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养老院工作七年,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介护是一种艺术
“介护就是一种艺术。但是这种艺术是要靠点滴的努力,坚持的思考积累做出来。”
在日本工作时,曾有一位日本同事在介护技术培训中,教会了大家很多介护的流程、细节和动作的施力方法。当时,一位中国学员说:“看着您做的技术动作感觉就像是艺术作品,柔美又有力,自己不辛苦长者还更舒服。”
这位同事说:“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介护就是一种艺术。但是这种艺术是要靠点滴的努力,坚持的思考积累做出来,我也在为这份艺术作品一直努力。”
介护就是一种艺术,这句话触动了我。
我原本认为介护就是介护,怎么可以把它联系到艺术呢。在日本近七年的现场工作,我也一直在观察、在思考,究竟介护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
在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或者介护老人保健机构等大型介护机构,没有效率的介护职员是维护不了日常机构运营的——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可能就是介护这份工作变成了机械化的事情。
机械化了的介护,是一种介护技术水平越高效率越高的工作。可是,介护职员拥有高效的介护技术,就一定能满足长者的需求吗?
即使说介护是心的沟通,介护职员与长者依然是他人的关系,双方的心灵深处还是没办法完全的互相理解。同样的,接触时间不够等也制约了很多。由此可见,介护也不能是一种机械化的收到要求进而提供服务的行为。
介护的对象不是物品,而是人。
人看到绘画作品会感动,听到音乐作品会感动——那些在看到、听到之后,内心触动的事物都可以算算作是艺术。这样看来,其实介护工作也是一种艺术。另外,介护现场到处存在着感谢与感动,而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感谢与感动的艺术也不过如此吧?
此外,因为每一位需要被照顾的长者随着岁月的变化,他们的年龄、身体、心理状态都会随之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提供最合适的介护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为长者穿脱衣服的时候,众所周知“脱健穿患”(阿沐注:给身体一侧有病痛的长者穿脱衣服时,脱,要先脱健康的一侧;穿,要先穿患病的一侧)。
国内有的机构可能只注意到保护长者的手部不要受伤,但是有时候会发现脱衣服的时候,衣服会在肩膀处卡住,或者因为肩膀的原因,使得衣服勒得过紧。因此穿脱衣服的时候,虽然保护好了手部,但是衣服还是会有伤害到长者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中,可以先把长者麻痹瘫痪一侧肩膀的衣服脱下,然后再脱健康一侧的衣袖。穿衣的时候同样地,先穿麻痹瘫痪一侧的衣袖,但不要穿上肩膀,然后再穿上健康一侧的衣服,最后穿上肩膀部分的衣服。这个小细节,看似并不起眼,可是对比下来,可能就会觉得原本的做法,忽略了长者的需求和身体状态。
实际上,我们通过一个小技巧做到更贴切的介护,长者更舒适地接受了服务,会感谢会感动。从技术角度,这种细腻不失为一种艺术;从情感角度,这也是一种艺术。
图片翻译▽
[脱]・・前开襟的上衣・・[穿]
①稍微脱下患侧肩膀部分
②拉伸健侧衣袖脱下再绕到患侧脱下衣袖
①穿过患侧的手腕拉到肩膀侧
②拉伸健侧衣服使患侧肩膀滑下穿衣
再举个例子,帮助长者站立。
日常介护护理中注意的点是搀扶长者、拉住长者双臂站起。
但是,我们的出发点如果是把长者当成正常人、普通人来看的话,那么想想看我们健康人是怎么起立的呢?正常人站立起来的时候,会有一个先收腿的小动作,然后身体前倾、重心前倾,之后大腿使力蹬直站起。在介护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长者站起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长者可以维持他/她原有的站立过程中的每个细小的动作。
通过细节的重视带来感谢与感动,这点点滴滴的细微的介护动作会进入长者与介护人员彼此的心中,这也算是一种艺术。
图片翻译▽
[从椅子起身]
①向后收脚
②握住介护职员双手,头部前倾
③介护职员从下至上拉起双手
介护职员身经百战,一次次磨练克服提高自己,描绘着养老介护这个行业的每一幅画面。失智症长者的表情、行为每一瞬间都在变化,就像季节的变换一样。我们二十四节气都有不同的饮食,介护也一样,也是随时变化的。也只有满足了长者的需求,提供了适合长者的服务,才能进一步的提高长者的满意度。
因此,我认为,能给予人感动与感谢的事情,比起技术,更像是艺术。
创作艺术作品,要克服很多事情,做好介护工作,同样也要克服很多事情。把介护想成是一种艺术的话,会不会在辛苦的工作过程中也觉得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呢?
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陶艺、音乐等,难以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和高评价,同样的,再好的介护也不可能获得所有长者100%的满意和认可。艺术在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们的介护工作,也在不断追求长者的满意和认可。
图片来自:日本网站
漫画来自:2015年9月「しんぶん赤旗」日曜版《らくらく介護》
即,周日版赤旗新闻中《轻松轻松介护》
编辑:阿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