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首次破千万,新职业能否助力“稳就业”?
近日,人社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等18个新职业,经过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这些新职业将被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
18个新职业的出台既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更为年轻人提供了新方向、新机会。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人数首次突破千万,毕业规模再创新高。新职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带来哪些新变化,社会、高校在教育领域又将有哪些新导向?一起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新职业有哪些新特点?
此次公布的18个新职业信息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范巍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就是旧职业不断消亡,新职业不断产生的过程,新时代的新职业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具体来看,18个新职业体现出了3个特点:
一是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对数字特征明显的新职业予以了分类标注。
二是顺应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顺应了能源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是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新出现的“民宿管家”“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等职业。
新职业生动折射了我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认为,许多新职业的产生,本身就蕴含了巨大的就业潜力。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叠加,许多行业的技术集成度、复合度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具备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因此,对已颁布的职业资格目录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就十分重要。
新职业如何赋能“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2019年起,人社部已经向社会正式发布了4批,共计56个新职业,为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带动就业多样化、从业者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
他认为,“稳就业”绝不仅仅只是稳定就业数量,而是将就业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前提,以此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劳动力市场容量,使经济增长规模及其速度匹配或足以吸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要。
新职业反映了新的经济形态,而新经济能够解决高人力资本的供需错配问题。朱克力指出,传统劳动市场存在信号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更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往往面临更大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新经济则是能够通过两方面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新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呼吁与高质量人力资本天然匹配,新经济部门的岗位创造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新经济工具能够助力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有效提升了劳动力供求双方的搜寻和匹配效率,从而防止摩擦性失业转变为结构性失业。
如何让新职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群体?
虽然新职业就业前景广阔,但其就业的总量规模依旧较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成刚分析,现有的技能形成机制中,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青年从业者技能提升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新职业普遍属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前沿,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机构的专业调整速度跟不上,因此大学生缺乏能胜任新职业的技能,与此同时,社会认知度也是影响新职业吸纳就业的瓶颈因素。
如何让新职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培训。
张成刚建议,数字时代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会更加微型化、碎片化、定制化、趣味化。要解决新职业面临的技能短缺问题,需要推动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传统培训与数字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新职业培训的规模。
另一方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对新职业进行规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国玉建议,除了把新职业纳入职业分类目录的形式规范外,还要注重对新职业的从业资格、工作标准、工作条件等的内在规范,要规定一定的资格条件和行为标准,保证从业者行为的合法。
(本文综合于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章忻| 监制:肖国强
编辑:章忻
往期更多精彩
如何更好理解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被赋“红码”的背后,如何处理好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如何以“礼”助推共富?
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项工作该如何做好?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