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六年,他坚持手写板书

致敬良师的 中南大学 2023-02-22

粉笔沙沙,一笔一划落下,公式推导过程渐渐布满整个黑板。没有PPT,也没有书和讲义,只有指尖紧攥的三寸粉笔,是黄方林老师课堂上最得力的教具。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一支粉笔,半生光阴。这是土木工程学院黄方林二十六载教育生涯的写照。



胸有成“书”


从1996年任教原长沙铁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到成为现在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黄方林先后讲授过包括《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等十几门与力学相关的课程。

力学理论抽象,公式繁杂,不同力学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是一门让不少学生头疼的大学科。二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黄方林对每门课程、每本教材都有了自己的感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黄老师上课从不带教材,不用PPT,全部采用板书授课。比如弹性力学,他能记住课本中的所有公式,每次上课都能一步一步推导。” 2017级博士研究生冯帆回忆说。

黄方林手中的一根粉笔,成了学生们思维的“指挥棒”。“我上课时从来不用看书,也从来不用教案。”黄方林自信地说,“所有的公式和例题都在我的脑子里。”无论是弹塑性力学中一串串冗长的偏微分方程公式,还是结构力学中一道道例题里结构的几何尺寸、约束情况、荷载情况,他都能够信手拈来。

在黄方林看来,力学是“讲理”的课程,公式只有通过一步步抽丝剥茧般的推导,才能讲清力学道理,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奥妙。“上黄老师的课需要全神贯注,才能一直保持和老师相同的节奏。”2020级本科生潘杨煜说。每节课上,整整齐齐的板书总是写满了整个黑板。

2020年疫情期间,黄方林依旧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到空教室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即便是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他依旧是坚持板书,用手写的方式,为本科生录完了整学期的结构力学课程。“当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有身临教室的感觉,我提前把要讲的内容烂熟于心,这样讲课就更加流畅。”黄方林说。常年的积累促成了他录课过程的一气呵成,保证了线上教学的质量。


不让教学成为“空中楼阁”


“土木工程着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力学的教学也必须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而不能够成为空中楼阁。”这是黄方林对力学教学的定位。

在不少人眼中,力学理论过于抽象,好像与实际工程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工程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力学上的问题。”黄方林说,“因此在课堂中穿插这些工程实例,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是有实际用处的,才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黄方林(中)带研究生在西藏做实验


在本科生的课堂上,黄方林总是会穿插一些自己经历过的实际工程的例子。例如2015年在山东菏泽的一个跨京九铁路斜拉桥建造项目过程中,面对两万五千吨桥梁(当时世界第一重量)转体的问题,不少技术人员都发了愁,而黄方林运用最基本的杠杆原理,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他选择用这样的例子,激起学生们学习力学的热情。

黄方林还给同学们讲过,在一次桥梁建设过程中,因为量纲的错误而导致工程不合格的例子。“土木工程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一颗责任心。”黄方林希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对于研究生而言,下工地、测数据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对于每一届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黄方林一定会带领他们去实地锻炼。去年,黄方林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长益常高铁益阳段。“在现场,黄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桥梁构造、结构受力等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冯帆回忆到,“比如连续梁桥的桥面线形监控原则、挂篮施工工艺等,让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


教给学生受益一生的东西


“学问学问,就要边学边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是黄方林总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在他看来,问题意识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会问、敢问是让学生能够受益一生的能力。

对于来自学生的疑问,黄方林总是做到有问必答。每学期期末时,他总会及时组织学生答疑活动。“学生问得问题越难,我越开心。这样才能够教学相长嘛。” 黄方林说。即使毕业多年以后,不少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还时常会与黄方林联系,向他讨教一些工程上的问题。而他也总是乐于与他们一起探讨,在讨论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研讨后合影


土木院05级研究生刘建军回忆:“黄老师不但在学术理论上悉心指导我们,在做人做事上同样对我们言传身教。”有一次黄方林带着学生去四川一个工地,几十米高的塔吊,他第一个爬上去了。“你不上,你要学生去做是没有说服力的。”在黄方林看来,身先示范就是最基本的“师范”。

“我从黄老师身上受益的不止有专业领域的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刘建军回忆,“老师总说‘只有拥有了好的身体,才有足够的精力和效率做好事’。当年,我跟着黄老师,学会了打羽毛球。从读研到现在我坚持打了十几年了。”

“天道酬勤,持之以恒。”每送走一届学生,黄方林都要对孩子们“唠叨”一遍。在他看来,日常点滴的积累,永远是“心想事成”的前提。“希望每个从中南走出的孩子,都能心有所信,立足长远,迈向未来。”他说。




往期精彩推荐

原来数学课真的可以好“玩”又好学!

刚刚,中南人再获“科学探索奖”!

中秋节和教师节相遇,一起来寄托“师”念吧!

谢谢您,中南良师!

祝贺!我校两位教师获全省表彰!



来源 | 大学生通讯

作者 | 周晨辉

编辑 | 周芳妃

审核 | 韩艳 唐潇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