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泉州申遗之思丨“千城一面”下,古城古村落何以存身
泉州作家蔡崇达在成名作《皮囊》中写道,相比厦门,他更爱泉州。相比千城一面的精致人工风景,他更爱“粗糙的老建筑,甚至低陋的生活习俗”。
近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的魅力和珍贵,正在于那些未被现代城市建设“阉割”的生生不息之处,存续千年的烟火缭绕之所。
泉州的申遗成功,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在中国,有无数曾如泉州一般、拥有自身独特生态的古城古村落,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之下,传统逐渐消亡,古老的建筑与民俗无处存身,生存境况堪忧。尽管政府部门花了大力气来进行保护,却依旧收效甚微。
泉州古民居
民俗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沉思录》中,就对这一令人痛心无奈的现象给予了深切关注:
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既包括村落布局、衣食居行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也包括乡民的生活方式、村风民约、民俗、民间文艺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它是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其精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甚至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其状貌表现为一种自足自给的生活形态。从理论上说它同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让其能够自然地延续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样式。
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原生态的古村落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已极为有限,事实上靠其自身的能力已经难以延续。因此通过外力进行保护是必须的。然而如何保护才是科学和有效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郑土有 著
定价:8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2021年3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沉思录》“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一编,作者在审视古村落生存现状的同时,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民俗调研经验,归纳了有据可依的保护方式,提出“养”与“变”并举,激发古村落自身的生命力,培养古村落在新时期的生存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仍能以原真的面貌存续。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愿时代车轮迅疾而过,我们依旧不忘记来时的路。
推荐阅读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世界眼光
民族精神
专业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