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工作室的故事② | 感谢遇见BIM,它让我的大学更有意义
▌写在前面的话:
这里活跃着很多对专业有着浓厚兴趣、期待不断精进的同学,这里还能接触到行业顶尖的专家、身怀十八般技能的老师,这里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亲密合作的伙伴,他们为着一场竞赛、一个项目、一项课题共同发力,学生在这里收获宝贵的友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职前的历练更快人一步……
没错,这里就是分布在欧亚各个二级学院的100多个专业工作室,它们在欧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更鲜活、生动和有干货的故事。
欧亚官微2018年2月起推出“我与工作室的故事”系列栏目,讲述发生在欧亚那些专业工作室里的故事,如果正好是你感兴趣的领域,欢迎即刻加入。
今天第二期,我们聆听人居环境学院2014级吴晗同学在BIM中心的成长故事。
▲吴晗在制作深圳大学西丽校区项目模型
我是人居环境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402班的吴晗,2016年5月加入学院BIM中心,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在BIM的实战中不断学习,成长,收获。接触BIM于我而言是一次洗礼,让我的大学变得更有意义。
▌初遇BIM,一个很神奇的东西
第一次听说BIM,是在王彩雪老师讲授的房建课上,那时候觉得它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还没有盖出来的房子,通过BIM技术就能看见它盖成以后的真实模样,还能提取出许多关键有用的信息用于设计和施工。后来很幸运地加入学院BIM工作室,凭借着工作室优越的环境,我开始了针对BIM应用的学习。
在BIM中心主任麻文娜老师、副主任王彩雪老师和各位学长学姐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前往工地学习,并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软件只是BIM应用的基础,掌握BIM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才是灵魂。
▲BIM中心成员前往工地学习
第一次做BIM项目是参与陕西省首届“华春杯”BIM应用大赛,我和团队成员依据平面CAD图纸制作了河南开封大学图书馆的土建和机电模型。模型上的每一根梁柱,每一块楼板,每一面墙,甚至是门窗桌椅的放置都凝聚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血。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BIM在项目中的各种应用会产生的实际效益,第一次全面的建模也让我明白了建模的具体步骤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正是这一次项目培养了我日后的基本功,让我在后面的实际项目中能够勇往直前。
▲吴晗(左一)和团队成员在讨论比赛项目
▌项目实战,收获“闯荡江湖”的本领
2017年4月,我有幸参与了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公共教学楼实际项目。起初,作为一名学生,尚未毕业就能参与实际项目,我和我的团队伙伴都很开心和激动,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虽然项目内容与我们所学专业有所不同,但大家依然怀着极大的热情,一心想的就是要做好这一项目,为工作室开好这个头。
真正实践的过程远比想象中的复杂,我和团队伙伴花费了5个月时间,前后经历10余次大修改,才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面对完全陌生的给排水、暖通及电气专业,我才发现,前面积攒的一些专业知识完全不够用。我遇到过很多的难题,图纸看不懂,无法准确分析出现的状况......最艰难的日子里,白天实习,晚上回学校改图,白天黑夜地面对电脑思索着管线排布的规律和思路。我曾经无数次产生过害怕和担忧,害怕自己出现错误,影响项目进度,好在有小伙伴的同心协力和老师的耐心支持,我们不断地成长、突破、创新,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个项目。
面对项目进行中的困局,我也产生过些许抱怨,夜晚坐在电脑前会因为校园里的喧闹而坐立不安,加班到夜深人静也会迷茫,这样的日子还有多久。但经历过之后才发现,那段时间对我的影响真的是十分深远,正如王彩雪老师所说,“这些经历都非常宝贵,它让我们艰难地成长,却会给你更多闯荡江湖的本领”。
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作为机电负责人,我更大的责任是保障团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我必须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必须提前预料到很多问题,才能更好地安排分工和团结协作。
那一段时间压力很大,遇到了很多问题,请教了很多前辈。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我开始逐步摸清该项目内部的特点,对机电管线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才有了后来的越来越得心应手。
西丽项目结束以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参与了西安到银川高铁桥梁隧道、西安科技大学涵洞展示等项目,同时也对前面所做项目的BIM技术应用开始思考总结,思考所从事的项目采用BIM技术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去优化团队工作方案,如何整合资源使我们的BIM团队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总结,我对于BIM机电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也在生活中越来越自信、勇敢。后来与业界人士的BIM应用交流中,面对机电疑难,我都能提出让大家肯定的建议。
▌企业实践,刷新对BIM应用的认识
▲吴晗参与陕西体育博览会
2017年5月16日,我前往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BIM设计研究中心,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暑假实习。其间,我参与了西咸新区国际文化教育园、西宁香格里拉商业中心等大型实际项目,并有幸作为2017陕西体育博览会工作人员,为前来参会的各位建筑业和体育界相关人士介绍有关BIM技术在体育场馆方面的应用。
如果说,在学校工作室面对电脑绘图是为了增加经验和本领,那实习的经历就是从单纯的绘图开始向所绘模型的应用转化,这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在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中,我不断思考BIM技术在很多项目的具体应用,大胆地和一些前辈同仁进行交流。凭借西北设计研究院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阅读了大量关于BIM技术在建筑设计研究中的文献,见识了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这些经历都在不断刷新我对BIM技术应用的认识,为我后期的参赛和学习帮助颇多。
▌参与大赛,树立根正苗红的BIM观
实习和项目的实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感觉到在学校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
后来,我又有幸参与了全国第二届“华春杯”,陕西省第二届“秦汉杯”,西安市首届“唐都杯”等多项级别BIM技术应用大赛,我所在的团队荣获了二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
▲吴晗参与西安市“唐都杯”BIM技能应用大赛项目答辩
每次大赛除了作品提交,也会有作品展示和答辩环节,借此来检验参赛团队的作品完成度和对BIM的认识程度。每一次参赛,每一次答辩,都是一次交流和自我审视的历程。在自我讲述的过程中,在倾听评委老师点评和与评委老师交流中,都需要认真地梳理基于BIM技术做了什么?基于BIM技术取得了哪些成果?基于BIM这个工具应该怎样去做得更好?
大赛让我获得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交流的机会,也有和许多BIM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
在一次又一次的参赛中,我不断更新着自己的BIM观:BIM不是整天面对着电脑做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模型,它是一套理念,一种工具,它的最终落脚点是帮助我们改变建筑行业现状,用最小的成本去做出更好的建筑。
▌2017,感谢遇见BIM
去年12月31日,赶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加班编撰完成了全国BIM等级考试二级设备培训大纲和讲义。面对这份文稿,我思绪万千,BIM初级菜鸟的我,从来不会想到2017年会有这么多的经历和体验。
这一切都要感谢遇见BIM,遇见人居环境学院BIM中心。加入BIM中心,学习BIM应用,从什么都不懂到承接BIM项目,我学到的不仅是BIM专业技能,也学到了如何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恰好赶上了BIM应用的时代潮流,作为全新工作室的第一批主人,我们享受着优雅的环境,电脑软硬件配置都能满足我们日常学习的需求。
我一直记得王彩雪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加油,看好你”。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前进,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更多BIM中心的故事
欧亚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供稿 | 人居环境学院 吴晗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