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耿其昌:余音绕梁 邈远时空

刘 郎 光明阅读 2019-12-09


耿其昌,1947年3月25日出生,北京人,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老生。


艺术欣赏的兴趣点,向来因人而异。比如,在当代老生的唱腔里,我时不时就听耿其昌。他的唱腔很雅化,许多年一路听下来,我很是欣赏这一点。当然,以这个成语做题目,还不仅仅由于我们的京剧名家,是一位余派老生的缘故。



言之有物


耿其昌的音像作品,已经出了很多种。然而,它们仍然不能替代这一册《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的意义。因为它几乎就是一位京剧名家60载从艺生涯的缩写。虽然以唱腔的传承为主线,但我以为,就其内涵而言,它远远跨出了曲谱的边疆。


《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

耿其昌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每一段唱腔之后,都有耿其昌所写的《一席话》。这些文字,篇幅都不长,但是这里面,却有着十分动人的记述。比如关于《沙桥饯别》这一段,便很有代表性——


 “此戏我先后学自李世霖、刘增复两位先生。‘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则是我二十多岁时,王瑞芝先生亲授的。1968年,我调入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直到1978年离开,其间常在王先生那里调嗓子,说唱腔。除去几个现代戏以外,他还给我说过许多老戏的唱段。‘文革’中期,允许在练声时唱老戏唱段了,以提高现代戏的演唱水平。那时每次演出前,王先生都特意到后台,为各位主演操琴开声。谭元寿、马长礼老师基本都是唱‘提龙笔’和‘老眼昏花’这两段,我自然也不例外。因为王先生讲,以前余叔岩先生演出前,就爱用这两段唱腔开声,所以,大家都继承了这个传统。”


数十篇内容不同的《一席话》,大都以这样言之有物的细节,记述了唱腔的来历、流派的异同与受教的过程,而王瑞芝等前辈先生的形象,对人尤其触动。


王瑞芝,京剧琴师


据我粗略计算,按照唱腔的排列顺序,耿其昌的笔下,竟有30多位老师的名字,一一出现在充满了无限感恩的语句之中。


孟小冬于张大千家中聚会演唱之照片,操琴者为名琴师王瑞芝。


应当说,王瑞芝先生这样的前辈,并不像一些老生名家那样,尊号见诸于经传,声望传播于荧屏,但恰恰是这样一些几乎是隐身幕后的先生,却甘愿做一个个广义的音符,来组成完美的旋律,来形成精彩的声腔,并交给真正的传人,让他们在艺术世界的天空,去金声玉振。由此可以说,名师固然不凡,但这样的良师,更为可敬,正是他们倾尽了对传统艺术的一片精诚,才成全了令人瞩望的京剧高足。


浑化无痕


优秀的老生形象,往往让人称羡不已。成熟,稳健,潇洒,练达,风骨中既带着英气,又显得儒雅,几乎是淋漓尽致地极尽了中年男子之美,亮人眼目的形象,一如领口的鲜白。老生里也多有须发皓然的,但只要一开口,依然是历练沧桑的超拔。好老生演人物,因为极富感染力,常常让人一时忽略了演员的身份。这,就叫浑化无痕。


然而,要想把这些人物塑造好,谈何容易。


《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里,有一张耿其昌少年时期,开蒙老师陈斌雨先生给其说戏的老照片。照片上,戴着髯口的耿其昌,正拉开身架做着造型状,陈斌雨先生则在旁边手把手地矫正着他的一招一式,围在四周的,是另外三名十分投入的小同学。


这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放在如今的这册唱腔精选里,实在是含义深长。它让人想到了60年时光的跨度,也想到了什么才叫作代际的传承。


耿其昌担纲过林林总总的经典剧目,轻松愉悦的《游龙戏凤》,声情跌宕的《四郎探母》,行腔庄正的《沙桥饯别》,以及技巧繁难的《坐楼杀惜》,都曾各臻其神。如果说那些戏里的老生角色都各有亮色的话,那么,这些人物身上最为关键的一抹,正来自于光影浮动的昨天。


耿其昌之《沙桥饯别》


说到耿其昌的众多剧目,人们自然会想到他与李维康的合作,因为这一双梨园俪侣的珠联璧合,早已经久负佳评。


《梅龙镇》,李维康扮演的李凤姐和耿其昌扮演的正德帝。


其实,即便是不与李维康联袂演出,耿其昌也一直在独当一面。《白帝城》里的老生,就没有青衣配戏,但耿其昌的刘备,依然非同凡响。在让人动容“哭灵牌”里,幕帐是白的,道具是白的,加上满台的衣冠似雪,悲剧色彩的营造,直教人惊诧前人的高明。正是在这不寒而栗的肃穆的气氛里,耿其昌的那段“白甲白盔白旗号”,唱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浸透了世事的兴亡与人生的悲悯,我至今难忘他那声道尽悲凉的高音一挑。


《哭灵牌》剧照,周正荣饰刘备


算起来,耿其昌和刘备还真有缘,因为早在戏校二年级的时候,13岁的耿其昌,就演过东吴招亲的刘皇叔。前几年《龙凤呈祥》拍电影,刘皇叔依然又是不二人选的耿其昌,只不过他的身边,已经不知换过了多少位陪王伴驾的赵子龙。当然,有十分默契的艺术搭档,不同的行当当然就会相得益彰,一如在这对梨园俪侣的合作中,又多了一位优秀琴师王彩云——就是这一册经典唱腔的整理者,这样的合作,简直就是绫间错彩,锦上添花。


一般说来,京剧的流派,是由唱腔的特点界定的,唱,当然起着灵魂的作用。但是,人物的塑造并不是只靠唱腔完成的,真要成为京剧艺术的佼佼者,仅能以几段清唱博得一些喝彩声,挑不了大厦之梁。


梨园轶事


在30多篇《一席话》中,耿其昌很谦虚,除了讲述对每段唱腔的理解与体会,并没有提到自己是怎样“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然而,有一些梨园轶事,在他的心中,想必早已是落地生根。


图为余叔岩便装照。余叔岩,京剧老生。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北京。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派(鑫培)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等。


据早年间与余叔岩一起练功的戏曲名家王庾生先生回忆道:


 “每逢三九严寒的早晨,第一个起床的总是余叔岩,他起床后再把同伴叫起来,一同走上十几里,来到郊外。无论天多冷,雪多大,余叔岩总是夹着一把扫雪的笤帚准备扫雪用。手脚冻僵了,就爬树、跑步、耍大刀花,等练出汗来,再接着喊嗓子。倒仓期间,他与陈彦衡、王荣山、莫敬一等人,一同去看谭鑫培的戏,几个人还作了具体的分工,将词句、唱腔、身段和表演,以及胡琴的工尺,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散戏回家,再彼此印证核对,即使是一字之微,也要仔细揣摩,刻苦钻研,朝夕不辍。”


自然,余叔岩的后来者们再练苦功,未必都要像祖师爷那样扫雪了。那雪,开宗立派的祖师爷,早已在前面扫开了。但是,只要视艺术为生命,无论前人与后人,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情根已种,至死方休。


余叔岩之《盗宗卷》


《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的封三处,还嵌有唱腔光碟共五张,出版家想得真周到——是这样,声腔的韵味儿,说是说不清楚的,唱出来才算数。


不过,现在再听耿其昌,其实很方便,这本《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的多数唱段,手机里都能听得到,只要稍加操作,叫作“喜马拉雅”的菜单,便会提供高品质的环绕立体声。如前所说,我就是时不时地这样听——听耿其昌从前贤那里继承而来的余音袅袅,并联想着中国京剧所创造的邈远时空。

 

初撰于江南小豆棚


(本文作者刘郎,为电视纪录片资深编导、高级编辑)


往期好文推荐

非徒楮墨旧 尤见薪火情——光明日报70周年社藏线装古籍述览

光明读书会:古文可以观止吗?

一封新发现的汪曾祺佚简

从书札看晚清以来艺术大家的朋友圈

奥兹:以色列最伟大的作家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6月22日09版“余音绕梁“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版编辑:谭华


文末可以评论

写出您的观点

光明悦读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