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理论热词盘点之七: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编者按
2022年,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系统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已至,盘点2022理论热词,为更好地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陈培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才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何以可能创造?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要素
Q
如何理解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陈培永: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理解 “文明”和“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不是任何一种文明都成为文明形态,正如不是任何一种意识都可以称为意识形态,不是任何一个match社会都可以称为社会形态。所谓“形态”,它必须是全方位的、总体性的稳定状态,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或支撑某种文明的实体取得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进步。一种文明是否上升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将其放在整个人类社会进程中考量,看它是否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至少应包含四个要素。一是要有领先的物质生产方式作为基础。物质生产方式是文明形态的基石,是硬基础。我们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进程,至于现在处于工业文明还是进入后工业文明,没有形成共识,但其背后的逻辑是清晰的,就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农业为主导到以工业为主导)带来文明形态的转变。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得把握住新的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趋势,采取战略举措保证在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二是要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在当今世界、当今时代,必然要依靠民族国家作为载体来实现,这就要求这个民族国家所确立的制度是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是站在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的,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在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的情况下,能站在人类命运、人类文明的高度,引领人类社会走出全球发展困境。
三是要有实际主导社会的力量的变革。从古至今,主导人类文明的力量可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君权为代表的权力,一种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的资本。西方文明建立在资本操控政治、主宰政治权力的基础上,它实际上是一种文明形态。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打破这种资本逻辑主导的秩序,构建出既能规制权力和资本又能运用好权力和资本以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
四是要形成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新文明观。目前有影响的文明观,一方面是单一文明观或普世文明观,即只有一种文明判断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不是文明,要走向文明就必须按这个标准努力,另一方面是多元文明观,信奉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必须把文明的冲突作为世界性难题来看待和解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应树立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应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
中国必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Q
中国何以可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陈培永: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国情,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十年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原因至少包括:一是因为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经历文明断裂的国家,近代以来又学习借鉴各个国家的多种理论、吸取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引入并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决定了我国具备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各种文明的独特优势,也决定了我国必然并且已经形成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新文明观,这种新文明观正不断被接受和认同。
二是因为我国具备独特的综合性生产方式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十年,中国致力于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注重科技引领,这为我国打造新文明形态奠定了综合性的生产方式基础,可以打造融合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新”文明形态。
三是因为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新主导力量。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了在资本和市场逻辑主导的历史阶段,始终没有给资本操控政治、主宰权力以机会,反而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既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强大作用,又有效发挥资本和市场的积极作用,保障劳动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劳动、权力、资本三元力量在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发挥合力。
四是因为形成了五大领域文明共同推进的文明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共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保证了我国不是只在物质文明或某个领域取得成就,而是没有遗漏、没有短板,实现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保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明形态的新而不是某个领域文明的新。
制作:章忻| 监制:潘如龙
编辑:章忻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往期更多精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谈民富型发展: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2理论热词盘点之六: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我为什么学哲学?
2022理论热词盘点之五: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推进“两个结合”?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