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 》 ∣ 从《吾与浮冰》到《借冰还水》:我的事件艺术实践
从《吾与浮冰》到《借冰还水》:我的事件艺术实践
From "Meditation on Floating Ice" to "Borrow Ice and Return Water": My Eventfulness Art Practice
幸 鑫(Xing Xin)
《吾与浮冰》融冰现场 幸鑫 2010年
《借冰还水》是我正在创作中的一件我自己把它定位为“事件艺术”作品。作品的制作方式为:从长江的末尾入海口舀一瓶水,顺着长江岸边的公路,邀约各个城市我认识或将会认识的朋友一起接力跑,将水传递至长江源头,放入冰川中永冻。
《吾与浮冰》取冰现场 幸鑫 2010年
谈及这个想法的由来,要说到8年前创作的与此密切关联的作品《吾与浮冰》。2010年,几位投缘的朋友与我一起,来到长江源头冰川中敲下正在融化的冰山一角(这块冰我把它看成是长江的第一滴水),然后开车将冰送至长江末尾,放入大海。在完成此事后的几年里,不记得是偶然还是刻意,“把丢进大海的冰,送回它最初的地方”这样的想法出现在了脑海,所以就有了《借冰还水》——逆跑长江,奔向冰雪计划。
长江水系图上的《吾与浮冰》与《借冰还水》路线,幸鑫绘
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和目的,一个艺术家的动机无非是对艺术的追求(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艺术”)。如果从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角度来谈做此事的目的,那就太复杂,涉及到人性的诸多方面。所以,我想仅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述说这个作品计划。
2010年,推出《吾与浮冰》之前,我曾写下今天看来同样是谈论创作动机和目的的几段文字:
近年嚷得沸沸扬扬的气候问题让全世界人都感到焦虑。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关税等话题引发了贫穷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频繁的政治、经济利益纷争。这频频的耳濡目染不免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200多年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体验,且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存方式。当人们沉溺于速度带来的惊喜时,也逐渐迷失在速度之中。那“碳”的所谓超量排放就是这“迷失在速度之中”的佐证!
今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部分,而非高于自然的统治者”的说法。且意识到“我们就如是大海里的水,如果硬是要泛起惊涛骇浪的话,那将只能是加速由液体变为气体,再溶为尘埃的过程”。
长江,源头崛起于高山冰川。冰雪融化形成细流,再不断汇集并奔腾至东海,而后又被称为暖气流的季风重新带回到高山之上。这自然而然、周而复始、不息川流的“水”,默默地揭示着那“道法自然”的秘密。
我决定做这样一回尝试,去介入并改变长江水的循环。我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组建的团队,开车去长江的源头冰川上取一块冰,在冰消融前,将它送到长江的出海口,放入东海之中。这过程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和愚公移山,如果真是那样,也就只能望观者尽量理解我们这些无聊的人。
2018年的今天,我想做的是“借冰还水”,沿8年前的故事接着讲,此前描写的是打破自然轮回,现在是完成一次“轮回”。
轮回,一个许多东方人或多或少都相信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关于生命起源和终结的阐释。虽然这是一个我们在世时无法被印证的信念,但我相信人得有臆想,这会让心里不恐慌,从而可以更好地探寻此生“我们要干什么”的课题。因为谈论“轮回”很虚,众口莫辩,所以在此也就简单提及这一方面的考虑。
关于创作的动机与目的,我想着重从现实的角度展开来分享。
作为一个人,我们此生到底要干些什么呢?读书学知识?追逐爱情,享受婚姻?挣钱买房?抚育下一代?照顾父母亲?……那再往后是什么?是挣更多的钱,还是让自己活得更久一点?这些疑惑于我也是不断萦绕的追问!当个体的追问向内不得肯定,便需要向外找出路,向群体求共识!所以,我希望邀约更多的人与我一起,拿着那瓶带有追问的水,去获取共同的体悟。
看似仅一次跑步的活动,却被上升到生死的命题,这不是故弄玄虚,这是真实的现今艺术家的思考模式,是后现代主义背景熏陶下孕育出的反思与批判素养。当然,我也是可以就跑步说跑步的事儿的。
几年前的某天,忽然自己想用跑步的方式来健身,才发现身边好多朋友已在跑步,或是快走。经过观察,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是为了健康,为了挽救走样的身材,为了融入跑友的社交圈子而跑。就这样跑着跑着,我把跑与“借冰还水”联系在了一起。曾经,我与寥寥几人开车去到那片圣洁的雪山上拿走了一块冰。今时,我希望结识更多朋友,相约再去那个有冰有雪的远方,让洁白的冰雪为我们日常的脚步平添一些别样的趣味。
时常想远方,反而让我更清晰地正视当下。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相比较而言,欧洲人已经由高速转为了怠速;非洲人还没找到如何开启高速运转的钥匙。而我们,在今天以前40年的时间里,不断赶英超美。奔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速度就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为此,“借冰还水”一定要奔跑,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它有责任有义务记录下这个高速时代的面貌!这就是让我决定去做此事的另一个动机。
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37个地级市。沿江道路蜿蜒,预计接力跑约为7000公里。下表对执行数据具体说明:
逆向倒数长江经过的城市:
《借冰还水》将会这样一步步去实施:
首先,我会从上海启程,沿着长江边,一直行驶到青海西北部的长江源头。我将走访长江干流的所有城市,去邀约趣味相投的跑友,告诉大家设想与计划,并在每个城市与超过100位跑友约定,一起接力传水。
其次,执行团队会根据我走过的路线进行全程实地探路、勘线、试跑,并做好执行、保障、后勤的计划。
最后,当一切准备就绪,将从上海以南,由东海大桥连接延伸入海30公里处的洋山深水港(2010年浮冰入海的同一个地点)取上一瓶水,正式开始传水接力。
“还水”将跑过城市、乡村、山涧、草原、荒漠、沼泽、雪山,最终抵达冰川,将从海拔0米的东海,经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青海,一路攀升至海拔将近6000米的格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冰川。
《借冰还水》沿途将经过的风景
除以上描述的如何跑以外,实施过程还会包含如下环节:
1.整个接力跑,每位跑者实际奔跑的路线以及相关数据,会用跑步软件在电子地图上记录,最终将其汇总拼接成一条由无数人用脚步踏出的丈量长江、丈量生命的路线图。
2.今天是自媒体时代,相信每位奔跑的朋友都会自拍发朋友圈,这些照片画面里一定会出现自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奔跑,汇总这些内容就一定能看到这个时代的某一侧面,一个由无数人的视角描绘的我与今天。
3.整个接力跑的过程,我会联合媒体直播跟踪,求得更广的传播。我们要强化每一位跑者都是主角的理念,我们要强调每一位跑者参与的价值和贡献。
4.在接力跑的过程中,会请跑友们于所在城市的长江里分别舀一瓶水,将成千上万瓶水汇集,垒到一起,让奔跑的故事凝聚,以无数人的念力让“一瓶水”的追问继续……
一万瓶水汇成的水滴装置雕塑 (效果图)
《借冰还水》,由一个观念而起,融汇资源广,时间跨度大,空间变化多,可以群体参与,社会性强,但最终形成和呈现的结果还是一件艺术作品,我把它称为事件艺术。将此作品从观念萌生到制作的流程展开来看,它由对“轮回”的感悟,反思这个飞速奔跑的时代作为观念开启思考,然后艺术家作为推动者去游说各种社会支持,例如经费支持、技术支持、媒体支持、相关行政部门支持……从协调、准备到真正执行,所有的环节都可看成是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呈现,即过程也就是这件作品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过程中的变幻都是事件艺术的修辞,这些变幻随着时间推移、空间叠加,让各种存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
事件艺术的形成,是建立在诸多资源整合与平衡的基础上,这促使了群体参与,也就构成了不同于其他形式艺术创作的社会性。但无论如何,它始终在遵循和描写一个艺术观念,它始终是为了呈现一个艺术的结果而发生发展着!这就是我对《借冰还水》事件艺术的定义。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