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guihuashizazhi Intro 《规划师》创刊于1985年,现为双核心期刊,是全国惟一一份以规划师为核心的人文化的国家级专业杂志。服务宗旨:立足城乡规划,服务一线人员;传递行业信息,关注热点难点;剖析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拓宽理论视野,促进学科发展。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 关键词 ] 多维耦合;临港地区;城市设计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1-0076-06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B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许多沿海城市的临港地区受到港口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拓展双重作用力的驱动,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港口和城市的高度耦合。作者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倪剑波在《规划师》2016年第11期撰文,文章以日照市鲁南临港国际商务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在“多维耦合”理念的指导下,从功能、交通、空间和生态等多个维度对临港地区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索,旨在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多维耦合”理念的临港地区 城市设计策略 一、理念阐述 “耦合”(Coupling)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其特点主要有:①关联性,子系统之间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动态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调适、反馈、完善的动态过程;③积极性,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效果是积极的、良性的,而不是消极的、恶性的;④系统性,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利于整体联动并促进系统不断向前发展。 临港地区是港口活动与城市活动相互交叉的区域,集中体现了与“港”“城”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发展状况直观反映了“港”“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空间轨迹。而将“耦合”理念引入临港地区城市设计,在多个维度把握临港地区与“港”“城”的耦合关系,有利于构建临港地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最终推动“港口—临港地区—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二、与“港”“城”“多维耦合”的城市设计策略 综上所述,临港地区与“港”“城”“多维耦合”的城市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功能、交通、空间和生态四个维度。 功能耦合:合作竞争,协作互补 规划从“港”“城”融合的角度着手,明确临港地区的发展定位,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从历史的维度看,港口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仍然是临港地区功能导入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临港地区与港口的功能耦合需基于临港产业,在充分发挥和培育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深度参与港口的合作竞争,扬长避短,合理筛选,做强主导功能,获取核心竞争力。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地区需依据城市功能定位,要求与所在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协调一致,尤其是要结合周边的功能分区,以协作互补的方式确定临港地区的功能导向,避免割裂与重叠,以实现与城市的功能耦合。此外,还应注意把握“港”“城”发展过程的特点,合理安排临港地区的建设时序,使其与“港”“城”发展阶段相耦合。 2 功能耦合:合作竞争,协作互补 规划从“港”“城”联动的角度着手,优化临港地区道路系统,完善支撑体系。临港地区往往位于城市陆域的尽端、交通网络的末端,在港口未来发展过程中,与其相连的快速疏港路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承担货运进出的主要载体,在有客运码头的地段,临港地区还承担了海运、陆运的换乘功能。因此,将来自疏港路的客货运混杂交通进行有效分离,确保进入临港地区的目标车辆安全有序运行,是实现临港地区与港口交通耦合的主要手段。作为城市的存量区域,临港地区与城市的交通耦合需将自身道路系统纳入到城市交通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利用多种方式衔接周边重要功能分区,提倡公共交通优先,注重各种交通方式的快速接驳;优化道路系统,完善支撑体系,提高通行效率。 3 空间耦合:重构提升,协调整合 规划从“港”“城”互动的角度着手,重构临港地区空间秩序,彰显临港特色。从港口角度看,临港地区现有孤立、破碎的空间形态已在当前港口高速发展的趋势中变得难以为继,未来临港地区的空间发展需围绕临港开敞界面这一特色要素来进行组织。通过渗透、互动等多种手段建立与港口开敞空间的耦合关系,同时可通过标识形象的打造来彰显临港空间特色。从城市角度看,作为城市拓展过程中重要的“触媒”,临港地区的空间组织仍需遵循点轴开发的模式,以顺应城市的发展脉络,因此临港地区与城市的空间耦合需注重与城市重要发展轴带或周边组团的协调整合,促使临港地区成为“港”“城”空间耦合发展的重要纽带。 4 生态耦合:镶嵌楔入,层级交织 规划从“港”“城”共生的角度着手,构筑临港地区生态格局,营造绿色体系。临港地区的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保护港口生态基底,落实生态格局,合理把握岸线、廊道、风向与水面等生态要素。通过镶嵌楔入的手法引导临港生态资源的永续合理利用,实现与港口的生态耦合。生态网络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底,也是维持临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规划可结合周边环境,通过层级交织等手法将“区域绿地”、 “城市绿地” 和“片区绿地”进行串联,搭建临港地区的绿色环网,营造层次分明、立体网络化的绿色体系,实现临港地区与城市的生态耦合,努力推动区域生态格局的可持续发展。 鲁南商务区现状 日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侧翼,环拥鲁南经济带唯一的出海口,是国家级综合性枢纽港口城市(图2),是“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节点城市。日照港包括石臼港和岚山港,港口吞吐量排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位、世界港口第十一位。其中,石臼港位于城市东南部,北距日照市新城中心5km,紧邻城市建成区。按照《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5—2030 年 )》的要求,石臼港将由现在的以煤炭、粮食和集装箱为主的散杂货运输港逐渐向集装箱综合港和旅游港转型。届时,港区将主要承担临港中高端产业、出口加工商贸、粮油加工和旅游服务功能。 规划区南侧紧邻石臼港,东侧和北侧是以居住、商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建成区—石臼片区,西侧为临港产业区。规划范围东至海滨二路,西至海滨五路,南至疏港路—上海路,北至规划中的连云港路,总用地面积为68.53hm²,现状用地以二类工业用地、二类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和闲置地为主。由于规划区南部石臼港的转型升级和北部新城空间拓展双重外源作用力的驱动,规划区的功能受干扰、业态落后,交通割裂、运行混乱,空间破碎、肌理粗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弊病逐渐显现,急需调整。规划依据该区域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综合上位规划和相关要求,将其定位为立足港口、服务日照、辐射鲁南的临港国际商务区。 “多维耦合”理念指导下的鲁南 临港商务区城市设计 在日照市石臼港战略转型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下,鲁南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应选择与“港”“城”双向融入的发展路径,如此一来,既适应了新形势,又有利于摆脱当前困境。鲁南商务区城市设计充分运用了“多维耦合”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交通、空间和生态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形成了“港口一鲁南商务区一城市”耦合发展的新模式 ( 图 3)。 一、 基于“多维耦合”理念的功能布局 与港口的功能耦合 规划立足未来日照市石臼港向集装箱综合港和旅游港转型的要求,强化鲁南商务区的服务职能,瞄准中高端产业,以竞争合作的方式积极融入临港产业体系。首先,利用鲁南商务区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港口为依托,以中高端临港产业为支撑,依靠主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和现代物流体系等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和信息等优势,发展港航商务、航运金融、航运商贸、航运保险和海事法律等专业服务功能;其次,依托国际客运码头,兼顾港口旅游服务转型的要求,在邻近地段安排酒店、会务等功能;最后,还应关注西部临港产业园员工的生活需求,在基地西侧适当安排居住、生活等配套功能。 2 与城市的功能耦合 北部新城尤其是周边以居住、商贸为主要功能的石臼片区,为鲁南商务区带来了大量的生活服务性需求,促使其成为满足居民消费要求的现代商业中心和新兴公共活动中心。一方面,规划结合上位规划的要求,在与城市总体布局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在规划区内增加了为周边居民服务、体现临港特色的次级商业中心;另一方面,规划保留部分居住用地,在规划区北侧沿连云港路布置具有高档品质的住宅公寓,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居住功能。此外,规划还延续了海滨二路的商业服务功能,沿路布局部分片区配套商业设施。 3 构建混合集约的功能布局 规划基于上述耦合措施,围绕近远期的发展目标,对鲁南商务区的功能进行筛选与叠合。借鉴精明增长的规划理念,将关系密切的用地功能进行相邻布局,强化各功能要素间的联系,缩短工作、生活的时空距离。规划以港航商务为核心功能,在10分钟半径(约为500m)范围内布局港航服务、商务办公、酒店会展和公寓居住等功能,形成一种“可达性好、交通需求低”的工作圈和生活圈,构建混合集约的功能布局(图4)。最终,鲁南商务区被划分为港航服务、商务办公、酒店会展、高级公寓、临港生活和保留居住六大功能分区(图5),实现了与“港”“城”的功能耦合。 此外,根据鲁南商务区的发展特点和“港”“城”的演变规律,规划定制了“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初期依托港航服务、商务办公等项目的拉动,集聚人气和各类服务功能;中期形成完善的港航商务设施和支撑体系,吸引海运企业总部、航运综合服务类企业和星级酒店的入驻,完善居住生活等服务设施;远期形成辐射鲁南的临港国际商务中心。 二、基于“多维耦合”理念的交通体系 与港口的交通耦合 基地南侧的疏港路—上海路承担了大量来自港口的客货运交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交通干扰,因此有效分离上海路的客货运混杂交通,安全有序地引入目标车辆,是实现鲁南商务区与港口交通耦合的关键。 (1)控制交叉口数量,避免交通干扰。控制从上海路接入鲁南商务区的平面交叉口数量,保留海滨三路、海滨四路两个交叉口,与海滨二路和海滨五路交叉口的间距控制在400~600m,减少冲突点数量,避免过境交通被进出鲁南商务区的车流所干扰。 (2) 规划平行辅路,分离混杂交通。在上海路北侧规划一条道路红线宽度为 16m的平行辅路,结合交叉口的管理控制,有序分离来自疏港路的客货运混杂交通,确保引入鲁南商务区客运车辆的安全运行。 2 与城市的交通耦合 随着鲁南商务区规划建设的推进,区内将会形成大容量的交通出行和到达需求。现状海滨二路、海滨五路已经成形,根据上位规划,海滨三路、海滨四路和连云港路也已定线,很难对干路网进行较大程度的改线和重建,因此对道路系统进行优化完善,利用多种方式衔接石臼片区、北部新城等功能分区,是实现鲁南商务区与城市交通耦合的有效手段。 (1)优化道路断面,对路权进行合理再分配。规划通过改造和新建的方式设置绿化带,有效隔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空间,同时为行人穿越道路提供紧急缓冲带。结合功能布局,将海滨二路、海滨三路和海滨五路划分为四块板断面形式,将海滨四路、连云港路划分为三块板断面形式,以达到提高整体通行效率的目的。 (2) 公交快速接驳,合理布局站点。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在于出行方式的不合理而非城市道路容量的不足。因此,鲁南商务区交通的高效运行将主要依靠具有一定运量的BRT(Bus Rapid Transit)系统,再以常规公共交通作为支撑,力求公共交通分担商务区的出行比例占到75%以上。同时,规划结合大型综合公共交通接驳点的设置,将连接北部城区方向的BRT线路安排在海滨三路上,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换乘,满足大运量客流的出行和到达需求;借鉴TOD(公共交通引导)模式为后续土地开发提供支撑;合理布局公交服务站点,实现全区300m服务半径覆盖率为100%的目标。 3 构建高效有序的支撑体系 基于上述耦合措施,规划延续《日照市石臼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鲁南商务区的道路系统:①对支路网系统进行梳理,采取小街坊、密路网的支路形式连接各功能分区,街坊尺度控制在120~200m,规划后道路网密度为8.62km/km²,道路面积达到27.56%;②合理布局停车设施,除设置地面或地下停车设施外,还沿区内绿地建设部分生态型停车设施;③构建特色慢行网络,依托道路、绿地和广场等,建立连续开放的慢行系统,保障自行车的路权和良好的步行环境;④围绕港航中心广场设置二层步行廊道,串联港航服务中心、航运金融中心、海事信息中心和企业总部大楼等公共建筑,引导人车分流。由此,规划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支撑体系,缓解了鲁南商务区尽端区位和大流量交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与“港”“城”的交通耦合 ( 图 6)。 三、基于“多维耦合”理念的空间模式 与港口的空间耦合 临港界面是鲁南商务区与港口空间建立耦合关系的结构性要素,规划依托道路、绿地等开敞空间,构筑数条与临港界面成一定角度的联系轴线,强化临港界面与港口开敞空间的渗透和互动。沿上海路采用板式高层和点式塔楼灵活组合的方式线型布局星级酒店、会展中心、港航服务中心、商务办公楼和审批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形成挺拔、现代、简约而富有韵律的空间形态(图7)。在海滨三路规划由多个超高层建筑组成的簇群,呈半环状呼应临港界面,高度由中心逐渐向外递减,形成错落有致、通透有型、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高潮点,打造彰显港航商务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群( 图 8)。 2 与城市的空间耦合 鲁南商务区作为城市重要的“触媒”,其空间组织仍需遵循点轴开发模式,顺应日照市的总体发展脉络。规划依据“强化轴带、构建网络”的协调整合思路,延续城市空间秩序,使鲁南商务区实现与城市的空间耦合。“强化轴带”,即突出海滨二路、海滨五路的空间联系轴线,延续城市发展构架,依托海滨三路、海滨四路打通多条向海轴线,消除对临港界面的空间隔断;“构建网络”,即顺应“港”“城”互动发展背景下城市轴带状拓展趋势,依托东西向的连云港路,串联东侧商贸生活片区和西侧临港产业区,以轴带相交的方式力促鲁南商务区由分散化向网络化的发展转型,带动内部空间由破碎孤立向整体协调发展。 3 打造紧凑复合的空间模式 在上述耦合要素的作用下,规划在鲁南商务区内培育港航中心广场和时代广场两个主要空间节点,并以此为磁心带动区内功能分区的空间整合,最终形成了“两条主轴、一条次轴、一条联系带、两个主要节点、三个次要节点”的空间结构 ( 图 9)。 规划借鉴紧凑城市的理念,鼓励建筑功能向地下和空中延伸,在建筑垂直方向加强功能要素的相互联系:建筑低层主要布置信息咨询、审批大厅、会议会展和商业服务等功能;上层主要布置航运服务、商贸、金融、办公、酒店、住宅和公寓等功能,地下一、二层以商业功能为主,以停车和车行道路为辅;地下三层及以下以停车和车行道路为主。从未来发展形式看,由建筑综合体构成的功能垂直混合形式将成为鲁南商务区空间紧凑复合的主要形式。 四、 基于“多维耦合”理念的生态景观  与港口的生态耦合 规划利用临港岸线、主导风向、绿地廊道等生态要素,通过“一带镶嵌”“多廊楔入”的手法构筑临港生态基底,力促规划区与港口的生态耦合。“一带镶嵌”:规划利用平行辅路与上海路形成30m宽的绿化隔离带,搭配绿色种植,形成具有一定纵深和高度的软质基底,有效屏蔽来自上海路的噪音和废气污染,保障良好的内部环境;“多廊楔入”:科学分析区域的主导风向,利用与上海路沿线绿带成一定角度的楔形绿地和廊道,将临港生态资源引入鲁南商务区内部,构筑 “临港环境—生态绿带—楔形绿廊”的临港生态基底。 2 与城市的生态耦合 生态网络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张弹性的网,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石,也是维系城市生态格局、促进区域动态平衡的重要载体。规划依托道路绿带、条形绿地和水系等线型生态要素,通过层级交织的手法,将“城市绿地”“片区绿带”进行叠加串联,形成绿色立体环网,使之穿插在城市生态格局之中,在保持原有城市和自然环境肌理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由外部生态环境到内部商务区人工实体环境的渗透与过渡,强化了鲁南商务区与周边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衔接互动,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环网结构,实现了与城市的生态耦合。 3 营造多元共生的生态景观 基于上述耦合措施,规划对鲁南商务区广场、公园和绿地等点状空间进行了布置,利用“以绿为网、以水为脉”的手法,营造了“生态环绕、廊道交织、斑块镶嵌”的“环网—廊道—斑块”三级生态结构体系,实现了“100m见绿、300m见园、500m 见水”的目标 ( 图 10)。 同时,规划构建了人与自然相融合、多元共生的生态景观体系,对区内水系、绿地等特色要素加以整合利用,通过“渗透、并续、编织”的方式,打造了“活力岸线、亲水绿链、道路绿廊、景观核心”四大生态景观系统。其中,“活力岸线”是以上海路的绿带为依托形成的活力体验岸线;“亲水绿链”是以区内水系为依托,串联周边绿化节点形成的亲水绿地;“道路绿廊”是依托海滨二路、海滨三路和规划支路形成的景观绿道;“景观核心”是鲁南商务区内具有较强可识别性和标志性的港航广场生态景观核心和时代广场生态景观核心。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1期 《“多维耦合”理念下鲁南临港国际商务区 城市设计策略》 《规划师》11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移民城市的基本特征与规划应对 【规划师论坛2】住房、社区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 —基于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规划师论坛3】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 问题及规划应对 【规划师论坛4】城市人口空间重构及规划响应:武汉案例跟踪研究 【规划师论坛5】共同城市:深圳移民城市的空间转型与城市治理探索 【PA】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探析 ——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PM】杭州余杭区多层次规划一张图与数据 更新的实践 【PM】城市开发边界“六步走”划定方法 【PS】南宁五象新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 【PS】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多维约束的规划方法 —以南宁市五象新区绿色低碳产业规划为例 【PS】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空间分布与南宁实证 【PD】生态导向的中堂镇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探讨 【PD】基于区域分析方法的淄博高铁站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探索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