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6】传统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路径探讨

杨晓光 规划师杂志 2021-01-1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新型智库建设与规划设计院转型

【主持人语】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具有服务决策的本质特征。城乡规划设计院是服务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决策的重要机构,在新时期应结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探索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发展路径,以开创我国城乡规划行业向“政智结合”转型的新局面。基于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新型智库建设与规划设计院转型”为主题,特邀一组文章,在总述新型智库建设背景及城乡规划设计院转型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各大规划设计院的转型方向、组织体制构建与转型路径。

[主持人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规划师论坛6】

传统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路径探讨

作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晓光在《规划师》2018年第3期撰文,随着对城市空间和城乡规划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领域越来越重视决策咨询的功能,从而使智库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规划设计院作为一类长期关注城市空间问题和规划实践研究的智力输出机构,具备向新型智库转型发展的潜力。文章首先从概述国内外新型智库建设情况入手,分析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其次,对规划设计院向智库职能转变的技术优势、组织基础、制度优势及资金条件进行分析,同时也指出当前规划设计院转向新型智库存在技术人员缺乏、内生动力不足、业务拓展困难和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最后,指出新时期规划设计院向新型智库转型发展需要谋划好重点方向,落实智库建设实施路径,推进智库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机制的建设,并在新型智库的创新性、共享性、国际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字]新型智库;规划设计院;转型;浙江省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3-0034-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杨晓光.传统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路径探索[J].规划师,2018(3):34-39.

新型智库建设与规划设计院转型背景

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智库作为“思想库”“脑库”,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我国历来有重视智者和谋士的政治文化传统,“谋士”“门客”“幕僚”“师爷”“权变之士”等都是古代对智库人才的称谓。自先秦、春秋时期的“尊老制度”“养士制度”等古代智库出现,至明清时期的“幕府制度”,智库机构始终以不同的形式或制度安排出现在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产生于 19 世纪的西方国家,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英国被认为是智库最早的发源地,成立于 1884 年的费边社是最早具有智库研究特点的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西方智库发展的中心,智库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2016 年有 1   835 家 ),此外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等国家也在智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智库发展的战略定位、管理模式、人才培育、研究方法、成果产出及全球化推广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

现阶段我国智库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智库建设存在地位不高、高质量智库缺乏及高质量研究成果不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新型智库的建设。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在新型智库建设战略指导下,我国新型智库的数量、规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智库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研究方向聚焦于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重要决策等。

规划设计机构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型的规划研究与咨询机构,长期致力于为城乡发展提供优质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是城乡建设发展与空间布局方面重要的智库平台,在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其作为城乡发展重要的智力咨询平台的作用,结合新型智库的建设要求,推动规划设计机构的转型升级,从为政府提供更好的咨询和设计服务角度出发,推动规划设计机构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方向转变。

近年来,国际一流咨询公司在规划设计技术团队、业务范围拓展、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应用和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我国规划设计机构为了提供更好的规划设计服务,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种规律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各种技术与方法问题,注重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GIS 等技术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加强与国内外规划设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注重规划设计方法的创新,推动规划设计机构的转型升级。例如,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广东省重大区域与城乡规划相关政策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具有政策研究、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等多种职能,包括政策研究部、战略规划部、形态规划部和专项规划部等多个部门,建立了一支 30 多人、80%以上拥有硕士学历的专业队伍,取得了多项省部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优秀成果。又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重对外交流合作,与韩国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等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等国家规划设计事务所合作完成了多项规划设计项目;成立了包含 10 多个研究人员的规划研究室,研究领域涉及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与空间战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和低碳城市规划、步行自行车可持续交通规划与精细化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研究及规划实施与政策研究等五大领域,承担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二 

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优势条件

(一专业技术优势

规划设计院长期深耕城乡规划领域,广泛关注与城乡规划、城市空间相关的专业问题和学术热点,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形成了打造新型智库的专业技术优势。

(1)多领域城乡规划技术储备。

规划设计院长期以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的要求,从事规划编制工作。因此,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市政工程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建筑设计等多领域编制技术和规划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

(2)前瞻性和时效性研究的持续积累。

城乡规划是一项同时与地方经济社会长期战略和短期快速决策保持紧密联系的规划实践过程,必然要求规划设计院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时效性上保持专注力与敏感度。

当前规划设计院所涉及的智库研究类项目,不仅着眼于高起点、宽视野应对规划设计研究院未来长期发展需要的战略研究,还逐渐重视不同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若干可预见的或已经出现发展倾向和趋势的问题能够通过及时、准确的观察与判断,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3) 服务发展形势和要求的创新性专业研究。

站在新时代决策咨询对象和主体要求的角度,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具有的创新技术研究基础为不断适应城市化发展路径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规划设计院的专业技术优势,不仅反映在对规划实践、规划理论和规划制度等方面的持续探讨,还体现为跳出传统的城乡规划研究思维定式,敢于并善于向决策咨询对象提出具有创造性、综合性的意见。规划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本身还是城乡规划学术组织、各级政府参事等重要决策咨询机构的成员,能够及时通过多种方式,为调研及决策提供关于城乡规划发展的全面、详实的信息数据。

(二人才储备优势

智库科研团队是规划设计院向新型智库转变的关键。良好的科研团队结构以及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优良氛围,能够为规划设计院智库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奠定基础。规划设计院人才建设中专业基础扎实、培养机制成熟和知识溢出效益显著等特点使其在新型智库人才储备方面具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1)专业背景突出的人才体系构成。

目前规划设计院人才体系构成的专业指向明显,技术人员的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方向与城乡规划领域密切相关。同时,高学历人才不断充实到规划设计院人力资源库。

近年来,在各地规划设计院招聘的员工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比例不断提高,博士生、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研究人员也不断加入到规划设计院。这些技术人员在求学过程中,普遍大量接触了城乡空间相关的知识领域,并接受了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训练,具备成为潜在智库人才的良好素质。此外,受到规划设计院项目生产团队特点的影响,规划设计院人才的团队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也较为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清晰(图1,图2)。

(2) 人才团队结构良好,人才梯队培育机制较为成熟。

一方面,规划设计院的人员构成总体呈现出年轻化、纺锤型的人才梯队结构,即中青年人才成为了规划设计院创新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主体,也是智库转型建设的活力来源。另一方面,规划设计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较为成熟,新老更替过程保障了院研究领域和研究队伍的拓展。城乡规划技术人员的培养,实际上是逐步熟练规划知识,并实现举一反三、独立承担课题的过程。刚从校园走向技术岗位的员工在参加工作后,会由经验丰富的规划人员带领参与规划编制或研究课题讨论。规划设计院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机制良好有效,成材率较高,使中青年人才对于创新知识的鉴别、吸收和转换能力较强,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上升空间较大。

(3)人力资源外部性效益促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加速集聚。

所谓的“人力资本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不仅有利于个人收入的增长,还能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知识的外溢性,从其他人的教育水平提高和在专业知识分享中获得收获,从而促进创新性要素,尤其是知识分享水平和整体智力决策水平的提高,并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综合回报。规划设计院的“人力资本外部性”(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在提高人力资源培养、加快智力人才和智慧信息集聚方面的正向激励效益。

由于相关专业背景人员的共同参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共享水平能够依托空间的集聚效益而产生质的突破。很多员工得益于规划设计院这样的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和知识溢出效益,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制度优势

新型智库服务对象主要为政府部门或决策机构,智库广泛参与相关部门发展思路谋划和实施政策建议制定过程。由于当前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往往是各级政府部门或与政府建设系统紧密联系的企事业单位,规划设计院对于行政体制的规程设置、管理制度和行政逻辑的理解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规划设计院在从事规划、设计业务以外,还承担了辅助政府部门或决策机构制定相关实施政策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政府智库的作用。

(1) 规划设计院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合作充分。

早期的规划设计院往往是地方规划建设部门的下属机构或事业单位,规划建设部门主导规划设计院管理高层的人事任命。在规划设计院发展初期,体制内的指令性任务分配几乎是规划设计院业务的唯一来源。尽管随着城乡规划市场的不断成熟,规划业务范围大大拓展,但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仍然是规划设计院业务的主要委托发包机构。规划设计项目的编制、管理、实施需要在行政体制范畴内按照执政规则进行操作,并且将规划成果作为党委政府落实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规划编制、规划研究长期服务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布局和管理,因而对政府行为模式、行政体制机制和落实政策制定具有相对深入的研究。

(2) 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灵活多样的成果。

规划设计院相较于传统以著作和论文为载体的“经院式”研究模式更为注重科研内容的应用时效性和决策敏感性,这也符合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对研究成果能够更好落实操作的执政意图。规划设计院长期参与体制内政府机构的运作过程,并以规划设计、研究报告、对策建议、立法草案及参与起草党委政府文件等成果方式与体制内决策过程发生互动。规划设计院在互动过程中也逐渐从传统的规划编制角色向规划管理、规划咨询角色转变,自觉开展与规划管理体制的衔接工作。

(四资金保障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规划设计院业务发展整体环境趋好,资金收入保障有力,对于规划设计业务以外的研发项目的支持也更有底气。近年来,规划设计院在部门设置中纷纷成立院级研究机构或研发中心,在资金配置、项目支持、政策手段上予以倾斜,如每年拨出专项经费支持若干院内自行申报的研发课题和兴趣研究活动的开展;对规划设计院承担的研究性课题的经费分配机制、分配比例进行调整,以激励技术人员更多从事智库建设和研发项目。

同时,规划设计院对研究性课题和智库发展的支持,也为规划设计院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新领域,带来更多的研发项目和课题资金。此外,各级政府对规划设计院创新性研究成果采取的税收激励制度,能够进一步保障规划设计院开展智库建设的持续资金投入。

 制约规划设计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规划设计院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

尽管规划设计院在城乡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方面开展了不少有益探索,但规划设计院仍然缺乏进行智库建设的内在要求,以生产为主、研究为辅的机制安排难以胜任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

(1) 规划设计与智库培育并行发展的动力不足。

规划设计院实施的是“开门办院”的战略,积极参与规划设计市场竞争,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提供服务。既有的规划设计业务是规划设计院的立院基础,也是规划设计院经营收入的核心来源,在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和制度安排等方面都紧紧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好的规划设计成果来配置。反映在业务构成上,规划设计类项目占据了规划设计院业务量的绝大多数;研究类尤其是智库建设需要的基础研究类项目的应用空间仍然有限,往往作为规划设计项目的前置研究。此外,研究类课题的经费数额相对于规划设计业务类仍然较少,奖励机制、职称认可中的激励制度建设滞后。

(2) 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智库培育的不均衡。

既往规划设计院参与智库咨询的方式一般是短期对策咨询的形式,表现为结合党委政府委托的规划设计任务,针对实际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建议。这类规划咨询模式往往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把社会关注、领导关切、群众关心的规划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索。但是,在长期学术发展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尤其体现在对学术发展前沿持续关注和学术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仍然不够重视。如果没有基础性研究和持续研发的投入支持,短期对策研究也将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向新型智库转型也就缺乏了基础。

(二研究人才不足

科研团队建设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也是规划设计院向智库转型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当前规划设计院的人才团队建设对于智库建设的支持不足,不仅反映在基础性、复合型研究人才团队建设滞后,还体现在智力引进和共享建设方面的不足。

在当前规划设计院的人才构成中,其他学科背景或工作经验的人才来源仍然有限。特别是城乡发展相关专业的人才,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计算机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这与智库建设对于综合性、研究性、复合型人才的追求目标不一致。浅析原因,源于规划业务需求决定了人才需求,人才需求的单一性进一步导致了规划设计院智库咨询领域的职能细分不足,智库特色化发展、高端化发展受到局限。

同时,在引入社会各方面人才和智力共享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考虑到规划设计院受到专业和业务视角的局限,在对内部技术人才队伍进行挖潜的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多平台的社会人才共享机制。目前来看,规划设计院人才对外引入共享的力度和制度安排仍然差强人意,多学科人才在规划设计院体系内的参与方式和鼓励政策有待完善。

(三相关业务拓展困难

一方面,规划设计院作为长期参与行政体制内规划设计编制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其智库咨询业务往往是规划设计任务的前置工作或延伸服务。这一智库咨询形式决定了规划设计院研究的政府导向和公益导向,即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规划管理工作和实施对策部署开展研究工作,将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建设、现实问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在规划设计的编制任务完成后,规划设计院的智力咨询服务渠道也随之关闭。

另一方面,这类咨询服务是规划设计院所擅长的,但也形成了路径依赖,限制了新型智库业务的来源,咨询业务的长期稳定性也不高。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研究项目简单的“等靠要”显然不利于新型智库的健康发展。

(四)智库发展的开放性、国际化水平低

新型智库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研究,要不断拓展规划设计院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规划设计院发展的人力资源、成果应用的开放性及国际性水平较低。一方面,规划设计院研究素材主要基于国内现实问题,缺乏国内外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单位的合作渠道也较为有限,智库的国内外影响力受到一定制约。另一方面,规划设计院智库建设中对于引入新兴技术力量和技术手段的敏感性不强,在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创新资源的利用上也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研究成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有待提高,新媒体宣传手段的应用、与其他创新领域的合作应当成为丰富规划设计院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方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型智库转型探索

(一)智库建设的基础条件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以下简称“浙江省院”) 直属于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具有城市规划编制、建筑工程设计、城市给水排水、风景园林设计、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等甲级资质的综合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

浙江省院专业设置齐全,人力资源丰富,设有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道路交通、燃气及经济分析等专业,下设8个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4 个建筑设计研究所,2 个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所、1 个道路交通与工程规划所、1 个市政工程设计所和 1 个工程概算所等18个专业所,6个职能部门。浙江省院现有职工约400名,60%以上的职工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46 名,高级工程师 132 名,工程师13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勘察设计大师1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8名。

浙江省院研究能力强,智库建设技术基础好,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开发中心和杭州市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具有雄厚的技术储备与转化能力。近十年来,浙江省院累计投入资金 6756 万元,立项各类研发项目10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9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 12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 项;成立了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以及五水共治、低碳生态城市、美丽县城、特色村和美丽乡村、装配式建筑5个工作室或研究中心。

(二新型智库转型的经验

1.面向政府开展课题咨询研究,

提升在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的影响力

一方面,浙江省院围绕中央、地方党委政府在城乡规划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照十九大“两个一百年”和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城乡空间问题研究为核心,对“智慧城市建设”“空间规划改革”“大湾区、大花园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与城镇发展”等中央和省市政府关心关切的重大课题咨询项目开展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性、远见性、创新性兼具的智库咨询成果,这些重大咨询成果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城乡规划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浙江省院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改革创新和社会经济转型先行先试的地域与市场优势,通过参与起草地方条例、编制规范导则、牵头试点项目、派驻专家团队及规划师驻镇驻村指导等方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深度助力“城市总体规划改革试点”“城市景观风貌管理”“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培育”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行动,及时总结先行试点经验,推动制度化、规范化立法创新,为“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贡献力量。同时,主持编制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等多项国家级规范,以及《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城市设计导则》《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浙江省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 《浙江省村庄规划导则》等技术规范、标准与导则,在城乡建设领域很好地发挥了智库的作用。

2.夯实院级特色城市化智库研究基础

浙江省院积极培育城乡规划建设特色研究的资源要素和制度环境,在平台搭建、人才培育、研发管理和合作交流等四个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追踪当前城市化研究热点,通过设立专题研发子中心、发布年度院级研发主题和研发项目库、开展学术年主题活动、举办不定期学术沙龙等方式,培育智库研究的发展平台。同时,提高研发项目的奖酬分配比例,相较于规划设计、工程咨询类项目,向具有重要创新的研发项目倾斜,提高科研平台吸引力。

在智库研发人才培育方面,浙江省院结合“院师徒制”职业指导培训制度,引导新入院青年规划师参与科研项目,对从事研究类的技术人员在评奖评优、职称升迁等方面加大奖励力度,在评优标准中增强科技文献刊发、书籍出版、内参报告和重要课题获奖等成果的重要性。

在研发管理方面,浙江省院以院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利用规划设计院经验丰富的资深规划师团队,对科研课题的组织、部署、协调、预审、核查和服务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指导与管理,保障智库成果输出质量和智库团队健康成长。

在合作交流方面,浙江省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智库机构、学术研究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城市空间研究和技术应用。例如,与阿里云公司合作开展智慧城市研究,与德国莱布尼茨区域与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展生态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主办或参与全国规划设计院院长会议、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高层次学术活动,鼓励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拓展视野,增强沟通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三新型智库转型的进一步工作

(1) 以应用对策为导向探索新型智库转型路径。

切实以新时期社会“新矛盾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贴近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输出需要,部署智库研究方向。同时,根据不同规划设计院的技术特长和地域特征,谋划从优质规划服务输出向智力品牌输出转变的路径,部署智库研究突破口和团队培育方向,进一步拉长长板,形成一批智库咨询的优势品牌领域和特色团队。

(2)完善智库队伍的培育和激励机制。转变既往规划设计院重视规划生

产轻视研发投入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育、科研激励和成果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对长期学术研发项目的扶持态度和资助力度。在既有的规划设计院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从事科研咨询项目的人员业务考核、科研奖励等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同时,充分吸收规划设计院决策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完善质量内审、梯队人才培育等系统性的智库管理制度,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3) 加强规划设计院智库的成果应用和共享发展。

积极拓宽智库合作平台,建立与各类建设、投资、运营主体和决策咨询单位的战略合作与联系沟通渠道,完善成果报送和反馈机制,以决策内参、专题培训班、技术上门、学术报告、科普活动、媒体专栏及刊物文章等不同方式输出成果内容,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精准有效的咨询服务,促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决策过程。

结语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设计院除了需适应市场、做好设计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好智库的作用,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浙江省住建厅直属单位,近年来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面向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空间战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对于传统规划院来说,如何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体制优势,更好地发挥智库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对于规划院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2018年03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03期

《传统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路径探讨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规划师论坛5】问题导向下的陕西规划智库建设探索

【规划师论坛4】新型智库建设与省级规划设计院转型应对策略

【规划师论坛3】机制创新与模式变革: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

【规划师论坛2】基于功能性和组织性解构与重构的规划院转型研究

【规划师论坛1】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