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解读丨在“两个先行”大格局中做好“双碳”工作——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

肖国强 学习有理 2023-08-28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要求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两个先行”的题中之义,浙江如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道“必答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双碳”是严峻挑战

也是巨大机遇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2060年实现碳中和,对我国固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丁仲礼表示,首先,我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但煤炭燃烧时所排放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容易污染大气环境,我们如能够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而逐渐摆脱对煤炭的依赖,将会有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持续改善;其次,我国的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如能在西北部干旱区多建太阳能发电站,将在清洁能源替代和生态恢复两方面获得显著效益;再次,我国在非碳能源领域的技术相对先进,包括光伏发电、核能、储能、特高压输电等技术,在全球绿色转型大潮中,我们的绿色技术将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为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强大助力。


因此,实现碳中和,并不全是国际社会强加于我们的事情,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内在要求。当然,在这场广泛而深远的绿色转型中,我们一定要自己掌握自己的节奏,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不能引起能源短缺危机;同时,也要使能源的价格保持在相对低廉的水平,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真真切切的便利,又能使我们的制造业继续在世界上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推进“双碳”工作

需要从三端发力

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这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逻辑起点。丁仲礼介绍说,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然后开始稳中下降;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排放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但这个排放量中的一部分被自然过程吸收固定下来,余下部分则通过人为努力而固定。当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再继续增高,就达到碳中和了。


根据国家相关统计,我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每年5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占比约为85%,非碳能源的占比仅为15%。二氧化碳的终端排放源主要为工业(约占68.1%)、建筑(约占17.6%)和交通(约占10.2%)。


“从以上数据可见,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从‘三端共同发力’,即发电端用风、光、水、核等非碳能源替代煤、油、气;能源消费端通过工艺流程再造,用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固碳端用生态建设、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等碳固存技术,将碳人为地固定在地表、产品或地层中。这就是碳中和的基本逻辑。”丁仲礼说,概括来说,发电端之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消费端之要在电力替代、氢能替代以及工艺重构,固碳端之要在生态建设。


在丁仲礼看来,浙江作为能源消费大省、能源资源小省,要找准定位,立足长远,做好系统谋划。在发电端,浙江一次能源匮乏,省外来电占比比较高,可提前谋划,以参股投资等方式主动与外省在绿电供应上开展合作。在能源消费端,工业是最大的排放源,为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尽可能少布置、不布置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加快发展低碳高效产业,着力布局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此外,交通、建筑是另外两大排放源,交通方面或可加快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的产业化替代,建筑方面尽可能把家庭生活所用的煤气、天然气替换成电等等。在固碳端,生态建设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固碳办法,浙江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很好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应坚持用长远的眼光谋划未来的生态建设工作,比如进一步优化林木结构以增强森林固碳效果等。“通过三端发力,特别是在能源消费端和固碳端及早谋划,浙江是可以做出特色亮点、走在全国前列的。”

实现“双碳”目标

说到底是技术为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等多目标平衡中寻找最优解?


丁仲礼表示,碳中和说到底是技术为王,只有靠先进的技术才能获得产业的竞争力。在发电端,要建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无论是发电还是储能、转化、消纳、输出等,技术上都有大量需要攻克的关键环节,这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而能源消费端的“替代路线”,需用非碳能源发电、制氢,再用电力、氢能替代煤、油、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从而实现消费端的低碳化甚至非碳化,同样需要研发大量新技术并布局大量新产业。此外,无论是发电端还是能源消费端,到2060年都还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碳排放存在,需要其他碳固存技术予以中和。


有先进并廉价的技术可供这“三端”所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尽快将先进技术加以产业化,利用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使其不断迭代降低成本,逐步变成“白菜价”。这就要求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力求使“两只手”均发挥出最大效能。据估计,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元数量级的投资,绝非政府一家能够独立负担,投资主体还是应该来自市场,但在引导投资过程中,政府可在法律法规、税收、补贴、产业政策、碳配额投放、绿色金融政策等方面发挥十分有力的作用。以光伏发电为例,十多年前我国尚需对上网电价提供高额补贴,现在已经可以竞争平价上网。这是政府和市场形成合力的典型案例,也是我们未来必须坚持发挥的体制优势。浙江作为市场经济大省,具有市场主体活跃的优势,在技术研发特别是产业化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


制作:吴晔 | 监制:潘如龙

编辑:吴晔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往期更多精彩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名家解读丨郑永年:如何构建共富型制度政策体系

新形势下如何加深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

高校毕业生首次破千万,新职业能否助力“稳就业”?

如何更好理解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滑动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