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名校法学院本科生如何进入美国顶级法学院

Charles Tian 智合 2020-11-13

作者 / Charles Tian

来源 / 智合



Against all odds, I have done everything in my power to transform my circumstances for the better. Yet no matter how far I have come, I know that I must never stop marching forward. At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gulation,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program at NYU Law will undoubtedly make me a better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lawyer while endowing me with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Indeed, I can think of no better place to pursue my lifelong goals.

这是我2017年末申请纽约大学法学院时,个人陈述的最后一段,也是我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及总结,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于一颗年轻躁动的心,没有什么比在纽约的中心曼哈顿经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学习生活更加热血沸腾。

3年多前,我在某法律求职类论坛上匿名发表了一篇题为《非名校法学院本科生距离顶级律师事务所有多遥远?(魔都版)》的文章,侥幸点击量名列前茅。时至今日,每当求职季时,这篇旧文还偶尔被不少微信公众号重新转载。

3年多后的今天,再翻起那篇文稿,时过境迁,一些评论及观点或许不甚准确.但是,当年的稚嫩,当年的初心,依旧历历在目。本科毕业后3年多的磨练,或许逐渐磨平了棱角,但激情犹在,而理想,从未被忘却。

   磨练与成长   

我职业生涯的前3年多,是在一家总部位于上海且擅长于商事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度过的。

尽管并非所谓最为顶尖的律所,但幸运的是,合伙制的团队让我在初期有机会接触到商事法律服务所涉及的主流领域,包括非诉及争议解决。在实践锻炼与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我找到自己对争议解决,尤其是国际仲裁的兴趣与热情,也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争议解决业务。

初级律师工作的艰辛早已无需多言。如同绝大多数没有任何背景来到魔都闯荡的年轻人一样,下班时分,夜色下繁华的街区,闪烁的摩天大楼,幻想着有朝一日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被完全挤占的休闲时间,仿佛要把每分每秒利用到极致,是出于竞争激烈的危机感与上进心,或出于对客户及上司强烈的责任感,是纯粹享受律师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亦或是为了银行卡里那多一些的数字,每个人答案不尽相同。

初级律师的工作亦是充满乐趣的。这份职业注定你将不断接触新的案件,结识新的当事人,遇到客户无法解决的新的问题。全新的体验总能驱散枯燥乏味,而日复一日从法律及商务角度解决他人问题的经验积累,是一条未来通往某领域专家的阳光大道,尽管依旧荆棘丛生。

初级律师有机会在各大活动见识到各种功成名就的大律师。有的文采飞扬,有的妙语连珠;有的业务精深,俨然行业专家,有的八面玲珑,让客户无法拒绝;有的专攻高大上的国际业务,有的擅长与政府与国企沟通,而有的靠接地气的业务同样能迅速积累财富。

原来,一千个律师,可以有一千种风格。而对初级律师来说,更需要的或许是业务精深型律师的指导,毕竟专业才是初级律师未来的立身之本。

初级律师在忙碌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因为万金油的时代早已过去。而专业领域的确定更多需要听从内心的声音,热情是驱使前进的不竭动力。

争议解决律师努力追求和享受着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庭后字斟句酌、事实与法律论述通透的书面意见,谈判桌上化干戈为玉帛的精湛技艺,尽管在很多情况下,零和博弈意味着总有落败的一方。

初级律师时常也能感受到职业的尊严感和成就感。这可能来源于项目交割或客户上市时的大功告成,来源于对庭审过程的充分准备与精准预判,亦或是收到胜诉判决时的兴奋不已。如果把诉讼及仲裁类比电影艺术,争议解决律师是编剧,是导演,更是主角。

时常感慨于美国律政剧巨大的影响力,多少年轻人因为一部美国律政剧下定决心从事律师职业。尽管基于不同体制,国内诉讼仲裁并没有陪审团面前的慷慨结辨,也极少交叉询问的精彩环节,但充分体现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融合的国际仲裁实践,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体验交叉询问之精妙的机会。

和大多数初级律师一样,在繁重的压力下,我力求完满地完成工作任务,努力赢得客户及上司的信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跟随内心的热情与渴望。正是在磨练中,得以逐渐成长。

   决定与坚持   

正如当年本科毕业时的人生规划,在工作3年之际,我开始着手准备美国法学院的申请。

LLM或JD的选择,在我第一次在香港尝试性地完成LSAT考试后有了结论。没有长期留美的坚定决心,也面临着上海买房的巨大压力,短期内,LLM相比于JD,显然是更适合我现状的选择。

熟悉美国法学院的人都知道所谓的14所顶级法学院(T 14),而其中前6所更被誉为超级法学院(T6),即耶鲁大学法学院、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纽约大学法学院。斟酌再三,我申请了T14当中的7所。

近年来,LLM的申请难度逐年攀升。尚且不论申请者基本是就读于国内顶级法学院的最优秀的学生,或是已从这些法学院毕业的优秀律师,LLM的整体申请人数也在急剧上升。

美国法学院LLM项目招生官一般重点关注:包括毕业学校、学历及成绩、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在内的硬性条件,以及包括个人陈述、推荐信、简历等在内存在一定自由发挥空间的软性条件。大部分情况下,录取审核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对于擅长面试的申请者,没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结果仅取决于书面材料。

不得不说,本科学校的弱势,让我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已明显处于劣势,后续事实证明,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同时,我也无法享受最顶尖律所对于申请结果的品牌优势。因此,如何在这短短3年的工作经历当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自己不同其他申请者的特质,成为了决定申请结果成败的关键因素。

美国法学院LLM项目绝大部分的申请者为从事非诉业务的律师以及在校学生,而争议解决律师显然是其中的少数。对于争议解决律师来说,诉讼及仲裁案件的承办数量及较高的胜诉率是其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工作期间,我在一些法律类期刊、书籍及研讨会上发表了近10篇实务相关的文章,其中包括1篇文章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此外,还具备一些国内仲裁活动获奖以及参与国际仲裁比赛的经历。这些或许成为了我工作经历当中最大的亮点。

我的托福成绩最终落在105-110这个区间,谈不上惊艳,但这个分数至少让我在竞争中不处于英语能力上的劣势。而个人陈述更多是申请者个性特征等软性条件的体现,并没有固定模式。

对我而言,起草个人陈述仿佛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回忆过去,脑海中出现的场景如电影回放一般一幕幕掠过,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亮点,将零碎的记忆以逻辑顺序重新组合。

至于推荐信的部分,我最初仅采取了常规方式,一封来自大学教授,一封来自工作的上司,当时并未过多重视目标学校校友推荐的作用。而后续事实证明,校友力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和大多数申请者一样,我的申请材料几易其稿。而心情也从完成初稿时心潮澎湃,到最后心如止水。我想,应该是正式提交的时刻了。

在7所法学院的截止日期前,我最终完成了申请。提交申请的那一刻,如释重负。我祈祷美梦成真,因为我知道,一个强大平台的支持,对于理想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焦虑与收获   

如果说提交申请的那一刻是如释重负,那么当临近往年录取通知发放时间的阶段,焦虑必将充斥内心。这种焦虑来源于面对第一次申请经历时的不确定性,因为你不会知道,大洋彼岸另一个完全不同国度的招生官们将如何评价你的申请材料。

焦虑在2018年春节前早早收获乔治城大学及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时略微缓解。尤其是后者,每年在中国大陆只招收7-8人的传统让我意识到这次申请没有失误,至少我的申请材料是有亮点的。

盲目的自信之后,则是死一般的沉寂,本该是录取通知频发的3月,却没有收到任何好消息。失望之余,我开始向最向往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及纽约大学法学院更新材料,表达忠心,并寻求目标学校校友的推荐。

峰回路转,关键时刻的最后一搏,让我在4月收获了纽约大学法学院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gulation,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IBRLA)项目的录取通知,这抹标志性的紫色也为我的申请季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不同于多数T14法学院,纽约大学法学院的LLM项目除了一般的Traditional项目外,还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了多个Specialized的项目。尽管纽约大学法学院对外声称每个项目录取难度相同,但个人感受是Specialized项目的录取难度要偏高一些,不少Specialized项目录取的中国人更是凤毛麟角。

以IBRLA项目为例,今年全球范围超过800人申请,最终录取人数不超过35人,且只录取了3名中国大陆学生,而去年只录取了2名中国大陆学生,之前年度也出现了几乎无中国大陆学生录取的情形。

美国法学院的录取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玄学,这已经被无数前辈的经历所论证。基于每所T14法学院LLM招生标准、招生数量上的差异,即使被排名相对靠前的法学院录取却不意味着一定会被排名相对靠后的法学院录取。

或许我是所有录取者当中学历背景最弱的一个,常常和朋友们戏称是在一群名校学霸的包围当中瑟瑟发抖,但是通过申请材料,我希望招生官看到我的潜力、进步与成长,起跑线上的落后不妨碍我后来居上,而给我一个同样强大的平台,我却可以做得更好。而我更是幸运的,这些闪光点最终得以被招生官发现与赏识。

和大多数申请者一样,在全程DIY的过程中,我竭尽全力,只求不留遗憾,最终经历了这个焦虑与收获并存的申请季。直至今日,录取当时的喜悦与兴奋已经逐渐飘散,期待着全新生活的同时,也在努力准备充分利用这短短一年的学习与生活。

   现实与理想   

人总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因为理想始终让人魂牵梦绕,但总是那么遥不可及,而现实往往让你看清差距。理想主义者相信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他们从不自我设限。他们会无反顾地认为,当你还年轻,还未看到人生的天花板的时候,应该去尽力争取最好的平台和资源,抓住那些来之不易的机会。一路走来,必然会困难重重,你可能不会知道下一站在哪里,但是不忘初心会让你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回忆起大学时候看过的那些美国律政剧,那些精彩的庭审镜头,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那样的人。单纯的觉得他们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过着优渥的生活,或许只是个看似肤浅但却现实的理想。直到后来了解到国际仲裁,才发现在跨境争议解决的舞台上,原来需要有更多的中国面孔,需要有更多的中国年轻律师成长起来,承担责任。

人生是充满魔力的,如今当我准备前往纽约,开启一段全新的生活。正如同几年前毕业来到上海时一样的感受,仿佛昨日重现。一心想去纽约读书的人,经历了焦虑与收获并存的整个申请季,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纽约的中心曼哈顿。我想,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的经历或许只是个例,可能也难言参考价值。这是一条极少数人走的道路,因为人少,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么到底能不能走通,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而回归到律师职业本身,确实有太多优秀的前辈与同行,有太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唯有放低姿态,脚踏实地,谦卑前行。

最后,衷心感谢这一路走来提供关心帮助的家人、前辈、老师和朋友们。

感谢理想主义,时常让我承载压力与危机感。

感谢理想主义,却也让我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与激情。


一书穿透中国顶层法律服务市场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

智合研究院出品

新书发售:49.90元/本

团购10本及以上  包邮&开票

请联系微信jinfucheng002

责编/Joe 编辑/Angie  分类/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