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房价调控,就是为了让你买不起房?

2017-03-29 分享智识与见解的 书单

上一期,书单君和“书米”们分享了《为什么马云,罗胖,高晓松这些名人们的鸡汤不能随便信?》(☜点击阅读)


最近,楼市限购的余波依然未平。昨天我就注意到了这样一条消息:2017年,35城已出台110次调控政策。


我知道,每一个政策影响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比如北京“317”新政后,有签约者眼睁睁地看着首付暴涨了200万,很多人的北京梦可能就此破灭。


更悲凉更荒诞的故事各地还有不少。有人苦笑:调控了这么多年房价,终于把买房梦调控到彻底放弃了。


我猜,很多人都好想问一声:房地产调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降低房价?是拉高房价?这场疯狂又荒诞的游戏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啊?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地产自媒体人卢俊(公众号: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他对这一轮调控的思考,或许能帮你看清疯狂之下的真相与危机。


对于房地产调控,毫无疑问就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宣示政府在这个行业的主权,表明对这个行业的干涉态度,从而让一些人减少或者暂时放弃购房的意愿。


房地产发展以来,这样的手段一般来说都会有效,每次政策落实,总能降低市场的成交量,从而实现市场冷却的效果。


回顾这么多年的调控政策,大部分模式都是通过金融杠杆的模式,根据不同需求对于首付款的调节,从而调整市场容量。这样的调控模式其实还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道理也很简单,你是问我借钱买房子,那我就有权利决定借多少钱给你。


但是我想说,今年这一轮,好像有一点不同!



首先是政策的密度,35城下了110道金牌,几乎是全方位的。


然后从市场调控手段来看,已经进入到彻底的2.0模式,即以限购为主导的调控逻辑。


限购,顾名思义,就是不管你是谁,只要你不满足条件就不让你买,而限购模式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就标志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政府严控期,这个行业也就变得没那么市场化。


今年的限购程度有多密集,一张图就可以说明。



在地图上,基本上“鸡胸”这一部分已经完全沦陷。


而另一张图则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限购的标准:



房价越高的地方,被限购的概率也就越大。


政策主导从过去的限贷到如今的限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楼市管控的决心,用这样强烈的行政手段来干扰房地产运作,从而达到降低楼市狂热效果。


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目前整个中国大地上热钱太多太多,限贷政策已经失去了效用。


那对于限购来说,这一次的意义也变得与众不同!


过去一线城市一直在秉持限购政策,每当有政策落地市场就像急刹车一样进入速冻期。但是从2017年整个市场的表现来看,好像呈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


一个城市限购了,那么客户都到他的周边城市去购买!


最为极端的应该就是北京了。今年北京的政策高压,激活了环北京圈的所有城市,包括天津。


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调控的决心依然是坚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市场和政策在进行激烈的博弈,你不让我买这个城市,但如果我还是看好这个城市,我就买它周边。用户从未如此急迫地想要把手中的钱花出去。


这个是市场的力量。


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政府也在以从未有过的坚定想要掌控房地产!


比如,对于房源供应本身采取疏堵结合的模式。当然不是增加城市的供应量,这个难度太大。现在我看到的是,减少房子本身的资源配置。


首屈一指的就是北京重新定义学区房这件事:



这样的模式对于今年上半年北京学区房暴涨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而且配合这个政策,前两天北京还悄悄地宣布了一个消息:非经允许,不得和开发商合作办学,政府投入郊区10处城区25所新学校,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城市教育配套。


这两个政策组合起来看你就可以看出北京对于学区房的态度,几乎前后都留了一手。


包括之前宣布的过道房不能定义为学区房,还有各位朋友也不要忘了去年敞开式社区的落地,一年之后对于学区房的配置分割我想政府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房子减弱了学区这个元素,就降低了极端个案的可能。


这个时候你再看看北京对于商改住的严厉禁止,你应该可以想象的出政府对于楼市的掌控欲到底有多强。


另外我还要和大家强调一点,北京不仅是个案,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个信号到底有多强烈,我们可以来看看成都调控的措辞,有两点特别有趣:


一是某区户籍只能在某区买房,不能跨区购买;

二是对于引进人才,个人买房5年内不能转让。


这些政策当然很无厘头,或者经不起推敲,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机构能够下发这样的行政命令,背后是承担了多大的压力。


很多人都会和我探讨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房地产调控只是短暂地抑制了楼市,从市场运行的逻辑来说,只要未来放开一定会反弹,而且是报复性的反弹。


这个逻辑没有错,我也认同这样的逻辑。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房地产从此彻底地脱离了市场经济体制呢?如果中国所有城市都进入严格的限购政策且不放开呢?


我一直都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集权制度的国家,其实没有一个产业是政府想管管不好的,无非是在整个经济大盘里选择牺牲谁成全谁。



房地产最强的王道就是因为他对经济贡献度大,但是好像我们对于GDP的增速要求越来越低,而且现在来看好像一点点都没有要放开这个行业的意思。


万科前天对外宣布,允许接受几个城市的项目有降价的空间。这和市场无关,或许是一个信号,感受到了外界的力量。


那么对于调控,到底目的是什么,底线是什么?


我想下面这两个故事可能很能说明问题,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两千多年前齐国的治国大臣管仲。



管仲应该是中国早期最擅长用类似市场经济的思维治理国家的人了,他的治国故事很多,有两个特别有意思。


第一个叫“楚国购鹿”

齐国想要灭掉楚国,问有什么办法,管仲就悠悠地说了一句:老大你就高价买楚国的特产鹿吧!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


楚国老大说:我没道理和钱过不去啊,就让他们来买吧,我们把所有的鹿都捉给他。下面的人听到老大这个意思,百姓蜂拥而至,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捉鹿这件事上。


这时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楚国却因此误了农时,而这时管仲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另一个叫“衡山之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和楚国一样,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


一年后,齐国派人购运粮食,依然是高价收购,包括衡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百姓都运粮卖给齐国。


随后,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并且对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得精光,只得奉国降齐。


好了,这两个故事展现的是管仲同学非常善用的一个伎俩。


不知道各位有看出什么端倪么,大致的结论是:


当整个国家所有的人力财力都集中在某一个领域,追求过分畸形的利润时,必然就会造成其他领域的真空和瘫痪,而此时整个国家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外部稍微给一点力就会突然土崩瓦解。


虽然说现在的中国不会出现那么夸张那么极端的情况,但是如果所有的钱都涌向了某一个领域,而且是夸张地涌入,那么可以想象的是,其他地方就容易失去人才、创新、动力、兴趣……


如果被抽去资金的行业发生在一切重要的领域,那么就是一个国家相对危机的时候。



和大家说这么多,是希望各位明白,从来不是房价降不降的问题,是这个行业需要急刹车,需要在相对停滞且真空的氛围内找寻到一种出路,一种合理健康长期有效发展的出路。


出路在哪里,对于我来说,真的不知道。


但不论价格降不降,我们戒掉狂欢的思路,可能是最理性的行为。


🙋


p.s 前天,书单君给大家推荐了一款只有在这个季节,才能喝到的好东西——2017明前西湖龙井,让很多不爱喝茶的朋友也忍不住想尝一口~


这也难怪,今年的龙井三年难得一遇,极其珍贵,就当尝一尝鲜也好啊!不想错过的“书米”,点击下图,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吧~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ID:zhenjiaolujun),作者卢俊,书单获授权编辑发表,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公众号和媒体转载请联系作者,原文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

卢俊,草根地产人,创业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