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3】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社区规划与微更新
【主持人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基于社区展开的城市微更新行动逐渐成为我国常态化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由于社区是在地性特征非常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摸索地方经验,总结从社区空间环境到社区治理机制方面的理念与方法。基于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社区规划与微更新”为主题,特邀一组文章,探讨社区规划与微更新的理论、方法、机制及实施路径等,并着重介绍广州、厦门、重庆与武汉等地的实践经验,供读者参考。
[主持人简介]
黄 瓴,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
【规划师论坛3】
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
作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黄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沈默予在《规划师》2018年第2期撰文,线性空间是山地城市社区重要而独特的空间资产。文章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例,遵循“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梳理了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中的物质、社会、人力和文化四类资产特征,从空间和治理两个层面探究社区线性空间资产挖掘激活和社区力培育的微更新路径。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应注重社区赋能、衔接延续和公共参与,要充分认识政府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山地城市社区自身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色和历史人文积淀,积极搭建跨部门跨学科的、多方整合、协作的公共参与平台,需要不断反思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线性空间;资产为本;山地城市;社区赋能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2-0018-07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黄瓴,沈默予.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J].规划师,2018(2):18-24.
一
社区微更新释义
(一)相关理念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而来。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刚步入后工业化阶段为分水岭,由大规模、激进式更新转向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在社区规划、多元参与中强调规划的理性。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为反思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应通过审慎地城市“有机更新”逐步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强调更新有机体的完整性。伍江教授认为,城市更新是城市这个有机体持续不断的细胞层面的常态化生命活动,强调更新活动的可持续性。赵民、李东泉、洪亮平、黄瓴等学者强调了城市更新的社区发展导向。此外,根据近两年国内的微更新实践,涌现出多元视角的微更新研究热潮,包括自主治理的可行性,构建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命运共同体”,日常需求导向,公共意识再生的重要性,社区营造路径,以及社区包容性发展等。可以看出,从城市有机更新到社区微更新,“以人为本”更为具体化、精细化,更加强调对城市历史过程和积淀的尊重、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尊重、对曾经视而不见的社区微空间价值的尊重。
(二)对象与分类
根据城市微更新的对象与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城市历史街区、老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式微更新,多从肌理格局、典型空间节点、古建筑修复、人文景观和产业业态着手,以政府力为主,以市场力和社会力为辅,如南京老门东三条营历史街区微更新、川西地区罗城船形街区微更新及西安老城顺城巷的微更新等。第二类是基于社区的营造行动式微更新,多从制度法规、公共事务运作机制与社区非营利组织培育等着手,开展老旧建筑及公共空间的环境综合整治与品质提升,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力量,推动实现政府力、社区力与市场力三方的协作,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社会建筑”、中国台湾地区的“城市针灸”和“社区总体营造计划”、韩国首尔市的社区营造和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的“造街活动”等。第三类是在社区、街巷、片区层面开展的艺术创意式微更新,多从文化创意行动、空间艺术策划等着手,让艺术与人、环境形成主动融合的互动与分享关系,追求的是让社区充满活力,以服务人的精神需求为目标,大多由政府力引导、强调市场力和社会力的积极参与,如由民间建筑师和设计师发起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深圳“趣城计划”等。除上述三类之外,还有逐渐出现的适应地域特征的微更新模式。
正是由于微更新的在地性、强针对性、低风险性和易操作性,决定其更容易回应微观层面的需求,也更容易发挥地方的创造性。尽管微更新的对象、尺度和方式不同,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三力占比差异颇大,但在更新实践中,以地方典型的日常公共空间作为更新对象和实现地方复兴的触媒,已逐渐成为共识,这与《新城市议程》提倡的“城市发展应该以公共空间作为首要因素”不谋而合。因此,寻找失落的地方日常公共空间,充分甄别其空间资产特质,同时结合社会人文背景与发展需求,成为社区微更新的基本思路。
二
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征与更新内涵
山地城市社区凝聚着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以及依附其中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质。过去 30 年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变迁发展和人口流动使得传统的社区认同感不断减退、城镇特色逐渐消失,其中两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人及其日常社区生活空间,缺乏对社区资产价值的科学认识。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征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 4个方面:
(1)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的多维性。起伏变化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的多维特征,被地形高差切割为主次分明的线性公共空间网络、视线可及的多重立面等,构成了山地城市线性空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非均质的空间结构,但同时也产生大量消极的闲置空间。
(2)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与公共生活结构密切关联。在复杂地形与气候特征的影响下,人们主要集聚在线性空间里开展活动,线性空间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主要交往空间,空间景观与人的品性相互形塑。
(3)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链接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多维空间、多重视觉、山水文化、历史人文等自然与人文形态在空间上构成了山地城市独特的空间文化结构。宏观城市自然、人文格局中,镶嵌着中观街区、社区尺度。中观尺度是较完整的生活活动范围和文化体验尺度,在此之下包含了多个丰富的微观尺度文化单元。社区线性空间作为重要的微观文化单元,对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起到重要的结构性链接作用。
(4)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中的空间公正与社会公正问题复杂交织。这在山地旧城社区中尤为突出。复杂地形所带来的大量穿插于线性空间两侧的灰色空间,通常被居民长期无偿占用,继而产生持久而复杂的社会空间矛盾。
山地城市社区中极富地域特色的线性空间以蜿蜒变化、尺度和界面丰富的街巷为主要形式,承载着日常公共生活、文化体验和社区精神,孕育了山地人居别样的线性生活轨迹。正因其兼具结构、秩序、功能、美学上的空间意义及促进社会融合与发展、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社会意义,可作为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在其更新理念和方法上,应充分尊重其空间和社会特征,力求营造有品质且复合、高效、有文化意义并兼具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
三
“资产为本”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思路
社区微更新重点在“微”,更强调对社区存量资产 ( 包括生活其中的人 )的认同和尊重,对社区现状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暴力式强拆和腾退,是真正“见物又见人”“见短又见长”的规划。联合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资产为本”(Asset-based)的社区发展理念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相较于过去遵循的“需求为本”(Needs-based)的社区发展理念,“资产为本”更注重积极看待社区既有资产条件,充分甄别社区资产价值。这与社区微更新主旨完全契合。
在“资产为本”理念下,社区资产可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社区资本。根据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资产特征,可将其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4种基本类型(表1)。物质资本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资源,依附线性空间形态而呈线性分布,作为资产的实物空间载体,本身也作为资本,起到显化资产结构、物化资产能力的作用,是微更新的基础行动对象;人力资本主要指社区成员的能力,包括技术、天赋和才能、知识、健康与价值观等,是动态变化且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特征和作用有限,需要依附团体产生影响力,既是微更新的行动者又是行动对象,既是行动原点又是行动终点,对各类资产具有强有力的能动作用;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关系、社区组织和机构、社会网络与联系,其分布不受线性物质空间局限,是其他资产培育和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与流通渠道,是微更新行动过程的重要保障;文化资本主要指社区文化载体、文化事件和社区精神,具有文化空间结构特征,是维系其他资本的纽带与根基,具备美学和使用工具特性,是微更新的重要动力源,承载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是这四类资产聚集和流动的场所,也是社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汇聚产生合力的舞台。社区最基本的运转和发展动力在于其自身的行动力,不论行动的动力来自外界还是社区自身,能够就一致目标达成统一行动,这对社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微更新中由于社会力的相对滞后及缺乏对社区资产价值的充分认知,使得更新的内在动力不足,难以独立推动更新行动和维护更新效果,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然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帮助。社区微更新规划的内容应覆盖广义范畴的物质环境营造和社区发展能力提升。“资产为本”理念下的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以社区赋能(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为目标,聚焦社区线性空间,制定从资产识别与评估到资产培育的微更新策略,将社区内在资产力与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结合,激活内在动力,尤其是内部社区力,构建从可持续的社区微更新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图1)。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常常与内部资产力交织在一起,共同作为内在动力的组成部分。
四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的微更新方法: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实证
(一)更新背景与项目概况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发源地,也是重庆当前唯一完全城市化的地区,高密度地容纳着山地城市典型的时空间特征和人文积淀,正面临城市转型发展与更新机遇。2010 年至今,已有一半的老旧社区中的棚户区被大面积搬迁拆除重新规划建设,剩下一半老旧社区已无法延续这种激进的更新模式。渝中区依然存在着社区人地矛盾,社区公共空间相对匮乏,但交通不畅、消极、闲置的空间颇多,社区建设与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力介入差强人意,社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渝中区区委、区政府将提升城市空间内涵与品质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明确以城市更新作为渝中区发展转型的重点,进一步落实以“十个传统风貌区、十个山城老街区和十个特色老社区”为主的建设内容。重庆大学社区发展与都市更新工作室受大溪沟街道办事处委托,展开张家花园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划工作(图2)。张家花园社区作为大礼堂—马鞍山风貌区的文化旅游延展区域,其本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山地特色风貌资源,社区生活围绕一条蜿蜒曲折、长800m左右的山城步道展开。该项目运用“资产为本”的更新理念,以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为行动重点,结合渝中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完善社区生活和文化旅游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促进社区交往,提升社区品质。
(二)社区赋能 — 线性空间微更新的资产激活
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是过程和手段,社区赋能才是“资产为本”理念下微更新的目的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识别和对待社区资产。比如,社区内尚存一栋20世纪50年代修建但陈旧且荒废的砖木建筑,紧邻社区线性主脉 — 山城步道一旁,乃非文保单位,市政府已基本决定拆除另建其他。身临其境,绿树红墙与社区小巷完全融为一体,整体环境风貌品质尚佳,更新再利用即可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忆。放眼周边更大区域,发现张家花园社区与相邻的人和街社区衔接线路上,尚存一批同时期建造的风格与构造类似的砖木建筑,因曾居住过一批老红军而得名,附近不远处还有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 — 中法学校旧址。这批看似“不达标”的旧建筑承载着社区精神和历史情结,它们不仅是社区的物质资产,更是社区的文化资产,并且只有通过整体性保护,方能呈现集体价值,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线性空间的文化意义。试想,若将其作为社区和城市文化旅游点或红色教育基地,关联周边景点与学校,提供社区教育服务,那么其潜在的资产价值将被激活,使其融入当下的社区和城市公共生活,被社区居民所认同、珍惜和喜爱,有助于社区力的培育进而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由于价值观念差异,社区存量资产价值在更新过程中往往被低估,“资产为本”理念下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于仔细梳理依附于社区主要线性生活空间的相关资产价值,找到未来发展的资产源动力。通过绘制资产地图的方式揭示社区资产总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图3,图4),进而对资产密集分布的社区公共空间进行评估分级,建立微更新标准和确定更新内容(图5)。
(三)外部链接 — 线性空间微更新的资产联动
城市微更新作为对宏观政策、行业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回应,对从区域宏观到社区微观、从空间到社会各个层面都有影响。社区微更新与周边片区及更大区域的发展密切关联。张家花园社区内的核心线性空间约占整条第三山城步道的 1/3,是渝中区总体山城步道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上清寺—大溪沟文旅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图 6,图 7)。因此,基于张家花园社区周边人和街片区的区位优势,联动第三山城步道相关资源,整体思考整条线性空间的更新策略,串接、激活、复合营造社区生活功能和社区文化旅游功能。社区资本要素间宜通不宜断,在张家花园核心线性空间的微更新中,重视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对内通过打造社区文化、生活线路,构建了社区内部的资产结构;对外通过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文化资产的深入挖掘和呈现,通过社区空间文化线路规划(图8),彰显社区空间的文化性并纳入渝中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最终实现链接风貌区和老街区、延续山地城市文化特色、服务于全域旅游和社区文化复兴的效用。整个过程中,认识到社区在整个片区或更大城市范围中的价值并创造资产联动发展的可能性尤为重要,政府力和社会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四)协同治理 — 微更新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在社区微更新过程中,除了对社区本身资产力的挖掘和激活,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积极协作,注重对社会力的培育和引导。目前与渝中区社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微更新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动员大会、座谈会、入户访谈、网上民意问卷等线上和线下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最终形成“政府力—社区力—市场力”三方合力、良性介入的社区治理模式。
在张家花园的微更新行动中,区政府、街道、产业代表、社区居民、艺术家、施工方与大学研究团队一起通力协作,从前期调研到落地实施,都力争达成一定共识(表2)。各方的才能(人力资本)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比如,本地著名的电视艺术家赖永勤先生创作的《大溪沟今昔赋》,将在线性空间的重要节点得到展示;重庆大学教授、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欧阳桦先生一批积累多年的珍贵的大溪沟旧时风貌手绘写生,将成为社区空间文化展示的重要内容。后续阶段的微更新行动涉及到公共空间更新实施和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内容覆盖规划、建筑、园林景观、公共管理、社会工作与艺术展示等多个专业领域,具体从传统空间优化到停车规划、流动摊点规划、导向标识设计、街道家具设计、绿化配植等具体细节。规划、设计等专业团队的介入往往是短期的、间歇性的,而常态性的日常维护工作需由在地居民承担。居民全过程公共参与社区更新,有助于培育和唤醒居民的自主意识,这是居民参与社区空间治理、培育社区力的重要途径。
五
结语
社区微更新相较于城市宏观层面而言,不是寻求最大公约数,而是需要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让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个体感到体面和幸福。社区微更新是从面对一张张具体的人脸开始的。在山地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要切切实实摸底把脉,在厘清社区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更新行动。首先,要充分认识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在调动各种资源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政府力仍然是当下我国城市更新的主导力量。更新过程中需借助政府力,联合市场力,培育社会力,共同搭建更新协同平台,是社区更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充分尊重山地城市社区自身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色和历史人文积淀。这是探寻社区更新和文化复兴的重要基础。围绕本地资源禀赋展开详细的资产调查、评估,结合发展愿景制定更新策略,进而探索适宜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再次,要积极搭建跨部门跨学科的、多方整合、协作的公共参与平台。社区微更新,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面临的问题复杂而具体,需要不断协商讨论、开启各方智慧。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有必要将艺术引入社区更新,这是建构社区文化风貌的重要手段。最后,当前阶段规划师进入社区更新成为必然。随着社区力的逐渐增强,规划师将面临从“积极进入”到“相对退出”的过程,因此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反思。总体上应该说,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已迈入社区时代,社区微更新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常态化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和总结不同地方的具体经验。
来源:2018年02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02期
《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