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伟大的西部小说却是讽刺西部精神的

2016-10-11 谷立立 纸城

图文编辑/日京川

纸城小报:《屠夫十字镇》是关于一个年轻人外出“寻找自我”的故事,但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无视一切后果强烈坚持自我的故事。在《屠夫十字镇》中,约翰·威廉斯执着地关注人类行为机械疯狂的一面,暗示人和自然一样—人的天性—是令人恐怖的。


作家欧克利·霍尔—写过一部重要的西部小说《男巫》(Warlock),曾不吝言辞地说过:“约翰·威廉斯写过最出色的西部小说。”《屠夫十字镇》也确实同《男巫》一道成为西部艺术殿堂中的精品。

“西部小说——不管是哪种媒介——满足了美国精神中某些方面,当然有的西部小说是空话连篇,但今天我们仍然大量消费这类产品。西部小说是具有美国特色的主要小说类型,深得我们具有爱国热忱的读者的喜爱,我们的爱国热忱是举世闻名的。在谈到伊拉克激进分子时,总统办公室说:“放马过来。”这是驱赶牛群的呐喊,这是马车车队拖离圣约瑟夫的场景,这是神枪手在岩石的缝隙间对着下面印第安人的瞄准射击—这是一种寻找仇敌的欲望,一种寻找能够确定我们民族性格的挑战的欲望。”--- 米希尔· 拉蒂欧莱尔斯(约翰·威廉斯学生)语




今天我们谈起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仿佛在谈论一种悖论。出于自我的偏好,这位“作家中的作家”天然地屏蔽了自己与现实的勾联。在《斯通纳》出版之前,他的作家名声仅仅停留于两部与现实相悖的小说《屠夫十字镇》与《奥古斯都》。前者取材19世纪末的美国西部,后者来自遥远的古罗马时代。等到1968年《斯通纳》横空出世,他才总算以文学的方式与现实小小地握了握手。不过,这依然是小圈子内的接触,与风起云涌的社会无关,与激情躁动的时代无关。



《奥古斯都》


那么,威廉斯笔下到底有没有现实?或者说,现实以何种面目、多大程度地参与了他的创作?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什么是现实主义写作。评论家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曾在其著作《西洋文学批评史》里就现实主义展开一番论述。在大力抨击以雨果为代表的一干浪漫派作家的同时,两位作者很难抑制自己对现实主义的偏爱。他们认为,浪漫派“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为其涂脂抹粉,大加修饰,“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与之对应的现实主义写作则高明了许多。作家以“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为创作目的,拒绝“诗的谎言”,拒绝无病呻吟,自觉地站到了浪漫主义的对面。

 

约翰·威廉斯


以此观之,威廉斯无疑是现实的。如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所说,他的写作“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判标准”。换言之,既在类型当中,又在类型之外;既讲究文学技法,又不带有一丝学究气。威廉斯无意为故去的年代歌功颂德,几乎是本能地与一切伪装划清了界限。《屠夫十字镇》也好,《奥古斯都》也罢,皆是站在过去年代的尘烟里眺望当下的佳作。如果说历史写作是“以崇高与谦逊回敬历史”,那么威廉斯恰恰是从最不现实的题材中挖掘出最现实的一点:以历史构建叙事框架,现实在其后熠熠闪光。

 


《屠夫十字镇》开始于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关于自我发现,关于寻梦成长。事实上,威廉斯从未落入西部小说的巢窠。他从流行的“一毛钱小说”中提炼真知,几番锻造,炼制出的竟是一部并不史诗的西部史诗。小说开篇,威廉·安德鲁斯粉墨登场。这是一个空想主义者,是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人:来自东北部上流社会,有令人艳羡的背景,却偏偏要放弃学业家庭,在爱默生、梭罗的影响下去西部寻求激情、浪漫与自由。在皮货商麦克唐纳的指引下,安德鲁斯结识了猎人米勒。在其鼓动下投资组建猎队,随同米勒及其伙伴剥皮人施奈德、杂役查理·霍格前往山区捕牛,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今天的读者可以从书生气十足的《斯通纳》里读出几分自己的影子,彼时的青年也不难在《屠夫十字镇》中找到现实的困惑。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将美国引入循规蹈矩的中产之路。生活的沉闷造就了文学意义上的辉煌,英雄主义再次抬头,以拓荒为主题的西部小说大行其道。尽管此类创作大多流于浅薄,鲜有文学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言了美国精神。不过,在威廉斯看来,美国精神并非自由、平等、博爱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民族(美国白人)倾一国之力对另一个民族(印第安人)实施暴力征服的实录,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散发出肮脏和血腥。

 


《屠夫十字镇》恰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部文学。与其说威廉斯汲汲于以文字再现的是赤裸裸的征服,倒不如说是由此而生的异化:东部对西部的异化、城市对荒原的异化、人对自然的异化,抑或是杀戮(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小说标题即是悖论。“屠夫”指向明确,是屠杀,也是血腥;“十字”代表至高的精神、纯粹无垢的信仰。两者本来互不相容,却诡异地聚在一起,代言一种更为诡异的神话,即西部神话。

 


猎杀野牛的历史场景


换言之,小镇本是印第安人的乐土,可随着印第安人的集体消失,镇子本身也连带着被异化。宗教消失了,神灵不见了,唯一通行不悖的信仰是利益。流传于此的拓荒传奇大多有一个疯狂的前提,即是利益的最大化与更多的控制欲。商人们秉承商品社会的王道,将征服之手伸得更深更远。对利益的渴求驱使猎人拿起枪,将枪口转向荒原,此时显现威权的猎枪成了暴力的工具,既受制于社会,又被自然所约束,“其微妙演变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强求的”。


1985年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西部残阳》出版,西部小说不可逾越的反英雄杰作。


如果你不熟悉科马克·麦卡锡(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也一定知道08年翻拍自其同名小说的西部电影《老无所依》,获得了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有论者把《屠夫十字镇》与欧克利·霍尔的《男巫》、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并称为“西部文学殿堂的三大杰作”。三部作品均出版于1960年前后,皆以西部拓荒、少年成长故事影射作家身后的现实。结合60年代初美国国内的社会状况来看,此番宏论当不是虚言。彼时,朝鲜战争刚刚以美国的惨败告终,民众盼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可是战争,战争正扮成另一副模样在人们习焉不察的时候悄然逼近。1961年5月,第一批美军受命登陆越南雨林。无数青年和安德鲁斯一样出于对未知的憧憬,被送到异国他乡征战杀伐,支撑他们的不过是几近虚无的大国霸权论。几番厮杀之后,少数人幸存下来,被当作“英雄”重归故里,却发现家乡面目全非、未来毫无着落、梦想被掏空、身体已残破。

 


《男巫》


这是战争的异化,这里的“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枚棋子。他们此后的“人生”也和棋子一样,被战争牢牢锁死。于是问题来了,到底是战争主宰了他们,还是他们主宰了战争?或者说,杀戮异化了操刀人,还是操刀人异化了杀戮?《斯通纳》里,戴夫·马斯特思的一番言论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困局(这也是威廉斯的警告):“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只是在《屠夫十字镇》,吃人的“世界”无限扩大,将荒野、社会、战争统统囊括在内。

 


如果说战争的本质是战争本身,那么屠杀的本质就是屠杀本身。好比陆地上的亚哈船长、荒原里的兰博,米勒也是狂人一个。这里杀牛被当作治愈系的良药,现实中失意的人儿从中觅得快感,久经压抑、扭曲变形的自我得到释放。威廉斯以纪实的笔法一笔一画地还原杀戮,他无需虚构,也不必渲染,只需回到现实,以冷漠还原异化,直击杀戮,将一个异化的西部、一种物化的战争展现得鲜活而具体——没错,屠杀“像森林狼一样蹲在岩石后面,随时准备跳出来,猝不及防地突然扑向路过的任何人”,包括猎鹿人自己。

 


1878年,位于堪萨斯州,道奇城,猎杀者隐藏野牛群的院子


由此,绝望撕碎了一代人曾有的激情和理智,留下的不过是一具人形的空壳。换句话说,空有人的躯体,不具人的思想,主宰那具躯壳的除了若干原始欲望,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同样,荒原如同一块弥漫风沙雪暴的巨大背景板。在其衬托下,米勒一干人等不再带有明确的辨识度,枪口之下只见机械不见人性。不过,机器也好,工具也罢,追根究底还是战争(杀戮)种下的因,只是,失败的苦果到最后还得由杀戮者亲口吞下。

 

不出所料,随着异化的深入,不仅猎人想象中的暴富化为乌有,就连搭建于利益之上的西部也瞬间崩塌。皮货商麦克唐纳本以为轰轰烈烈的西进狂飙会为他赚得更多的金子,可谁知早在铁路通车之前,富人们就将牛皮视作无用之物,囤积的皮货无法变现,只能变成废物。小说最后,米勒带着残废的查理·霍格,带着施奈德生前的执念,历尽磨难终于回到屠夫十字镇,发现一切都变了:小镇迅速衰败,牛皮分文不值。他内心的失落、虚空,乃至于抓狂,与越战老兵的迷惘实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美国拍摄的65年越南战争现场照


说到底,威廉斯不是没有见识过战争的残酷。二战时期他加入美国空军,亲赴缅甸、印度与敌军交战。战争改写了他的人生,让他变成一个总是在冷眼旁观的异化者:不以学院为荣,不以通俗为耻,行事为文唯心而已。他写杀戮,写得节制而不动声色。死亡的施与者与承受者、满脸麻木的帮凶、手捧经卷的卫道士,无一例外都在领受静默的力量,没有呐喊,没有嚎叫,甚至于呻吟都被无声化了。如此演绎出一曲“由四周旷野创造出来的激情有力的小步舞曲”,其核心意旨必须是杀戮。不过,故事讲到这里,杀人与被杀、疯狂和理智、现实或虚构,又有什么事实上的不同?



作者:《纸城》特约书评人 谷立立


《屠夫十字镇》

(美)约翰·威廉斯/著 李广荣/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纠正“错误”很容易,不过花了300年的时间

我来了,我看到了,一切便因此不同

音乐(八卦)史上的十月

“书呆子”的旅行往往开始于一句诱人的描述

鸡汤应该是这么玩儿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回复关键词:塔可夫斯基 |  石川啄木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草间弥生  |  菲茨杰拉德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 村上春树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查看以往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