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数字消费券引发消费热潮!激发消费活力,需要怎样的长效举措?
近日杭州市发放的最新一期数字消费券,再度引发消费热潮。相关数据显示,本期消费券发放总额为1.85亿元,共370万个券包,短短一天已核销371.11万张,消费券关联的订单金额达4.94亿元;48小时内核销640.87万张,关联订单金额达8.98亿元。
抛开“周末”这一特殊时间不谈,有理君发现,疫情发生以来,每当一地派发各式各样的消费券,往往会起到“小杠杆”撬动“大消费”的作用。这说明,消费并非潜力不再,而是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举措予以激活和引导。那么,什么样的举措能够长效激发消费活力?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开拓消费新市场
创新消费新场景
当前,受疫情多点散发与乌克兰危机等诸方面因素影响,消费市场需求乏力,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服务业领域面临较多困难。这就更加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重要牵引,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而其中促进消费是关键。
一方面,旅游业、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行业积极开展转型,推出更多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也反过来创造着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近期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强调,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智慧旅游等消费新业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认为,与传统消费相比,新型消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四新”:一是消费内容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新的消费内容和热点不断涌现,不仅涉及工业品和农产品,还包括医疗、教育、旅游、健身、养老等领域。二是消费品质品位新。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品味要求明显上升,更多人开始注重对精神、情感层面关照的消费。三是消费业态方式新。数字化消费进一步凸显,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式消费和个性化消费。四是消费支撑模式新。新型消费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和数字化引领为主要特征,在网上购物、移动支付、智慧物流等方面促进消费规模扩大。
今年以来,多地试点派发“数字人民币”红包。通过数字人民币与消费券、电商平台等场景的深度结合,既有助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定位消费场景、挖掘消费需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等人表示,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地经济和便利民生。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吸引更多民众选择使用。
供需两端齐发力
培育消费持久度
新颖的形式、“大手笔”的纾困补贴和消费补贴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激发生产和消费兴趣,而要长效维持消费动力、持续培育消费后劲,还要靠完善的市场机制、优质的产品服务供给和便利实惠的消费场景。从这一角度来看,政府搭台、供应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必不可少。
“目前消费恢复滞后有供给不足的制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分析指出,一方面,餐饮、旅游、交通等需要面对面或一定现场的消费活动,在疫情和管控政策的影响下,目前受到比较大的抑制。另一方面,汽车、家电、手机等传统重点大宗消费品已经在全国基本实现普及,而产品更新换代和新功能研发的周期跟不上市场需求升级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再有,限行、限购等政策,以及缺芯等关键“卡脖子”问题,也导致了潜在消费需求难以实现。因此,要抓紧把已出台的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做好疫情地区或城市的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保障物流畅通。另外,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新阶段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对利用数字技术研发新品牌、新功能、新设计的“智慧+”商品提供支持和引导;加强以民生为导向的消费支持,支持社会力量补足民生服务供给短板,加强消费信贷政策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从需求侧看,居民对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客观上压缩了升级型、享受型消费空间,并导致消费支出更加谨慎。如何提振消费,尤其是培育和促进新型消费,让居民能消费、想消费、敢消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看来,主要可以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制度创新,为新消费创造发展空间。政府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健全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加以规范引导,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消费质量,更好地促进消费增长。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与应用力度。重点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以智慧零售、智慧物流为引领,提升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消费能力。首先可以提高居民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水平,提升社会保障基准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其次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购买力。如加快推进带货直播等新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再次要加大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供给,尤其注重加大中东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引导优质服务资源渠道下沉,更好满足不同地区消费发展的需求。
(综合整理自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经济网、商务部国际商报官方网站中国商务新闻网、新华日报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周宇晗| 监制:吴晔
编辑:周宇晗
往期更多精彩
郑永年:高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
如何补齐制度短板,“数”出优势?
蔡昉:促进社会性流动是打造共建共享型社会的关键
什么是青春正确的打开方式?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