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产房24小时,见证人类最高级别的疼痛,每个宝宝都是妈妈拼尽全力得来的。
医学界有一份疼痛量表,这份量表将人类的疼痛分为10级,而女性的分娩之痛就位于最高级别:第10级。
在上海仁济医院产房蹲点的24小时中,我们见证了三位女性最勇敢的一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02oa2is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见到的第一位产妇叫卫青,27岁,她给我的最深印象是持续了一整个下午的叫喊声——她对阵痛的反应特别大。
“哎呦!这已经是第32次阵痛了。”
我问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她说就像手指被突然重重关上的门挤压一样。我看了看自己的手,十指连心,我想着都觉得疼。
“但我还是想坚持顺产,听说婴儿经过产道出生可以更健康。”
这或许就是母性的伟大,卫青首先考虑的还是孩子。
“你还没到最痛的时候,这么叫,真的到最后生产要你用力时就没力气了。”入职15年的助产士阮玲欢提醒卫青。
“通常产房里白天生得不多,晚上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生。大概是人类还保留着哺乳动物的天性。动物白天产崽容易被天敌吃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仍然保留着动物的天性。
果不其然,晚上18点,卫青的反应越来越大。她满头大汗,大口喘着粗气。
卫青被从待产床上搬到了产床上。产床严格意义上不算一张床,下半部分是分叉的两个脚架,使躺着的产妇双腿分开,并不舒适,但便于宝宝脱离母体。卫青左摇右摆特别厉害,感觉随时要跌到床下。
围绕着卫青,三位医护人员一起上阵:温水清洗、扩张产道、打气鼓劲。
十分钟、三十分钟、五十分钟……
“哇……”
伴随着一声啼哭,墙上的时钟指向了18点53分。
一个女宝宝出生了,卫青疲惫的脸上终于展开了笑容。
助产士阮玲欢和她的同事们也松了口气,但是在隔壁办公室,她们早已送到的外卖已经冰凉。
红烧虾、茄汁排条、醋溜鱼片、水煮牛肉,桌子上几乎见不到素菜。
“助产士和马拉松运动员一样,体力消耗非常大,经常要忙整个通宵。我们每天都吃很多!”
身材苗条的三位女助产士抓紧扒了几口饭,还没一会,她们又被呼叫走了。
20点40分,产房里又诞生下了一个男婴,母子平安。
第三位进入我视野的产妇叫唐璐,宁夏人,27岁。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她的大宝宝要在6个小时后才会出生。
“你这个宝宝肯定8斤左右,要受苦了。”
主治医师周琼摸了摸唐璐的肚子,1.63米高的唐璐要生出大宝宝绝非易事。
“这种感觉像是刀片在你身上刮一样。”
唐璐身上的“刀片”就这样翻来覆去“刮”到了凌晨3点,这种疼痛绝非常人可以承受。
产房外,唐璐的丈夫王韶华已经焦急万分。
“怎么还不出来?是不是有什么事?”
产房内,唐璐的反应越来越大,她吸氧的鼻导管一度也因为左右晃动掉落了,孩子还是迟迟没有冒头。
为了帮助唐璐,妇产科不多的男丁庄旭医生也加入了进来。
“双腿打开,深吸气,屏住,用力!加油!加油!
“孩子的头已经看见了!”
另一边,助产士朱弘不停旋转稍稍有点斜位的胎头。
“继续努力!3、2、1……”
凌晨3点30分,一个胖小子终于出世,整整耗时6个小时。
我们都盯着磅秤的指数:3905克。
“快8斤了,那么大。”唐璐一脸释然,心头肉落地了。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拼尽全力得来的。
这就是在产房24小时里发生的故事,见证了三个宝宝的诞生,也见证了生命的美好。
▲卫青全家福
编辑:沈小莎
转自看看新闻网《人间壹事》,记者:李闻 陈瑞 茹懿 王梓宁。本帐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文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