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过“中国摩根”陈光甫,了解近代中国金融变迁

上海商业银行

1915年,他创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用十多年的时间将一家资本金不足15万元的“小小银行”经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银行之一,被称为“中国摩根”。他也是近代中国银行业的领袖人物,参与创建和领导上海银行公会,致力于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他还参与投资了诸多近代工商企业,开启了现代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服务,通过各类中外投资发展中国保险业,还创始最早的“中国旅行社”和中国旅游业。今日,上海、汉口等城市保留了他投资建成的精美历史建筑,其创设的银行机构仍然在国内港台地区经营。他就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银行家之一——陈光甫。


陈光甫

银行家的个人事业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环境约束。在政治与社会剧烈变化的近代中国,政商关系对于金融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经营受到政府法律、政策的显性制约,政府信用与治理能力也极大地影响银行家的经营和投资策略。另一方面,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的健康发展与风险同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系为一体。通过具体的银行家去理解民国时期的政商关系,不仅能使这一问题言之有物、形象生动,还有助于理解关系变化背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


民国初年的上海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几十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自辛亥革命至全面抗战的爆发,中国的金融业快速发展,上海逐渐形成了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陈光甫在这一时期与民国政府的互动,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中国本土金融业政商关系的典型特征。徐昂博士的《陈光甫与民国政府关系研究(1911-1937)》一书以辛亥革命到全面抗战爆发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银行家陈光甫的经历为研究对象,从他具体的思想、事业和社会活动历程,审视了全面抗战以前中国私营金融资本所处的政商关系。该书的写作过程兼顾了各类已刊近代史资料以及上海、台湾地区所藏原始档案文献,参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藏陈光甫个人档案。 


《陈光甫与民国政府关系研究(1911-1937)》

徐昂 著

定价:78.00 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6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在内容上,该书首先追溯陈光甫的早年经历,接着通过北京政府时期的金融事件,分析近代新兴工商、金融群体的利益与支持是陈光甫与政府关系的基础。第二、三章讲述了在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陈光甫厌恶国民党的内争与专制,逐渐疏离南京政府;1932年以后又因政府在经济建设、财经治理方面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支持的立场。第四、五两章则以银行业的金融建设与币制改革为专题,探讨陈光甫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政府政策影响下的活动。在银行经营的个体努力之上,是工商、金融界的共同利益,而民族资本的发展还需顺应政府的权力巩固与统制经济的形成,亦受到中外经济关系乃至大国利益角逐的制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光甫与民国政府关系研究(1911-1937)》目录


同时,该书考察了银行家在民国时期中外关系(尤其是大国经济关系)中的作用。近代中国处于一个逐渐步入全球化的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依附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达国家的力量角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与全球经济有了紧密的联系。


陈光甫 青年时期

作为近代留美学生的代表,陈光甫热心于中外关系的积极发展,促进国际经贸交往。同时,他在涉外活动和国际会议中坚守民族与国家利益,反对不平等外交和日本侵略。1936年,他发挥自身所长,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维护了中国的币制改革,也为全面抗战时期再次赴美谋求财经援助奠定基础。


陈光甫赴美谈判时与驻美大使胡适(右)和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中)合影

该书认为从清政府官派留学生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营银行家之一,陈光甫代表了以新兴社会群体为基础的工商、金融资本利益,与近代历届政府在长期的矛盾与调和下共存,对近代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民族金融资本的壮大、国家经济治理与中外经济关系的进步都发挥了作用。到1937年,政府的权力总是远远强于银行业,身处权力之下的中国银行家们普遍地与政府联系在一起。



上海远东出版

世界眼光

民族精神

专业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