文科基础学科凸显中国特色,在若干领域或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做到“精而特”。推进交叉学科赋能计划,以超快速高水平发展为目标,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高起点、一体化建设交叉学科,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踏浪而行,中南科研人勇立潮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中南风华正茂。
往期精彩推荐
【奋进五年看中南】 深耕内涵发展 跑出一流学科建设“加速度”
【奋进五年看中南】 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 在“中南新航道”乘风破浪
【奋进五年看中南】锚定世界一流 掀起本科教育的“质量革命”
【奋进五年看中南】浸润式思政教育 深耕育人肥沃土壤
作者 | 王轩
编辑 | 雷雅洁
审核 | 唐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