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多睡点儿,
接下来一周都不用睡了。”
黄女士是一位广东考生的家长,
去年经历过高考志愿填报,
这是一场“信息战争”。考生的每一分,家长都不想浪费。能用的办法都用上,只为不错漏任何资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只要对结果有益,家长的内心标价或许就没有上限。由此,一个价值近10亿元的产业应运而生。“七分考三分报”的重要性,和行业标准的缺乏,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了一门火爆生意。表象背后亟待解决的,却是考生的迷茫、家长的焦虑和机构的乱象。去年此时,虽然紧张的高考已经过去,一种毫无头绪的焦虑依旧困扰着全家人。黄女士手捧一本填报指南,儿子坐在电脑面前,二人面对45个志愿空格,都感到些许无助。
儿子不是家里第一个高考的,她也曾帮两个侄女填报过志愿,但那些年的难度和现在完全不可比。转折点在2014年新高考改革。与过去的文理分科不同,新高考实行“3+3”或“3+1+2”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剩余科目任选三科;或者历史、物理中选一科,再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两科。不同组合对应不同专业,哪怕同一个专业,不同院校也可能要求不一样的组合。新高考还打破了过去的志愿填报方式。以前只需填报4到6个院校,每个院校6个专业;现在细化到专业组,填报数量大幅增多,以广东为例,本科普通批设置45个志愿。考生需要在大约一周内,快速准确地把握各个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从中做出选择。灵活的志愿组合,复杂的填报规则,以及家长的不够了解,使信息差的利益空间被成倍放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近年来数量猛增。然而,热门机构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名额有限,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黄女士唯恐被落下,即便对这些机构半信半疑,她还是早早在去年三月购买了15800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从高考完到成绩发布期间,黄女士还接了好几拨推广电话,参加了各种机构的校园宣讲会,看到家长人均大约能抢到两张热门机构的宣传单。- 成绩出来后,通过与考生沟通、心理测评、综合家长意见等方式,确定专业方向;
- 根据考生规划在专业、院校、城市中做取舍,最终借助大数据软件形成填报方案。
“快的话,两天就能结束。”黄女士观察到,沟通过程中,机构人员会对着表格,一项项询问,“想不想当老师?学计算机可以吗?做医生或是做警察有没有兴趣?我儿子都说‘可以,随便。’”申鹏是广东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从2007年起,他在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季,都免费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分析服务。
坚持这份兼职17年,申鹏看到太多焦虑的家长,和迷茫的孩子。很多时候,这才是考生和家长来找他的症结所在。他的身份也常常从“志愿分析师”转变为“家庭调解员”“心理辅导师”,对考生和家长的争执见怪不怪。他注意到,广东家庭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地域选择方面。家长不舍得孩子出省读书,孩子更愿意用远距离换取专业选择自由。而家长极有可能没上过大学,还受到亲戚的“远古”经验干扰,加剧和孩子的分歧。同时,就业市场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引发部分家长的焦虑。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51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种环境下,“选择比努力重要”的理念被愈发强化。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广东家长对容易考编考公的院校或专业表现出空前热情。相比通过低分高就“捡漏”,更多人想给孩子稳稳的未来,花钱买心安。家长想要的,除了专业的志愿填报服务,还有清晰的就业市场分析。因为理解家长的忧虑,所以申鹏不会轻易选边站队,“我总跟考生说,只要做出选择,就注定付出代价。有时,家人也是必须放上天平衡量的砝码。”申鹏在沟通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考生不关注成绩之外的世界,没有想法、没有主见。就像黄女士的儿子,即便到了确认志愿的最后一刻,还对自己填报的志愿一知半解。对专业内涵、对口岗位,经过机构人员的解释,他看似都理解了,但没有真正感同身受,更无从说出喜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觉得干什么都行。”对未来选择感到迷茫,是许多考生面临的问题。面对这部分考生,申鹏会根据收集到的个人信息,主动提供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建议。对于顶级学霸,他把专业偏好排在首位;对于家庭实力雄厚的考生,他选择盘活资源;对于想要进一步升学的考生,他衡量院校实力;对于期盼早点进入社会的考生,他考虑城市地域。补齐信息差,平衡城市、院校、专业这三者,才是最优的填报方案。但说到底,几个小时的沟通,难以形成有多深入的了解。毕竟考生才是志愿规划实现的主体,一旦主体缺失,再专业的指导也会没有着力点。实际上,家长期待的指引人生方向般的服务并不现实。大部分机构提供的,都是基于公开数据的分析。
和机构沟通前,黄女士也搜罗了各种资讯,希望得到一锤定音的解答。但实际上,她所接触的机构人员只是从分数和排名出发,干巴巴地念着公开资料。像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种细分学科,或者智慧交通这种新兴专业,机构的了解也只是皮毛。问得急了,就是一句话回复,“我们这边更多的是招录信息,其他方面建议您自己上网找找看。”就连数据分析的成本,也被无限压低。只需明确高考成绩、意向城市、感兴趣专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大数据软件得到一份志愿填报方案。AI出现的这些年,各大互联网平台也争先恐后推出志愿填报智能系统。黄女士对着互联网上的短视频“望洋兴叹”,羡慕着更专业的志愿填报服务。在网络氛围裹挟下,如果可以的话,也许没有家长不想体验张雪峰的服务,但黄女士听说名额已经排到2027年。张雪峰所在机构的APP显示,价格为11999元、17999元的两项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都已接近售罄,且均为张雪峰团队负责,非张雪峰本人服务。事实上,即便是行业头部,也不一定“持证上岗”。教育部多次强调,有关部门从未发放“高考志愿规划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新兴行业,尚未形成明确的准入机制。记者观察到,高考志愿填报从业者的背景大抵分为两类,一是身在教育体系的高中老师或大学教授,他们或兼职或义务从事着这项工作;另一种则是教育机构培训的分析师,除了高考志愿填报,还提供考研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来源不一,门槛未明。但黄女士看重的是机构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完善的信息体系。机构能提供较为专业的信息梳理,包括极少人注意到的信息。黄女士认为,大多数家长愿意为信息差买单,尤其是没时间或没能力的家长,更愿意用金钱换时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始,高考志愿填报产业发展已十年。开始是“吃入场福利”的野蛮生长,现在则产业版图已逐渐清晰。天眼查显示,志愿填报相关存续企业近2000家,且成立3到5年的企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成立5到10年的。目前来看,张雪峰毫无疑问是赛道内最大IP。曾经是考研辅导老师的他,长期浸润在教育行业,熟知考生和家长心理。他既有专业分析,又能玩转流量,同时能击中家长们“为普通孩子找出路”的焦虑。张雪峰成立的教育咨询机构,主营业务即为高考志愿填报。但纵观整个行业,靠高考志愿填报业务支撑机构全年经营的并非主流。大部分机构把这项服务作为板块之一,嵌入出国留学、考研辅导等业务板块,从单一环节延伸至整个学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全链条。
同时,这一细分市场的迅速崛起也让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工作。2024年,教育部首次推出免费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智能模拟填报等服务,试图从官方渠道为考生答疑解惑。此外,教育部今年还举办“云咨询周”活动,组织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通过文字、直播、活动等多种形式,提供招生计划、录取情况、填报办法和考生须知等信息。各地中学也陆续开展各种志愿填报培训,并组织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作为社会力量的补充,近年来各大媒体也在组织公益性志愿填报信息服务。在广东省内,南方新闻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纷纷与各大高校联动,提供多种公益指导。其中,南方新闻网“南方青春高考季”团队已连续10年举办相关活动,今年更是携手50所知名高校,通过巡回展的形式,免费为公众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团队日常推出的各种音频、视频以及职业体验等栏目和活动,也旨在为考生和家长了解高校政策、就业方向提供一种路径。申鹏经常告诫家长,不必把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作用过度拔高,考生本人的实力和意志才是志愿规划得以实现的大前提;也不要迷信任何高考志愿填报导师,务必自己尽早了解规则。申鹏认为,“建议需要有人来提,但主意还是要靠自己拿。”
选择独自规划女儿升学路径的何先生,就是另一个对照组。从女儿上高二开始,何先生就着手搜集资料。即便没经过专业培训,也摸索出了套路:先是利用模考成绩确定学校区间,继而敲定文科好就业的几个专业方向,把范围缩小至22个院校。成绩出来后,进一步和女儿沟通有关城市、就业和升学意向,据此为院校和专业排序。案头工作做了一年多,资料有了整整一本。等何先生再去了解高考志愿填报机构时,他发现对方不能提供更多帮助,遂果断放弃。“机构肯定比我权威,但我们家专业选择明确,也不打算冲名校,还是以稳录取为主,自然不需要其他助力。考虑一些冷门专业的家长,可能才需要更多信息。”他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会提到,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不要等填志愿时才发现除了成绩,对孩子一无所知。教育部门也多次强调自主填报。从2019年开始,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教育部门都会通过官方平台发声,提醒考生和家长谨慎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今年6月1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教育部提醒考生及家长警惕“高价辅导”陷阱》一文指出,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生的“最后一课”,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文章还提及,考生和家长应谨慎对待各类志愿填报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服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教育部将同步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在今年6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强调,现在社会上各种信息咨询机构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散布一些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针对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环节实施诈骗,严重扰乱招生秩序,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警惕天价志愿辅导陷阱,理性报考。关乎人生大事,当然不能轻易决定。考生如果看不明白填报规则,寻求专业人士帮忙是一种理性选择,而如何判断谁专业又是另一门功课。但不管谁给出的方案,都只能作为参考。考生和家长要利用好工具,而不是依赖于工具。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选择过程中可以听取建议,但决定还是得考生自己做。就像黄女士所说:“不能指望花了钱,就把所有的路都交给别人帮你选。”来源: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