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2024【公共营养师】培训报名通道已开启,不限学历,23岁及以上可报!还能领2000补贴
【惊】"以为要写遗书"! 飞温哥华航班遇炸弹气旋 华人崩溃大哭 连空姐都吐了; 客机颠簸盘旋3小时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内突然宣布,将大规模调整经济布局!又一朝阳行业悄然崛起,新一轮机会出现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90后女生攒20万裸辞回村被群嘲:“20万不够,起码200万”
Original
书单君
书单
2023-09-27
近日,一则#90后女生攒20万裸辞回村生活#的消息登上热搜。
女孩工作6年攒了20万,因为经常加班身体状况下降,想换个生活方式,于是辞职回了河南老家的农村,打算用20万在农村过10年。
谁料想,消息一出,炸翻了评论区。
有人说:“20万就敢躺平?”,“20万干不了什么吧?”
也有人说:“在农村10年肯定够了”,“农村不生病,真的花不了多少钱”
这让书单君想到了近来常看到的话题:#月薪一万在____够花吗#
这个月是福建,下个月可能是深圳、北京、长沙......
话题下面,也是两极分化的评论:
有人说:什么叫够?我不喝奶茶不看电影不看演唱会,连吃带住,别说福建,就是上海也够。
也有人说:每个月房贷大几千,吃几顿饭小几千,买个包购个物又大几千,月薪一万肯定不够。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越来越割裂。
小红书上人人月薪十万,现实中许多人为月薪5k的工作挤破头脑;
有人在上海月薪3万勉强糊口,有人月薪5千两年存8万;
挣多少钱才够花?20万不够,那200万呢?
不久前,上海一对80后夫妻存300万提前退休,结果网友还是清一色的评论:不够。
人们的金钱焦虑,已近乎魔怔。
可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很多钱吗?
书单君最近就了解到一群“不消费主义”的人,他们选择了一种不花钱的生活方式,却依然活得幸福。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位名为海德玛丽的德国老太太。
她退掉保险,身无分文,只带一个行李箱,过了20年不花钱的生活,不仅自己生活富足,还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做
《无钱幸福》
。
也许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像她一样生活,但书单君相信,每个人都能在她的选择中对金钱和幸福有新的认识,从而缓解焦虑,拥有一种不被金钱束缚的生活态度。
#01
从富家千金到难民
-
1942年,海德玛丽出生在德国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有一家烘焙厂,家里配有专门的保姆。
但幸福的时光只持续了2年,玛丽2岁时,二战爆发,一家人不得不开启了几千公里的逃难生活。
一夜之间,海德玛丽从富家公主变成了难民,她和一家人挤在冰冷的车厢里,又饿又冷,当地人不愿意收留难民,骂她们是“贱货”。有个农户给了他们一间陋室,让她们挤在里面,但一口饭也不给她们。
为了生存,她们就靠在田野收捡剩余的麦粒和土豆,以及在森林里寻找莓果。
乞讨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但这段经历,却在年幼的海德玛丽心中扎下了根,她不明白:
为什么有人酒足饭饱,却不愿把东西分享给其他饥肠辘辘的人?
为什么人们在失去财富和金钱后,就变得一文不值?
难道一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吗?
于是,玛丽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许了一个誓——
“尽我一切所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那样的世界里,战争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这个想法贯穿了玛丽日后的学习、工作和婚姻。
怎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还没来得及让世界变好,她自己的生活就糟透了。
她在学校读了很多书,涉猎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许多专业,并在毕业后当了老师,想要帮助更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然而,当时德国推行的是棍棒教育,她“鼓励式”的教学方式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在坚持了15年后,辞去了这个铁饭碗。
婚姻也让她备受折磨,丈夫卖画为生薪资微薄,她一个人照顾2个孩子,心力交瘁,丈夫不但完全不管,还恐吓、家暴她,不得已玛丽选择了离婚。她搬离闹市,和儿女住进了树林边的一个小房子里。
被生活折磨多年的玛丽,一度意志消沉,自我怀疑。
直到一个转机的出现。
#02
“供求交换中心”
-
1994年一个普通的早上,玛丽无意间在广播中,听到了加拿大某一村庄的“交换圈”。
所谓“交换圈”,源于一家倒闭的工厂,原本村庄的人都在工厂上班,集体失业后,为保障大家今后的生活,村里人联合起来发明了这个模式。
“交换圈”的运作方式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拿自己的本领和他人交换,你给他服务,他给你服务,木工、厨师、理发师、幼儿看护员、汽车修理工应有尽有,管理员把各项业务汇总起来分配。
最关键的是,
这里不需要钱,而是用服务挣得的“积分”来交易。
这个类似原始人以物换物的做法,激发了玛丽的灵感。她意识到:即使没有钱,也能解决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
她想起了自己乞讨的经历,想起了城市到处可见的失业者和乞丐,以及那些为了工作奔波却倍感孤独的人。
曾经苦苦探索的理想,有了苗头。
何不搞一个不受金钱限制,还能解决贫困和孤独的圈子?让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特长、服务和用品,既能解决生存需要,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她把这个圈子命名为
“供求交换中心”
,顺道把自己的想法给报社写了一篇文章。
玛丽原本没报什么希望,没想到却收到了报社回复,答应在一个小小的版块帮她报道,于是就有了第一批人。
但想想简单,做起来很难。
服务和需求的数量不对等,比如汽车修理工很少,但能做饭的人很多;
有人服务不专业,胜任不了,比如给人打扫卫生效果不行,对方最后重新找专门的清洁人员付费打扫了一遍;
还有就是“交换中心”全凭自愿,很难管理,彼此之间不信任。
种种原因,导致许多成员很快就退出了。
面对这些情况,玛丽没有过多干涉,她知道不能违背自愿的初衷,也只有真正想要做这件事的人会留下来。
就这样,“交换中心”不断壮大,人数最多时有一百来人。
这也让玛丽更加确信:
其实生活中大家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但这距离她心目中的世界还很远,毕竟“交换中心”仅限于附近的一些人,规模有限。
想到自己人生起起落落皆因钱而起,她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人明白不应用金钱衡量人生的价值。
于是,在供求圈逐渐正常运行后,她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
不花钱生活一年。
#03
不花钱生活一年
-
你也许会想,德国福利那么好,不花钱当然能生活。
但海德玛丽第一件事,就是扔掉了医疗保险。
她退掉房子,只带一个行李箱,身无分文地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玛丽靠给别人看家解决住宿问题,每到一地就成了当地的“看家专业户”,有时在海边有时在山里,有时从乡村小屋忽然到了闹市中心。
给人看家时,作为回报,房主总会把冰箱塞满新鲜蔬菜和水果,这解决了玛丽的吃饭问题。没有食物的时候,玛丽就到商店帮人打扫卫生换取水果蔬菜,或者到面包店帮人除草打扫换些当天剩余的面包。
衣服除了从朋友不穿的衣服里挑选,玛丽也会去跳蚤市场帮别人摆货、打扫或收摊,来换取便宜的衣物,“不知道今天穿什么?”不再是矫情,而是成了真实的字面意思。
德国的周末票,解决了玛丽的出行。这种票很便宜,却可以游遍整个德国。如果买团体票,可以5个人一起用这张票玩两天,许多人愿意用自己的票带上陌生人,没买票的人则会分享自己带的食物。
当然,即使这样, 玛丽在前几个月,依然遇到了很多困难。
一开始,她只要待在别人家里就觉得不舒服,浑身不自在。有一次实在难受,她收拾好行李逃跑似的回到了家中。最终,她还是靠着“鼠尾草枝净场”这种近乎迷信的方式,才逐渐在别人家待了下来。
穿衣方面,玛丽也一度崩溃,有一次朋友给的裤子太肥了,和自己的上衣不搭配,穿上去显得又狼狈,又邋遢。作为一个女人,玛丽实在接受不了自己这样的形象。
不得已下,她借钱买了一身衣服,这是她唯一一次打破规定,但也让她明白,简单不代表随意,后面再要别人的衣服时,她不再是来者不拒,而是严格挑选适合自己的。
当然,最直接也最难受的,还是身体上的饥饿和疾病。
最饿的一次,她在夜晚肚子呱呱叫,眼前都浮现了幻觉:炒蔬菜、土豆、鸡蛋······
她还为自己退了医保后悔过。有一次,玛丽在啃硬粗麦粉面包时,硌掉了半颗牙。因为在乎形象,她让医生把剩下的半颗牙保留了下来,花了35马克(合人民币400多元),她嘲笑自己:“你看吧,退了医保有多愚蠢”。
好在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开始阶段,到后面,玛丽已经完全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尽管整个过程不像她理想中那么美好,但玛丽依然很开心,因为她不但完成了这个原本自己心里都没底的实验,还从中感到了一种富足。
她衣食无忧,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自身活动方面,生活品质都大大提高。
而每到一地,她都会试着将自己的“交换”理念介绍给更多人,和人聊天,做演讲等等。
最终,在她的带动下,德国各地开始建立不花钱的交换组织,并邀请她来指导。
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又把所有稿费全部捐了出去,她的经历还被拍成了纪录片,本人甚至被邀请到了TED演讲。
但名利双收的玛丽,依然践行着自己的“不花钱”生活,就这样过了20年,直到2016年去世。
玛丽说:
“很多时候,你放弃得越多,内心就变得越自由。”
#04
要多少钱才能幸福?
-
为什么我要讲海德玛丽的故事?
是让大家都学习她的生活方式吗?不是。
其实,对玛丽的质疑声从未停止:
“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生活怎么行?总得要有人去挣伙食费吧!”
“对,也许你可以改变,你并不需要承担责任,你一个人生活想怎样就怎样。可是我们不同,我们必须适应社会,我们必须赚钱养家糊口。”
而玛丽的回答是什么呢?
她不止一次表示,自己不希望别人都像她一样生活,这只是她个人的选择。
书单君也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过于极端,并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
但这不代表玛丽的做法对我们没有参考意义。
正如她所说:
“不花钱的生活,并不是意味着一定和金钱绝缘,而是不被金钱裹挟,把时间花在自己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回到我们一开始争论的那些问题:
多少钱才敢退休?
多少钱才敢裸辞?
在某个城市多少月薪才够花?
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
书单君觉得,无论是海德玛丽的故事也好,还是这些争论也好,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得到一个幸福的数额,而是让更多人意识到,
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个消费主义猖獗的当下,在一个“需求”不断被商家和资本制造出来的当下。
当然,在书单君看来,海德玛丽的故事,还带给我们另一层启示。
在经济上行的时代,我们赚钱多,习惯了买买买的生活节奏,但经济下行的时候呢?
当我们赚钱少了甚至失业,当高消费维持的生活品质突然无法持续,我们是否还能忍受平淡的生活,心平气和地与人交流,正常感受日常简单的幸福?
这不是单纯的假设。
疫情三年、全球脱钩,在一个黑天鹅频出的不确定时代,从国家层面到个体生活,都面临更多的考验。
收入减少、公司倒闭、裁员失业,一轮又一轮,可能还有更多的危机正在酝酿中。
因此,我们多数人可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是改变自己的金钱观念和生活策略。
而海德玛丽们的不消费生活,也许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方向——
正视生活的需求,合理控制自己的物欲;
把金钱和精力,花费在喜欢的事情上去;
幸福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
-END-
撰稿:笔下长青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不花钱过生活》《流星之绊》
《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部分来源于网络
■ 精选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