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载,和中南一起走过
2000年4月29日
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
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
中南大学迎着世纪曙光新生
开始了新的航程
至今已23载
那一天
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呱呱坠地
多年后结缘在中南求学
那一年
怀抱梦想的“他们”
成为新“中南人”
在此书写奋斗故事
让我们从“他们”的视角
看看这些有关相遇、见证和成长的
中南故事
我们的中南初体验
“中南最突出的特点是学子们在真正地践行着‘知行合一’。”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李凤合
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李凤合在校本部观云池旁
李凤合与中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缘分。高三时他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巧合地发现这句话是中南大学的校训。2021年暑假,李凤合参加中南的夏令营期间了解了许多学校的历史,又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日恰好与中南合并组建的日子是同一天。一年后,他成功考研“上岸”,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南人。在李凤合看来,中南最突出的特点是学子们在真正地践行着“知行合一”的校训。“在这里,同学们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划,不仅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而且真的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课题组里融洽温馨的氛围、导师的关心和指导也让李凤合感到精神振奋,重新开始对自我的认识和欣赏,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长规划。
★“希望自己好好珍惜在中南的校园学习生活,拿出最好的精气神,践行‘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的校训!”
“‘大气’和‘温暖’是我体会到的中南关键词。”
——化工院2022级研究生龚雨霞
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龚雨霞(左)在实验室
★“我想要慢慢散步,看遍中南的一草一木,细细体会在中南的生活,和学校一起不断向前、不断收获。”
“在这里,历史感与新鲜感并存。”
——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研究生宋炜钰
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宋炜钰(前排右一)的师门合影
两年前考研择校的时候,中南大学是宋炜钰经过多方面考量之后最好的选择。初到中南,她最先看到的是铁道校区一座座历经几十载春秋风雨的纪念碑、塑像,和一排排高大繁茂、四季常青的树木,优美的环境中颇有着一些历史感,这是她关于中南的最初印象。在铁道校区里穿行时,她常看见有树木生长于道路之间,或包围了栏杆,这种不加修饰的校园绿化加上南方常绿的植被面貌契合着她平静的心境,是她生活中的乐趣与幸福。办公楼的灯火总是深夜未灭,图书馆的座位总是座无虚席,在中南的研究生生活,让她的心境更为沉淀,阅历更加丰富。
★“在这里,我的思想变得更加独立和成熟,也更倾向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于我而言这是一段蜕变之旅。”
我们见证中南之变化
“我眼里的中南从未停下向前迈进的步伐。”
——通信工程专业2021级研究生周茜
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周茜(左)本科毕业时在校本部留影
本科就读于中南、如今已经研二的周茜第六次与中南一同“庆生”。大二时周茜加入了学院新成立的微信公众号“中南cc君”新媒体运营团队,并见证着公众号一点点成长起来,她认为这是她本科时期做的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仅是“中南cc君”,看着信息大楼从奠基仪式时大片的空地到建成为明亮的教学楼、入学时还在翻新的八食堂逐渐成为同学们心中的“网红食堂”、一直在修建的地铁“中南大学站”终于落成……本科四年里周茜切实感受到中南从未停下向前迈进的步伐。研究生期间解锁新的实验室后,她在这里与伙伴们一起学习研究、一起准备竞赛,为了各自的前途共同拼搏努力。现在的她每次听到地铁站播放“Railway Station of CSU”时,内心满是回家的温暖。
★“在中南度过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时光,感谢中南给我提供的学习平台,有幸与各位在中南遇到的老师同学朋友们相识,希望中南越来越好!”
“这些年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同学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南校区宿管站站长舒小梅
2000年2月来校工作
舒小梅(右)在工作中
★“学校越来越好了!我们永远欢迎同学们常‘回家’看看!”
我们与中南共成长
“我非常热爱教学这门事业,教学就是我的使命。正是学校给予我养分,我才能快速成长。”
——计算机学院教师康松林
2000年4月来校工作
康松林(左一)在为学生答疑辅导
2000年4月,康松林老师来到当时的长沙铁道学院任教。刚刚入职的他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见证了学校的“摇身一变”。这些年,康松林已经从一枚“青椒”成长为“资深教师”。他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与合作研究,使“中南大学”的名字在湖南省教学成果奖项的获奖名单上频繁出现;好学上进的学生寻求他的指导,带着“中南大学”的标签闯入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重点赛事。多年任教使他的教学理念不断成熟,“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更加重要。”康松林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前预习,也会认真准备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设计,还连续十几年坚持在周末为学生答疑辅导。对康松林而言,学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与回报。
★“希望学校和学子越来越好,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名校!”
“学校的学科水平由教师直接体现,教师的成长往往也是学校的成长。”
——物理与电子学院教师夏庆林
2000年6月来校工作
夏庆林在自己的办公室
2000年6月,硕士毕业的夏庆林来到刚刚合并组建的中南大学物热系工作。当时学校的物理学科相对薄弱,教学设施尚缺,多门理工科专业师生共用着公共实验室。
来校不久,在学校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自我提升的政策下,夏庆林攻读了材料学博士,为基础物理专业出身的他后来“跳出物理”创造了条件。近些年,他一直在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与合作者们共同研究的黑砷二维层状材料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基础学科的厚重与应用学科的致用中,夏庆林以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成长见证与践行着中南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也收获着自己越来越大的满足。
现在,学院早已有了独立的实验室,与工科物理基地、实验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等平台协同助力师生自由探索、创新实践。夏庆林庆幸23年前的那场相遇,更感谢23年里中南这片土壤的滋养。
★“在这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设计和实现自己的人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建设和作为。”
“在中南的成长经历是我往后工作生活的养分。”
——护理学专业2000级校友李珊珊
今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李珊珊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好好珍惜在中南的时光,让自己吸取更多的营养,走上社会成为母校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遇、见证、成长
时光流淌,年华永记
中南廿三芳华正青春
学校与学子共同手握岁月积淀
携着蓬勃朝气
一起向未来
@中南人,你还有哪些特别的中南故事?
请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吧~
往期精彩推荐
抢先看,中南夜生活“上映”!
致二十三岁的你
十年!重要贡献!
作者 | 邓皓迪 谭杰豪 陈炎婧 曾兆麟
图片 | 受访者本人
编辑 | 周芳妃
审核 | 韩艳 唐潇珺 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