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主任再忙也要做科普,70岁上海老太玩起自媒体,这些得奖的科普工作者太个性!
忙得不分白天黑夜的急诊科医生王韬,创立了“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在这位医生眼里,科普是科研的一部分,也是医生的本职工作;
70岁的李笑和不喜欢“广场舞”,却对维护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老李说”情有独钟,她把这个自媒体打造成传递志愿服务精神和展示志愿者风采的平台。
今天,像他们一样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受到了表彰——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今天揭晓,共计96个项目获奖。其中分量最重的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花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莲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我国首个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民间团体出资、为表彰科普工作而设立的省市级奖项。迄今已经发展了四年,奖项的设置也在不断完善,自去年新增“科普管理优秀奖”外,今年又首次设立“优秀科普志愿者奖”,表彰长期工作在科普一线的志愿者。
用做科研的方式做科普
看看历年来获得“科普杰出人物”的一个个名字:张永莲、王恩多、孙兴怀、陈晓亚、薛永祺……哪一个不是投身于科普事业十几年,著作等身的老科普人,和他们相比,王韬的这个“科普杰出人物”看起来得到得有些意外。
他发起创立的“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不过两年。不过再看这两年他汇聚的科普能量——开展电视健康节目系统科学化探索、提出“家庭照顾者”科普概念、挂牌成立“科普示范楼宇”、创立“医学传播学”学科……这个奖拿得可谓实至名归。
王韬的工作岗位是医院的急诊室,这是一个在工作中要争分夺秒的岗位,自然有人会问他:“王医生,你这么忙,怎么还能抽出时间来做科普。”王韬正色回答:“哪有什么抽出时间做科普的事,科普是科研的一部分,也就是医生的本职工作。” 王韬觉得,很长时间里人们把科普的概念异化了,认为花点时间做一场讲座、出席一个活动就是科普,但很少有人关心这样的科普有没有用。“真正的科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看人下菜’,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提高。”他说。
王韬在急诊室故事里解说医学小常识
他开始用做科研的态度做科普,首先传递的知识要准确,其次表达的方式要适合受科普人群,再次要有反馈评价机制。
比如在做上海城镇居民骨健康管理评价体系时,他关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比例和骨折比例这两个指标,通过一段时间的科普宣传,再收集这两个比例的指标,由此评价科普是否达到效果,如果科普质量不达标,像给科研项目“挑刺”一样寻找哪里做得不够。“如果讲得太专业,就多加点图片,还不行,就做视频,总有办法让人们听懂、学会。”
秉持着用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王韬汇聚的科普资源越来越多。他的急诊室团队中,遇到骨折的病人,就多问一句“您是否患有骨质疏松”,一个样本就轻松获取了;“达医晓护”品牌下已经汇聚了全国200多名一线医护人员,原创文章600多篇;他还与上海交大护理学院和巾帼家政的专家一起培养新的科普工作者,让更多的人以专业化的方式去做科普。
“我国的卫生与健康政策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移到人民健康为中心,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让人们关注健康,学会简单的医护知识,就是延长了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是实现‘医养结合’的重要抓手。”王韬说,“既然如此,谁还能说科普是一件抽空才能做的事呢?”
做科普志愿者70岁不服老
今年新设的优秀科普志愿者奖项的参评标准相当“严苛”——平均每年从事志愿者活动不少于300小时,且其中累计参与科普志愿服务两年或以上。
李笑和(中)
即便如此,参与志愿者评选的人员数量和各具特色的工作也令专家们挑花了眼,不过,70岁高龄,不跳广场舞,起床头一件事就是关心今天自己的公众号“老李说”发什么的上海老太李笑和,仍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最终她与其他三名科普志愿者共同得到了“优秀科普志愿者奖”。
李笑和是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创建者之一,16年来从经她手批过的志愿者申请名单有30万人次,足可见这位精气神十足的“上海阿姨”对科普志愿者的工作有多熟。
她觉得志愿者最缺少的是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渠道。“上海科技馆有注册志愿者500人,每年更有3万人次在上海科技馆做志愿服务,就凭一两次志愿者年会,怎么能展示他们的风采?”
看到儿子在搞自媒体,这位70岁的老太脑筋一转,自己也开了一个公众号。写文章、拍照片、插视频、配音乐……每天早上一睁眼,李笑和不洗脸不刷牙,发了文章才开始做其他事。去年暑假,她为在上海科技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发了18个板块、近5万字的文章,让不少“幕后英雄”有了露脸机会。
学生感言真实反映了科普志愿工作的酸甜苦辣:有人说交到了很多朋友,有人说终于用上了书本知识,有人说自己长大了。李笑和把这些洋洋洒洒的话凝练成四个字:成长、责任。在她看来,这就是多年志愿服务带给她的东西。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科技馆科普志愿者招募又开始了,“老李说”公众号立刻成了询问如何成为科普志愿者的平台,李笑和一一解答。火热,这已经成了上海科普志愿队伍招募的常态。李笑和说,“我们规定志愿者70岁就该‘退休’了,但我在16年前招进队伍的许多科普志愿者还不肯退居二线,我和他们一样,虽然不能站在科学场馆里为人们答疑解惑,但还可以为他们做更多事,让志愿服务精神永远传递下去。”
编辑:张潇予
帐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文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