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亚面孔 |“培哥”的航拍影像世界

欧小亚 西安欧亚学院 2021-11-09

欧亚学院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创新和有用的现代精神。他们或是有创意、善思考、懂表达的老师、学生,或是在不同领域挑战自我、勇于实践创新的团队。他们的身上烙刻着属于欧亚的DNA,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世界,不断前行。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我们被身边的他们吸引?欧亚官微推出“欧亚面孔”系列栏目,将为大家持续带来这些和而不同的欧亚面孔,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本期人物

刘夙培

欧亚文化传媒学院无人机影像工坊负责人




从欧亚钟塔开始,秦岭的峻峭,新疆喀纳斯雪野的素洁,苏杭水乡的婉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观众呈现绝美的视觉。他曾多次与央视合作参与过各类宣传片、纪录片拍摄,也于今年8月,受新华社之邀参与2017年天津全运会专题“全景全运”航拍。


他是国家高级摄影师,央视纪录片频道特约航拍摄影师,大疆创新签约航拍摄影师,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无人机影像工坊负责人。本期的“欧亚面孔,欧小亚将带你走进刘夙培老师真实而“奇幻”的航拍影像世界。


西藏纳木错


 

▌学生时代:骑行路上感悟人生


对于摄影,刘夙培从小就不陌生。


受父亲影响,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摆弄老式胶片相机。2005年,刘夙培被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录取,只身一人从四川资阳来到陕西西安。在完成课堂学习之余,热爱摄影的他,加入了欧亚的摄影协会,用自己的爱好充实着课余生活。


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从学生时代开始,刘夙培就喜欢一路骑行,用相机记录沿途的风光。2005年从成都至兰州至拉萨,2009年从西安至敦煌,2010年从西安至珠峰大本营,2012年骑行川藏和滇藏公路……刘夙培的骑行经历数不胜数。


2005年骑行青藏线


但谈到印象最深的一次骑行,要数2005年青藏路上,遇见的一位磕长头去印度的藏族信徒。“他从青海出发,一天磕头前行3—5公里,计划用十六年的时间到印度。”时隔五年,2010年骑行珠峰的路上,他再次与这位藏族信徒相遇。


和藏族信徒时隔五年再次相遇(上图中、下图左为刘夙培)


也许,第一次只是路人擦肩而过,但时隔五年的再次相遇,却让他深受感动。“我从一个欧亚学生到欧亚任职的这五年,人生轨迹已经发生不小改变,可他用的是更长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信仰。”遗憾的是当时与那人匆匆一面,留下的信息太少。刘夙培坦言,若是有机会,他甚至想把那人的故事,放进纪录片里。


 

▌视觉呈现:在困境下诞生好作品


对于影像作品的视觉呈现,刘夙培的态度严谨苛刻。


“每次去拍摄,我们都会带上当下最优的设备,确保每一帧的画面,都是4K院线标准。”越是精细的画面,占用的存储量也就越来越大,从学生时代至今,刘夙培的硬盘存储总量从80GB到了50TB,目前他所携带的一张480GB高容量储存卡,也只能够拍摄17分钟的RAW素材。


新疆克拉玛依冬景航拍花絮



喀纳斯气温显示接近-3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767l07e8&width=500&height=375&auto=0《遇见喀纳斯》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会让他遇到。今年1月,在新疆喀纳斯为央视纪录片频道进行素材采集的时候,他就遇到过不小阻碍,“在零下35度的喀纳斯,当时和我同行的工坊成员,他们有的人脸已经冻僵了,IPAD屏幕被冻裂,手机5分钟自动关机。”


今年9月,在新华社APP两天创下196万点击量的2017天津全运会全景全运的视频拍摄,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天津的天空有些阴暗,我们能预料到后期调整异常困难,所以只能用更多的拍摄角度,更多镜头来讲述这个过程。“刘夙培说。


《一抹红色穿越津城》拍摄花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4229rh3c&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播放新华社全景全运《一抹红色穿越津城》


但他们明白,一旦找各种原因退回,所有的前期工作,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将成为梦幻泡影,《遇见·喀纳斯》中新疆雪野的银装素裹,《一抹红色穿越津城》中海河畔的浪漫津韵,也不会如此震撼地呈现在观赏者的目光中。


 

▌任职欧亚的日常:将影像教学带到实践中


在校外,刘夙培是万千美景的“记录者”,在欧亚,他是文传学生眼中,和蔼可亲的刘老师。


在文化传媒学院的支持下,无人机影像工坊于2017年10月开办了无人机课程。”我们开办无人机课程旨在让很多喜欢摄影,特别是喜欢航拍的学生,接受最正规、最系统的课程教学,让他们在专业的摄影环境下受到熏陶,不断成长。“刘夙培说。


文传无人机课程室外拍摄


作为欧亚学院无人机影像工坊的指导教师,刘夙培坚持将实践带入教学中。无论是秦岭还是新疆,在他的工作照片中,总能看到学生们操作单反或是无人机的身影。今年10月,在朋友圈中疯转的金帧国际电影节航拍竞赛单元作品《夜·韩城》,更是少不了同行的无人机工坊学生们的辛苦付出。


《夜·韩城》拍摄花絮,刘夙培(左一)和学生一起操纵无人机



无人机影像工坊学生参与央视拍摄


刘夙培认为,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们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拍摄水平。还有助于积累人脉,在摄影圈立足。而这样的理念也使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国内外摄影圈的优秀人才。

 


▌影像的学问:如何令观赏者陶醉


在刘夙培航拍过的众多影像作品中,秦岭南北两方季节交错的奇特景象让“夙培的影像空间“微信公众号的一个粉丝陶醉不已,“她在后台留言跟我讲到,她看到的秦岭的感觉,就像自己梦到的那样。”


秦岭


大千世界,无所不奇。把美景一一拍遍,是摄影迷们的追求。但美景虽多,摄影作品也多,能够让观赏者真正陶醉的,却如数家珍。这是普遍摄影迷都会思考的学问,关于这门学问,刘夙培也谈到了他的观点。“带着情绪去记录。不论是自然还是人物,我们需要留意真实的感情,并且自己的情绪去记录影像。”他以这样的方式回答。


四川亚青寺


贵州梵净山


在他看来,真正的摄影技术也是要有一定的实践积累的,对于时间的把控非常重要,“摄影是有预见性的,很多获奖作品中场景的捕捉,就在于他们长久的实践累积以及之前的预见,好照片通常是‘抓拍生活的瞬间’而不是‘摆拍生活’。很多时候,是否专业,就在于细节”。

关于更多作品,欢迎查看公众号"夙培的影像空间“


从生活出发,用自己最真诚的灵魂去倾注每一帧影像,这也是刘夙培一直以来崇尚的摄影哲学。

 


▌后记:影像记录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但谈到“梦想“二字时,他是予以否定的,“我觉得拍摄对我来讲不属于梦想,因为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从上学到现在一直从事影像记录这个工作,阅历、经历是其他人无法复制的,我只是在做我现在想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刘老师对于现阶段的选择做出了这样的理解。


刘夙培(右一)在国际版中国国家形象片拍摄花絮


趁着闲暇,他还会坐在电影院里,放松之余学习电影镜头的运用,在观影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好的影像作品永远都是下一个,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给你怎样的惊喜,用镜头记录惊喜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刘夙培说。



而即将在12月4日至12月7日举行的无人机应用&传播论坛暨密苏里西安欧亚教学周,刘夙培也将和全国乃至世界的无人机大咖们一起,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系统的无人机应用的深度解读。


推荐你身边的欧亚面孔


你身边一定也有充满活力的欧亚面孔

在评论区或后台推荐你身边的他们

一起倾听欧亚的故事




欧亚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文字 | 魏晓鸥、仵佳瑛、孙蓉儿

图片 | 刘夙培、欧亚无人机影像工坊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