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文博:“守桥人”的青春之诗

中南大学 2023-08-28


用七万公里丈量云和月

用四十万字书写桥与梦

从幼时需要被爷爷拘着才愿背诗的小孩

到如今走在诗中桥上的“守桥人

王文博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初入诗上桥



      2019年,受从事土木工程的祖辈影响,刚结束高考的王文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2020年,热爱诗赋的王文博加入到土木院何旭辉教授与人文学院杨雨教授联合发起的“诗话桥”跨学科交叉研究课题,和同学们一起走访考察古桥,挖掘古桥文化。


      二十一孔桥是王文博加入“诗话桥”团队后考察的第一座古桥。这座历史上为了方便防洪渠顺畅流通而建立的桥,在道路发达、洪水不再的今天,似乎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样子也变得沧桑而斑驳。考察过程中,王文博见到了许多如二十一孔桥这样“被遗忘”的古桥。他还发现,在这些遗世而独立的古桥边,总有着一群和古桥一般透着倔强的人,守着这份斑驳,也守着一辈又一辈的回忆。他们有的世世代代住在桥边,将古桥历史文化代代记载与传承,有的将古桥当做自己的“老朋友”,每日“为古桥拂尘”,为所守护着的它“把脉问诊”。


      历经沧桑的古桥让年轻的王文博看到了岁月的厚重,而一位位守桥人用自己的故事一遍遍唤起王文博内心的感动。王文博了解到,全国仍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70多处省保级以上文物桥被忽略或是损毁。而要保护它们,仅靠老一辈守桥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王文博(左)与隆回第十七代守桥人


在一次考察中,偶遇的隆回第十七代守桥人刘国华爷爷紧紧握住了王文博的手,淳朴的乡音中满溢对考察团队的期待。王文博紧紧回握着老爷爷的手,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能否成为新一代的“守桥人”,为这些古桥做些什么?王文博产生了以传统文化为古桥保护赋能、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对古桥进行实际保护的想法。随后在党支部、学院老师的支持指导下,这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书写诗上桥



      带着这粒“种子”,王文博先后主持了“湖南省典型古桥现状及古桥文化探寻”的国家级立项创业训练项目、“诗画桥—文工学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级立项创新训练项目和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守桥人——古桥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路径探究的先行者”等。从随队考察“见世面”的大一新生,到成为探寻古桥传承路径的学生团队领头人,王文博不仅把古桥写在诗里,也把对古桥的实际保护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在大地上。


王文博(前排左一)与团队考察石杨桥


      几年时间,王文博和团队成员共调研了以湖南省为核心的13省111座古桥,跋涉近七万公里,撰写近四十万字调研报告。其中,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石杨桥因为魏源曾经走过而为人所知,如今却因为缺乏修缮而在桥头立起了“危桥”的牌子。


王文博和团队根据古桥的需求开发了基于3D模型的桥梁信息展示数字化系统,为其“修旧如旧”提供直观信息和参照。他们还发挥古桥本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对桥梁进行宣传和保护。比如团队把了解到的故事,形成新媒体产品。对于隆回古桥,他们将当地的滩头年画与桥梁文化结合,借助学校平台从文化资源孵化出新项目,使古桥从结构和文化两个维度重获新生。在一次次这样的考察中,王文博和团队实地收集古桥数据,实时监测古桥状态,在灾害发生之前制定保护方案,为保护古桥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在古桥保护之外,王文博还在团队成员的共同推动下提出守桥人“百人百项”工程,打造具有团队特色的“守桥人榜样说”和“100项学科竞赛”,提升团队成员创新创业实践及公益志愿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样板党支部学生天佑党支部副书记的王文博针对同学反馈较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流体力学等高难度学科,组织支部党员编撰超90万字“学霸笔记”,辐射土木院等其他学院5000余名同学,当起了朋辈互助桥梁的“守桥人”。  


王文博在2023年学校毕业典礼作为本科生代表发言


今年,本科毕业的王文博选择“本-博拔尖计划”留在中南,继续作为“守桥人”,书写自己的青春之诗。


往期精彩推荐


建党102周年!隆重表彰!🤩


李志明:科研和育人,是幸福的底色!

37+14,这么多年,他就干了这件事!


来源 | 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 | 青喜洋

编辑 | 刘凯洋

审核 | 韩艳 邓皓迪 李浩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