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税收递延养老,能换回体面的退休生活吗?

相惠莲 活粒 2019-11-13

人们意识到要获得体面的退休生活并不容易,需要为养老而储蓄



《财经》记者相惠莲|  朱弢|编辑

 

“原来北京还不能购买?”90后的北京文化行业从业者罗珊珊有点失望。

 

6月中下旬,获得试点资格的12家保险公司先后开售税收递延养老险产品。在第一年试点期,政策将覆盖在上海市、福建省、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缴纳个税的人群和个体工商户业主等。

 

6月中旬,罗珊珊看到基础养老金中央调剂制度即将建立的新闻,这使她产生紧迫感。在此之前,她并不清楚国内的基本养老金存在“旱涝不均”,部分地区收不抵支。除了偶尔在手机上购买少量理财产品,她正在考虑建立定期储蓄的习惯。在她看来,每月多存1000元,并不会影响她的日常生活。若将来税延养老政策也在北京实施,她这1000元可用来购买保险甚至更多政策范围内的产品,比如基金,自由配置资产并享受税收优惠,以供自己未来养老之用。

 

在许多国家,提供“税延”优惠是用于激励人们为养老而储蓄的主要工具,这指的是人们在购买一些指定的养老金融产品后,被允许免交一定当期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延期至退休后领取金融产品积累的养老金时再来缴纳。

 

人们已经意识到,政府能够提供的养老保障是有限的,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要获得体面的退休生活变得更不容易,“个人应该为养老承担更多责任”的观点因而被广泛提出。

 

在中国,职工们必须缴纳的基本养老金还处于漫长的改革中;只有少数单位提供企业年金,总体上覆盖约10%的职工;人们可以自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但没有制度和政策对此加以支持。

 

决策层决定先从最后者切入,鼓励公众为自己再购买一份养老金融产品。

 

优惠几何

 

4月中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社部等共同发文,要求开展的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采用“税延”这一激励手段。5月初,关于如何征管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细则密集落地。

 

首批选取的试点涵盖了直辖市、省、市、区县等各级行政区。其中,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十年前就开始制定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方案,苏州工业园区在社保体系的设计上比较特殊,模仿了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具体而言,在上述试点地区缴纳个税的职工若购买税延养老险产品,其每月缴纳的保费可在应纳个税总额中扣除,最高可扣除工资收入的6%1000元中的较低者。购买前,消费者需要准备好个人开户的储蓄卡,后续可授权保险公司自动扣费,购买后会陆续收到短信通知,登陆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网站,下载扣除凭证并将其提供给企业人事部门即可。

 

除了积累资金外,税延养老险还包含全残保障和身故保障两项功能。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若一名职工税前收入为月均2万元,上海的社保与公积金共需扣除工资的17.5%,原需缴纳个税2245元,若购买税延养老险产品,其扣除限额为每月1000元,则每月可节税250元,对于月收入1万元的个体,每月可节税85元。

 

在一些社保学者看来,每月最高1000元的税延额度大致符合期待,只需要今后根据社会平均工资上升作出动态调整即可。

 

同时,购买的养老险产品在获得投资收益时也暂不征税。待到投保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缴纳个税,这笔养老金的25%予以免税,其余75%10%的比例缴税,相当于总体税率为7.5%。整套体系为前端和中端不征税、末端征税的“EET”模式。

 

参与试点的各保险公司在宣传延税养老产品时,都没有明确保费限额。泰康养老人士解释,虽然政策上并未设定最低保费限制,但由于领取时需按照7.5%缴税,如果积累期的保费过低,可能会导致减税效果不明显。

 

根据现行个税税率等级安排,只要是按照第二档10%的税率及以上纳税的人群,若购买税延养老险产品,意味着未来只按7.5%缴税,相当于直接减税。

 

在一位保险公司人士看来,按最低的3%税率缴纳个税的职工可能会犹豫,他们中的很多人刚工作,经济压力较大,不过他们也能从中享受优惠,毕竟经过30年的通货膨胀,那时所交的税和现在交的没法比,因此税延养老险可以覆盖绝大部分纳税的工薪阶层。

 

上班族会买账吗?

 

虽然延税险产品面向个人,企业不能作为投保人为员工统一购买,但多家保险公司在前期推广时主要通过企业和团体渠道。如泰康养老在四个试点地区同步启动了销售工作,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在税延产品的系统、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面向个人销售的渠道也在铺开,但上班族们对这一产品会感兴趣吗?

 

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的31岁的苏青听说了税延养老险开售的消息,但他称眼前有大事小事要操劳,暂时顾不上遥远的养老。他曾经关注过一些保险产品,发现每年的利息不高,有的比存银行还低。对他来说,这不是良好的理财方式。

 

如果政策放宽,33岁的基金从业者顾沛更愿意购买符合税延政策的基金产品,搭配一些自己挑选的重疾险和意外险。在他的观察中,今年涌现了不少养老型基金产品、税延养老险产品,但还需要时间,让更多人了解到长期投资能够克服短期波动从而赚钱的道理。此外,把现金流“锁死”几十年会让一些人犹豫。他想为年幼的孩子购置一套学区房,正为这个念头发愁。

 

“决定挑选哪个公司的产品,除了品牌和偿付能力,最重要的是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投资收益回报,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意义不是很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

 

朱俊生指出,保险资金过去的投资收益率为每年5.5%左右,能给到到投保者手上的收益率仅为2.5%-3.5%。保险公司接下来的挑战是获取稍高一些、但可持续的投资收益,以吸引投保者。

 

在试点期,银保监会等部门规定了税延养老险的三种类型:一是收益确定型产品(A类),在积累期提供确定收益率,一般年收益率固定为 3.5%;二是收益保底型产品(B类),提供保底收益率,还可根据投资情况提供额外收益,分为每月结算收益(B1款)和每季度结算(B2款),保底收益率一般为2.5%,平安养老的B1款产品目前评估的相应年利率为4.5%;三是收益浮动型产品(C类),按照实际投资情况结算收益。

 

三类产品分别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A类类似于传统寿险产品,风格相对保守。B类可对应为寿险中的万能险和分红险,相对稳健。C类则类似于投连险,适合能承受风险的进取型人群。

 

不过,在“保险姓保”的政策要求下,保险业受到的监管日益收紧,很多公司把战略重点从原先大受市场欢迎的万能险和投连险等理财型产品,转回定期寿险、重疾险等传统的保障性产品,投资风格也更为谨慎。

 

也因此,监管层在放行理财属性较强税延养老险产品同时,仍然做出限制,比如购买C类产品时不得超过其当次交费的50%,超过55周岁的人士不得购买C类产品。

 

6月底,12家试点保险公司的40款产品获批并上市,每家都推出了A类产品,有3家公司没有覆盖C类产品。平安养老相关负责人称,依照规定,投保人可以同时选择一家保险公司的一款或多款产品,但不能同时选择多家保险公司。

 

“可转换”是本次税延养老险政策的一个亮点,消费者不仅可在同一保险公司内部更变已购买的产品,也可跨公司转换。跨公司转换时,前三个保单年度的转换费分别不超过账户资产净值的3%2%1%,第四年起不再收取。这远低于现行的保险退保价格,意在鼓励各公司竞争,催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根据政策,为期一年的试点结束后,参与税延养老险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会扩大,公募基金等产品也会加入到购买清单中。每个消费者可以自由决策,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的观察中,税延型养老金被研究和呼吁已超过十年,且逐渐扩大为全金融行业多个领域的事务,此次试点时间不长,象征意义比较强。最先推出的保险产品以稳健为原则,通过精算来发放养老金,风险不由个人承担,而未来基金产品则会跟着市场走,风险由个人承担。

 

这种设计类似于美国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计划(IRA),个人可在银行、基金公司、证券经纪、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立IRA账户,账户内的资金可广泛投资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银行存款、保险年金等各类产品。符合条件的个人或家庭在向IRA账户缴费时,会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若要在退休前提前支取账户内资金,需要支付一笔罚金, 超四成的美国家庭都拥有IRA资产。

 

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47%IRA资金被投向共同基金。2016年,人们放入IRA的总资产7.9万亿美元,占美国退休资产总额的31%

 

避免仅成为中高收入者的福利

 

尽管税延养老险制度的各方面都被精心设计,以突出“税延”优势。不过,由于中国当前税制与征缴管理并不完善,未必能叠加出最优的效果。发展补充养老金制度的样板国家美国恰以复杂的税法、严格的税收管理而闻名。

 

事实上,中国的一般个人投资者在二级市场获得资本利得时并不需要交税,相应的税收征管暂未严格实施,这也使得税延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此外,过去几年在讨论如何建立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时,一些财税界的专家多次指出,全国仅有3000多万人缴纳个税,而参保职工养老金的人数接近3亿,有资格享受税收优惠的人数很有限。

 

6月底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再次缩小了这部分人群。在免征额提高至5000元后,不考虑其他收入和各项可抵税项目的情况下,工资收入为8000元以上的职工需按第二档10%的税率缴税,才可以充分感受到税延养老险带来的减税效应,而原先工资收入6000元以上的群体即可享受。

 

在房连泉看来,目前的税延养老险并非是全民性的产品,如果未来个人的各项收入都要交税,退休后的各类收入也需要交税,养老金产品会有一定优势。“但现在来谈,稍微有些远,真正按家庭征收综合所得税可能还要很多年。”

 

未来延税养老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激发人们的参保积极性。

 

相对于中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以及没有工作的城乡居民是在养老方面更需要得到保障的对象,没有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往往也不交税,也就相应地无法享受到税延优惠。

 

“美国建立IRA的初衷就是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养老保障。”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介绍,这里包括没有雇主的人群,以及有雇主但雇主不提供企业年金的人群。美国在提供税收优惠时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总量控制,富人向IRA缴费不能得到优惠。不过,中低收入人群有的依然对税收递延没兴趣,有的则无力缴费,使得IRA中大部分为从企业年金中转账而来的资金。

 

以传统型IRA为例,没有企业年金的人群若向IRA缴费,可全额抵扣税收。

 

而有401k)等企业年金的人群,如果个人调整后总收入低于每年6.1万美元,或和配偶的AGI低于每年9.8万美元,才可获得抵扣。

 

朱俊生建议,由于国内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较多,有必要考虑建立双重税收优惠模式,即可以同时实施“TEE”模式,即税后缴费,投资和领取环节均不缴税,有助于吸引纳更多人群。

 

2002年起实施的德国里斯特养老计划也试图解决这个难题,它同时提供退税和补贴,使得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都能从中受益。个人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存入的保险金每年最高有2100欧元能得到退税减免,此外还能从国家补贴中心拿到综合个人及家庭情况给出的现金补贴,比如说成人每人每年可领取154欧元至67岁,家中若有2008年之前出生儿童,每人每年可得到补贴185欧元。

 

在提高“税延”激励之外,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摸索和解决。

 

富达投资是美国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之一,该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告诉《财经》记者,仅提供税收优惠和赋予人们投资选择权并不足够,人们对于投资的惰性、短视与情绪化,导致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个人养老金储蓄计划参与率较低,投资者个人的资产配置失衡,大幅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回报。

 

在李少杰看来,美国走过的弯路是仅把养老问题当成了投资问题,而经验证明,关键不在于提供多少产品、多少选项,而是建立合适的机制引导人们的行为。需要让人们明白退休投资是个人责任,并引导他们把退休作为重要的投资进行规划,帮助他们理解长期投资的价值和复利效应的强大。

 

(文中罗珊珊、苏青、顾沛为化名)

 

(本文首刊于2018年7月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活粒为《财经》杂志 科技与健康团队 的新媒体项目,坚持独立、独家、独到,合作/爆料请联系:yingxin@caijing.com.cn◢




《财经》杂志旗下只报道大健康的深度报道专栏

扫一扫: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