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本山“被封杀”整10年:新戏口碑炸裂,没有说教味的笑又回来了

书单君 书单 2023-09-27




#01
最大的愿望

-

“我就怕自己出事……”。

         

2002年,赵本山导演处女作《刘老根》,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期间,他接受了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的访问。此刻他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可他在访谈中却老是说,“怕自己出事”。


         

该剧甫一播出,就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击败了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还甩开了《黑冰》和《黑洞》这样充满暴力元素的大爽剧,夺得了该年度全国收视率第一的成绩。

         

此时的赵本山45岁,已经纵横春晚小品舞台12年之久,作品不是二等奖就是一等奖,纪录史无前例。

         

朱军跟赵本山聊起了他作为小品、电视剧演员、导演、父亲、丈夫、董事长、人大代表等的身份,每聊一个身份就让他给自己打个分。

         

颇为意外,除了人大代表这个身份赵本山打了80分外,其余所有身份,他都打了“低分”,对于他第一次做导演,他只打了70分,他作为演员的功力根本毋庸置疑,可他也只打了60分,董事长这个身份为他赢取了几辈子用不完的金钱,但他只打了50分,至于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他更是像做错了事的小孩,只打了10分。

         

这不是一般的自谦了,即使是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恐怕也难以形容他的心态。他更像一只野兔,尽管兔子洞已经藏了足以过冬的美食,可外出时眼神中依然充满着惊恐和警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他的成就已经让他名利双收,明明太平盛世,也没人要害他,可他多次说“我就怕自己出事,自己掌握不住自己”,又说“我自己已经四十多了,别作出事了,好好活吧”。

         

其实除了《艺术人生》这个节目,赵本山在其他很多场合,也曾多次向人展露内心“怕出事”的恐惧。

         

有一次他谈到为什么转行去干导演,他说,“其实我一直有一种恐惧,万一有一天我的小品逗谁谁都不乐,我该怎么办?”。还有一次,别人问他现在还有什么不如意,他说,“没有,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别出事’”。

         

一个事业那么成功的人,为什么最大的愿望只是“好好活着,别出事”?为什么无数的荣耀和财富,似乎压不住他内心无尽的恐惧和深深的不安?他是真做错了什么事,还是说这就他的生活哲学?         

         

         

#02
他飘了

- 

2010年初,赵本山通过加拿大一家航空公司,订制了一架17座的小型客机,总价值近2亿人民币。不久,他得了一场重病,脑部做了手术,还有说他心脏病发作,一度昏迷,而苏醒后他第一句就是:“我买这个飞机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


       

购买飞机这事,对赵本山形象打击很大。大多数媒体普遍的看法是:他飘了,过去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终究还是摆脱不掉暴发户心态。

         

说实话,物有百转轮回,人有七情六欲,有钱了做个拉皮买个飞机,都很正常。不过对赵本山来说,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对他“老农民”艺人人设的影响等各方面看,这事干得确实不够聪明。

         

我们前面说过,老赵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活得特别小心,名声越大财富越多,他越感觉不安全,但到了2010年这会,他突然就跟飞机偏离了航道一般,干了这么一件“蠢事”。

         

——2020年,买飞机10年后,他的女儿球球曾在直播中透露,这架飞机的持有成本非常高,停机费每天就要两万,加上近500万/年的保养费,每年总消耗千万以上,现在想半价甩卖出去,却没人接盘。

                   

                

赵本山干的“蠢事”,其实远不止买飞机。还有一件事现在很多人忘记了,2005年那会,他莫名其妙突然宣布要涉水中国男足,入主辽宁中誉俱乐部,当上了辽足董事长。

         

那会,他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几乎清一色反对他蹚足球的这摊浑水。而他本人也在节目中多次讽刺中国男足,非常清楚这里面的水很深。

         

本山影视基地的一把手、党委书记田立冬,几乎哭丧着脸劝他说:“不是我危言耸听,你一旦进入了辽足,赔点钱是最小的挫折,搞不好身败名裂哪!”

         

而他的搭档范伟,更是放弃演出合约,特意从北京返回沈阳,花了一个礼拜时间劝他:“这不是单纯损失多少钱的问题,是‘惹火上身’的事情哪!……可能三两天你前半辈子攒下的口碑就没了。”

         

         

但老赵似乎吃了秤砣铁了心,像着了魔似的,非要干这件出风头、跳火坑的“大事”。

         

结果,正如老赵的朋友和家人们所料,仅仅半年不到,他就高调宣布退出了辽足,没捞着任何好处,反惹一身骚,仅留下一句令人浮想联翩的怨怼:“中国足球太脏了。”

         

一辈子精明细算、带着近乎恐惧般的心态生存的赵本山,为什么会干出买飞机、玩足球这样极其高调甚至有点张狂的事呢?他一会说“怕出事”,一会又总是这样“招事”,那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赵本山?

         

         

#03

悲惨的童年

-

1958年,赵本山出生于辽宁开原市莲花乡莲花村石嘴沟六队。

         

他母亲张淑琴,在生产队里当“大嫂队长”,因为严重缺乏营养,奶水不足,孩子经常饿得哇哇直叫。

         

本山六岁时,张淑琴因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撇下丈夫和孩子,撒手人寰。

         

赵本山七岁这年,他的父亲赵德仁,又因为和队长打架,被迫背井离乡,到黑龙江谋生去了。

         

自此,小本山和爷爷相依为命。幸好村里的亲属,帮了大忙,不至于让他饿死。

         

这些亲属中,瞎二叔赵德明算是跟本山最亲的。也是跟着这位瞎二叔,本山学会了拉二胡、吹唢呐、唱二人转,得到了艺术的启蒙——很多年后,他也是凭借模仿像二叔这样的瞎子,而走红辽宁。

         

小时候赵本山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14岁那年,他的大哥、姐姐分别成了家,而爷爷又去世了,迫使他不得不独自生活。

         

那绝对是本山最悲惨的一段人生。他一个人打柴、一个人生火、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守着两间漏风破败的空房间,孤独寂寞冷。

         

他靠上山采药赚取油火钱,身上不知道剐了多少个口子、摔了多少次跟头,十几岁的孩子,不得不独自面对荆棘暗沟、毒蛇猛禽。

         

那会生产队每年给小本山300斤口粮,可这些粮食不到半年就会吃完。剩余的时间,就得自己想办法了,蹭百家饭、吃野菜、掏耗子洞——田里的老鼠,每临冬天就会储存粮食,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穷人不得不跟老鼠争食,否则就只能忍饥挨饿。

         

到了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容易犯饿的年纪,一到了中午,其他同学都将准备的大饼子拿出来啃,虽然也是难吃的粗粮,顶多配点咸菜,但好歹有得吃,只有赵本山慌称回家吃,其实是躲在没人的地方咽口水,等别人吃完了再回去。

         

也是在这会,他的同学、后来的拜把子兄弟李兴华拉了他一把,经常将准备好的大饼分他一口,后来又将他带回家,认了李兴华的妈妈周玉梅当干妈。

         

周玉梅是个普通的东北农妇,膝下本已有6个孩子,家里条件也不算优渥,但为人朴实善良,大概也是因为实在见本山这孩子可怜,就把他当成了自己孩子那么养,有口吃的分他一份,有穿的也给他做上一件,自此,本山终于告别了“鞋儿破,帽儿破”的形像,也算有了一个新家。

         

本山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多年后,他无论自己事业做到了多大,每年都会回去看望老人,一度坚持要把周玉梅接来城里住,不过老人不愿意,他后来为她在铁岭买了房子。

         

1976年,公社成立了文艺队,一向擅长模仿、吹拉弹唱的赵本山,自然也就加入了,从此他一身的“文艺细菌”有了发挥的舞台。

         

1979年,公社文艺队,在短暂解散了一段时间后,重新成立,并改名为“曲艺团”,老赵开始了他专业的“二人转”表演。正是在这个乡级的“曲艺团”,1982年,他凭借《摔三弦》这出戏,通过惟妙惟肖地扮演盲人“张志”一角,赢得了辽宁省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一等奖,一举扬名东北,同年,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和业务团长。


《摔三弦》剧照         


很多人都曾经问过赵本山:对他来说,近乎要饭的凄惨童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很多年后,老赵个人的回答是,“悲惨的童年是我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他说这话时显得非常真诚,看不出半点虚伪。客观而言,农村长大的赵本山,确实也从乡村得到了太多:

         

农村的百家饭和人情味将他这个“半孤儿”抚养成人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活,给了他最充足的艺术滋养土壤——他早期的艺术启蒙,包括二胡、唢呐和二人转,都是跟二叔学会的,以及他后来令人名声大燥的瞎子扮相、老农民人设,也是来自童年时代的切身经历,尤其二人转,更是成了他后来事业旗舰的基础锚定之一。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农村几乎成了系住老赵这只风筝的那根细线,放他高飞的同时,给了最无私最纯净的安全感,保证了他不至飘太急飘太远,因此他每年都回农村、至今还吃着童年喜欢的酸菜土豆,所以他说,“每当把持不住自己时,我就回农村去”。

         

只是,或许老赵本人也不愿意承认,悲惨的童年可以是人生的财富,但也是需要花一辈子治疗可能也治不好的暗伤。

         

         

#04

开发“春晚小品王”

- 

赵本山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成名于东北,但直到1990年春晚小品《相亲》,才让他一夜间爆红全国。

         

1993年,待赵本山第三次登上春晚小品舞台时,他就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

         

那还是市场经济初兴的年代,一般的演员,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常为一个体制内的编制争破脑袋,能在不影响体制内工作的前提下偷偷跑去走一两场穴,就已经算是非常大胆了。

         

可从铁岭县剧团走出来的赵本山,却非常超前地选择了自己开公司,开发自己从铁岭、春晚舞台获得的名气。

         

他从没像其他演员一样去“走穴”,也没有将自己委身给任何一家私人大公司,或者任何更大的体制内团体——当时铁岭县剧团曾经开出过极好的条件挽留他,吉林省剧团、姜昆所在的中央广播说唱团,也都曾邀请过他,均被他一一婉拒了。

         

单从这点来看,老赵就堪称中国改开早期的企业家,而非一般的知名演员。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后来获得的巨大成功证明,他当年的抉择的确是非常有远见的。

         

那么,老赵到底是如何运作和开发自己的名气的呢?

         

我们先想想他当年面临的不利条件吧:


毫无权势、财富背景;仅仅8年半的教育;人心诡诈的娱乐圈大染缸;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先锋式创业;当然还有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发育的潜规则、暗规矩……

         

2009年,有个出版社出过一本老赵授权的书叫《企业家赵本山》,这书出版后,遭遇各路媒体冷嘲热讽,据说销路非常惨淡,很多人不屑一顾地说,一个常年扮演“老农民”的演员,会有什么高超的经营之道?


         

但我们今天回头来看,一个近似于乞丐出身的人,培养和带出了一帮忠诚的徒弟,建立起包括影视剧、艺人培训学校、连锁型刘老根大舞台、辽宁卫视专属综艺节目在内市值高达数十亿的闭环产业帝国,并身兼导演、演员、人大代表和足球俱乐部董事长等多重身份,且整个系统至今运行平稳、良性,那一定不可能全凭运气,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聊本山的成功之道,肯定是绕不开春晚的,说他的整个事业,就是对自己的春晚名气的开发和运营,其实也不为过。所以老赵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如何长期且稳定地上春晚。

         

我们前面说过,他自从开了个人公司后,就是毫无背景的“个体户”了,而不是像冯巩、黄宏这样有体制背景的人,因此要持续待在春晚舞台,就只能依靠实打实可以吸引住观众的本领。

         

显然,这方面老赵做的是非常成功的,从1990年-2011年,期间除了1994年,他上了21年春晚,按他的说法,除了赵丽蓉在的那几年拿了二等奖,他的小品几乎全是一等奖。

         

那么,秘诀是什么呢?

         

他出名后,很多人批评他的作品“俗”“不够高雅”“没文化”等,但反过来说,这也可能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春晚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第一届春晚,李谷一就将当时被某些人称之为“靡靡之音”的禁曲《乡恋》带上春晚,结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并将同类歌曲成功解禁。

         

为什么会这样?老赵看得非常清楚,春晚,过年而已,最重要的是提供快乐和娱乐,而不是板着脸说教。所以他的作品,从早期“老蔫”系列到后来的“卖拐系列”,就是最大限度给观众制造欢乐。

         

作品一旦说教了,就站到观众的对立面去了,因为这就显得自己比观众高一截。所以老赵常年在春晚舞台打造出的“底层农民”人设,也是他作品成功的关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足够下沉——他的作品提供笑料,但不是笑话别人,而是暗中抬高观众,让观众笑话自己。

         

当然除此外,他的很多作品,看似轻松搞笑,其实也能非常精准地击中底层人的内心,让人一看就感觉“很懂自己”。

         

比如他1990年表演的第一个春晚小品《相亲》中有一句话:“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这一方面让人捧腹,但静下心想想,又何尝不给人一种酸溜溜的感同身受的况味。


还有那句“幸福是什么?遭罪”,我想结过婚、生过娃,并在婚姻和家庭中真诚付出过的人,大概都能心领神会,自然也就一边心酸一边使劲鼓掌了。

         

有了快乐、下沉、直击人心这几个特点,外加惟妙惟肖的精湛演技,以及极富东北特色的幽默语言,这就足以让赵本山立于春晚21年不倒了。

         

但是,依靠好作品长时间待在春晚舞台,只是成就赵本山的前提之一,关键是如何运营和开发春晚舞台获得的名气。

         

说起来,赵本山成就今天的赵本山,也是走了许多弯路的,并非一开始就走对了。

         

比如早年他建立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后,虽然公司名有“艺术”二字,其实干的是倒腾煤炭、运输、开办山楂罐头厂、做木材、钢材生意。

         

老赵这些早期生意,属于“官倒”生意,就是通过卖自己的“老脸”,跟铁岭当地一些领导打好关系,再将信息和资源对接起来。


这生意90年代初挺赚钱的,但并不稳定,后来信息畅通了就没得做了;另外我们前面说过,发了财后,老赵还涉猎过足球,最初是想把足球和文艺联动起来,只是并不如他所愿,很快就失败了。

         

尽管走了不少弯路,但赵本山有个特点:路会走弯,但也能及时止损,所以他无论走多弯,总能回到正道上。

         

多次尝试后,他发现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做的生意,还是文艺产业,因此从2002年推出首部电视剧《刘老根》开始,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影视产业的开发上。

         

但是,光把精力集中在影视产业开发,也未必就能成事。所以这条路,他也同样摸索了很长时间,才最终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文艺之路”。

         

赵本山从春晚舞台,获得的“人设”,是老实巴交、泥土气息浓郁的农民形象。所以他的开发,一般也不能太脱离这一形象太远,否则效果会大大折扣。


他后来的演艺事业,已经多次证明了这点。比如,他搞的《刘老根》《乡村爱情》《马大帅》系列,都是非常成功的,但一旦去搞什么《大笑江湖》《三枪拍案惊奇》《河东狮吼2》,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他最近的新戏《鹊刀门传奇》似乎跳出了这一局限,新戏口碑、热门程度都不错,不过这在他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并不常见。

 


再有就是,春晚舞台本身局限于电视观众,所以老赵的成功,也多集中在电视剧领域,一旦转去搞电影,也多以失败告终。


2007年的电影《落叶归根》获得不错的口碑,但经济效益一般,后来以公司名义参与的《河东狮吼2》,更像是自毁城墙,电视剧屏幕才有他最多的受众人群,因此也就有了演了15季还没完的《乡村爱情》,从2002年一直演到现在的《刘老根》。

         

当然了,找准自己的演艺路子,也还是普通演员干的事,成不了那么大的生意。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本山又搞了几个关键动作,才真正将“本山江湖”打造成功。

         

第一,从早期做“官倒”生意开始,他一直保持跟“官方”合作的习惯。

         

比如,《刘老根》是与央视合拍的,最早也是在央视播出,再比如《乡村爱情》,合作单位是国家计生委、中共铁岭市委、铁岭市人民政府,为电视剧片头名题字的,也是个大人物。

         

他后来开办本山艺术学院,也是选择与辽宁大学合作办学,而非像其他演员那样开办私人学校,所以显得非常正规,还请来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担任名誉院长。

         

他2001年高调宣布进军二人转,由于二人转是东北标志性文化,因此也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关照,2003年他筹建辽宁民间艺术团,他甚至直接向当时的省一把手提出,不用给编制,可否考虑将该民间艺术团算做文化厅的一个直属单位?

         

我们前面说过,老赵1993年成立公司后,其实就属于“个体户”了,但他后来的事业几乎都有深厚的官方背景——这大概是赵本山混社会明白的最透亮的一条规则,这一方面保证了他的事业名正言顺,另一方面当然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官方资源。

         

第二,为了扩大和延续自己的事业,老赵还有一个关键动作就是带徒弟。

         

这带徒弟是有讲究的。老赵带徒弟,绝不是为了开门授艺,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版图,说白了就是让“赵本山”这三字的名气分散到更多人身上,让徒弟赚钱的同时,也让自己赚更多的钱。

         

所以他收的徒弟,都不是那种生瓜蛋子,而多是社会上混了多年的成熟演员——这点与早年的郭德纲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有些徒弟收过来时都已经40多岁了,名为徒弟,其实更像经纪公司找演员,比如演刘能的王小利,还有2009年一炮而红的小沈阳,早年都是闫学晶、林越夫妇办的吉林林越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后来跳槽过来的。

         

但说他是纯粹的经纪公司挖人也不对,因为这些徒弟正式加入时,必须经过非常正式且高调的收徒仪式——目的是为这些徒弟打上“赵本山徒弟”的标签,从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身价。

         

第三,高调地进军同时改革二人转。

         

赵本山本身就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二人转,也是东北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传统艺术。不能否认,到了2001年赵本山高调宣布进军之时,二人转已经严重式微且恶俗化,几乎全是各种荤段子,实际上早在张作霖时代,这位老军阀就曾贴出布告,严禁二人在奉天演出,理由:有伤风化。

         

改开后,二人转依然以低俗、黄段子著称,深圳甚至有老板想把“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品牌。曾有人形容二人转是“不做×的性场所”,所以二人转表演据说还有个传统,“老公公和儿媳妇不能坐在一起听,坐不住”。

         

但二人转毕竟是从最底层长出来的艺术形式,且最为东北人所熟知,所以如果真想征服最多数的东北观众,那二人转这东西就不能丢,长期致力于走下沉市场的老赵,当然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他有次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说道:


“二人转的那种鲜活、那种从内向外散发的泥土芬芳,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相比的。……二人转可以将横亘于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那堵墙彻底击碎,表演者能与观众在心理上站到一起。”

         

很多人说赵本山拯救了二人转,但其实孕育赵本山的,正是二人转那种固有的“泥土芬芳”。

         

二人转让老赵的事业,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艺术地基,也是能马上给他带来收益的东西,是他后来运营个人品牌时不至于随波逐流的根本。

         

而且我们前面说过,由于二人转是东北的标志性艺术,所以当他和这门艺术挂钩后,他也获得了当地官方认可,不仅没有受到太多体制的约束,反而获得了许多优质的官方资源。老赵后来甚至把“本山传媒”这个名字也改成了“辽宁民间艺术团”。

         

当然,二人转也有自己的问题,所以老赵高调宣布进军的同时,他也提出了“绿色二人转”的口号,严格限制手下的演员、徒弟涉黄段子,发现了要么罚款要么滚蛋,非常严厉——当时刘老根大舞台的一大块收入,来自政府招待套票,所以让二人转“绿化”,不仅不会影响市场行情,反而能争取到更多拖家带口、政府招待类的市场。

         

总之,正是通过以上三个关键动作,赵本山成功地将“春晚小品王”,运营成了一个庞大的价值数十亿的文化创业。

         

         

结尾

-

一个人的成功能找出无数的理由,但一个人的失败就极少有人去找原因了。

         

赵本山人生,无疑算是非常成功的,但老赵也不是一直就成功,走过弯路,甚至犯过许多对他打击非常大的错误,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买飞机、进辽足、贸然挺进电影圈,都曾让他吃尽苦头——那这些错误,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记得阅读《企业家赵本山》这本书时,该书的序言就曾经提出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

         

我们不妨走进赵本山的内心,去感应一下:出身底层,承受了如此之多近乎非人的生活打击的赵本山,是如何走出来并把这些打击压抑下去,然后以笑脸成名于世的?这些被压抑的痛苦,又被他安放于心灵的哪个角落,对他的事业有什么样的正负影响?

         

赵本山早年近乎家破人亡、行乞度日。后来走上春晚舞台一举成名,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87年,他被姜昆发掘后,花了4年时间才真正登上春晚舞台——期间他被央视春晚节目的领导误会过,也曾经带着10瓶茅台徘徊于北京的招待所不知该给哪位大佬送礼,最尴尬的是1989年,他被央视春晚导演组“放鸽子”——答应会播放他录好的节目,结果直到电视出现雪花也没播,可“好消息”早就传遍了整个铁岭,弄得他无地自容,像个骗子……

         

早年不幸和卑微的经历,一方面提供了老赵迈向更好生活的动力,甚至滋养了老赵的艺术细胞,但另一方面这些不幸,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只是被作为笑星的老赵压抑在了内心的某个角落,如果不想因此变成抑郁症,那多半就需要一些外在的物质进行“补偿”。

         

——如果了解了这点,大概就能理解,一贯戒慎恐惧的赵本山,为什么会突然高调地给自己买个价值昂贵的飞机,为什么会不听家人朋友的劝告,像着了魔似的,非要去男足这种是非之地嘚瑟。

         

说白了,发了财得了势的老赵,需要这些暴发户般的炫耀性消费“补偿”悲惨的童年以及长期籍籍无名渴求一个机会的小地方边缘人之苦。

         

2010年,即老赵买飞机这年,是他人生的转折之年。因为这年,一场“反三俗”的国家级文艺运动,席卷了全国。

         

一直被人视为“三俗”代表的赵本山,免不了遭遇这股浪潮的冲击,除了春晚小品的品味遭遇质疑外,那年一场关于《乡村爱情3》所谓的“专家研讨会”也备受瞩目,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作品剧情拖沓、趣味低级、伪现实主义。结果就是,《乡村爱情》系列自此不再在央视播出。

         

所以那架叫“本山号”的飞机降落沈阳时,它的主人也隐隐感觉到了形势的微妙变化,他自问,自己是不是太得意了?

         

果不其然,进入2011年,人民日报也加入到批判他的行列,分别于这年的5月、8月刊发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说他庸俗、说他的《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

         

“反三俗”后,他的口碑就像过山车似的,从巅峰处急转而下——2010、2011连续两年春晚小品口碑遭遇滑铁卢,成为观众眼中他历年最差的两个小品。

         

到了2012年,他的小品甚至就被直接毙了,2013年,他更是主动宣布退出春晚小品舞台。

         

但可怕的是,2013年的老赵估计并未预料到,这并非他的人生最低谷。因为“反三俗”并没有在2012年这个关键年份的到来而结束,反而一步步趋于严厉。

         

与此同时,打虎灭蝇的反腐运动轰轰烈烈上线了,而好死不死,几个过去与老赵有过交往、合过影的高级官僚,被打进了监狱。相关合影,则传播了整个网络,一时间,赵本山攀附权贵、被查的传言满天飞,有人说他涉黑、涉黄,自杀未遂,有人说他被抄家了,光黄金就搜出20吨,还有人说他与央视某女主持人一起被限制出境、接受调查……

         

紧接着,2014年10月15日,那场著名的座谈会召开了,而座谈会的荣耀名单中,并无赵本山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于是,关于他的各类传言,以及严厉的批评、嘲讽,更是愈演愈烈了。

         

眼尖的网友注意到,座谈会前夕,浙江卫视重金购买的本山传媒电视剧《爹妈满院》,原定于当年9月22日播出的,结果也被取消播出了,浙江卫视给出的官方说法是:“开播前临时接到广电总局指示,由于题材问题被停播……”

         

自此,公众从问“赵本山去哪了”变成了问“赵本山进去了没”。各种有的没的、真假难辨的传言,就跟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面对汹涌而至的传言,赵本山本人和徒弟,惜字如金,不敢轻易回应。直到座谈会召开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0月19日夜,赵本山才向外界透露自己“很激动,甚至晚上睡不着觉”,表态积极响应座谈会讲话精神,抵制低俗、坚持“绿色二人转”。据说他还表态:“国家需要我的资产,都可以拿”。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他对外公布“睡不着觉”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赵本山激动得睡不着,这就对了!》。

  

         

文章一方面肯定他“为中国大众文化做了不小的贡献”,但也指出他的争议不断,他的作品被人批评是低俗的,而且说这些“批评的声音都有各自的道理”,因此鼓励老赵正确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有意思的是这样一句话:“赵这次的反应,具有十分必要的‘政治正确性’。”

         

人日的这篇评论,耐人寻味,既不是毫无保留的赞美,也非一棍子将他敲死,对正处惊恐之中的老赵来说,其实更像一种猫戏老鼠的小游戏。老赵当然心领神会,此后没再做过多的辩解,低调得像个甘愿领受指教的学生,只是,没人知道他低调背后真实的内心想法。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波刮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现在的赵本山,虽然不似以前那么高调了,但他掌管的文化产业帝国,依然安稳地运转着,曾被批评没了“农民情感”的《乡村爱情》也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连续拍了15年。而最近赵本山集团参与的古装喜剧,又高调上线了。

         

其实话说回来,所谓当局者迷,人一辈子那么长,干一两件昏头的傻事,做一两个错误的决定,都不算稀罕事,精明如赵本山也不例外,毕竟,谁也不是圣人,何况他还是个差点去要饭的人。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条飞向目的地的航道,而我们自己就是开飞机的司机,那大多数人早就偏离航道8万里了,更有甚者早已“机毁人亡”,人生来自何处要去往哪里均已遗忘,而只有少部分人在偶尔偏离航道后,能迅速扳回正轨继续平稳行驶。

         

偶尔偏离是人性使然,依靠自身能力搬回正轨,才体现一个人真正的“掌舵力”。

         

而老赵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底层出身的他,财名利的欲望于他是如此渴骥奔泉,而灯红酒绿的娱乐圈,也有足够强大的“气流”迫使他偏航,但无论如何,至少目前来看,老赵绝对是我观察过的诸多名人之中最擅长及时改正错误、正确把持人生航道的老司机之一。

         

而他把持好人生航道的“秘密武器”,他也早就透露过:


“我就怕自己出事,自己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就赶紧回农村,到那一看啥都清楚了。”


 -END-
撰稿:书单君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鹊刀门传奇》《乡村爱情故事》《卖拐》
部分来源于网络

■ 精选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