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位老师遇上重科,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教育路上,没有轻松写意,只有责任与担当。三尺讲台,春风化雨,重科的老师们言传身教,在不同的岗位,共同书写全员育人这篇大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两位本科生导师及一位辅导员的故事吧!
许年春:善于发现,大胆创新
善于发现,大胆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来自建筑工程学院的老师许年春致力于科技创新工作,带领学生积极思考,付诸行动,在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创佳绩。
他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参加学校“万千百十”项目,共指导学生参加优秀创新人才1项,科技创新项目3项,其中一项被推荐为重庆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他合理引导学生参与个人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展示个人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多篇,指导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赛区决赛本科组金奖以及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竞赛一等奖。
许年春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积极引领着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他认为:“学生作为老师的助手,可以为老师提供便利,同时,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学生思考不周的地方进行纠正以及给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但具体的工作还得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在科研过程中,许年春老师给学生指出创新方向,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但首先学生得对科技创新感兴趣,不怕失败,敢于尝试,付之行动。
要想搞好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面,因为要面对众多学科的交叉。“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储备丰厚的知识。在未来,我希望学校能改进人才留存方面机制的不足,降低或分担一些学生的创新创业风险,这样在科创方面有想法的学生才能继续留在这个领域钻研。”
许老师同时也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还需要更多的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工作,这样才能更快地推进我校向科技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重科学子,我们要关注科技发展,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科技,发扬重科人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精神。既需要老师的积极引领,也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
尹建国:缘起重科,不灭精彩
来自冶金与材料工程学尹建国老师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领导称赞他“优秀,有责任心”,同事认为他“随和,有担当”。虽然他有很多头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University of Utah访问学者、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国家级科技特派员……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尽管很平凡,但对于学生来讲,却是意义非凡,那就是班导师。
2010年6月,尹老师成为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主讲《冶金原理》《有色金属冶金过程基础理论》《轻金属冶金学》《湿发冶金学》等课程。尹老师对教学认真负责,非常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培养。他告诉学生,上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大家现身说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他经常带学生去企业实践,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对行业的考察,初步形成自己所学专业的思维方式。
作为专业指导老师的尹老师还担任了冶金工程专业的班导师。他积极深入所带班级的课堂和寝室,采用集中指导、QQ留言提醒等形式,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学业动态。他还常常在班级QQ群里转发一些正能量的励志美文,以此勉励同学积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据了解,他所带班级学生在新生军训、校院运动会、英文影视作品配音大赛等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逐步形成了较强的班级凝聚力和优良的班风学风。
在专业指导方面,尹老师会主动与同学谈心,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专业方向与毕业去留方面给予不同的建议。尹老师回忆道,曾有一个同学半夜给他打电话倾诉自己毕业前夕面临的困惑,尹老师结合该同学的实际情况,耐心开导他,释放他的压力。目前那位同学在中南大学攻读了博士。他说,他见证了同学们太多的变化:从刚进校的懵懂小孩蜕变成为成熟稳重能独挡一面的大人,从经常挂科的“学渣”蜕变成为一个绩点排名前列的“学霸”……
尹老师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同学们评价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哥”。他在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都会向同学们自述爱好并发出周末约球的邀请;在实习期间,学习、工作结束后,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摘果。
在尹老师眼中,班导师工作与执教老师一样,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传学习之道,授专业之业,解人生之惑。缘起重科,不灭精彩,在教育这片森林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艳碧:亦师亦友常相伴
“就是想让我的学生能身心愉快地度过大学四年。”王艳碧老师在谈及为什么会成为一名辅导员时笑着说道,“大学四年,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最后的校园时光,我想让他们以后在回忆大学时光时,感到大学是充满甜蜜的,而不是充满遗憾和忧伤的。”
在她的研究生学习生涯里,她遇到了一位让她内心感到温暖的辅导员,这位辅导员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让王艳碧老师认识到一名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研究生毕业之后,她放弃了在西南大学留校任教机会,成为了我校的一名辅导员。
2010年,那时王艳碧老师还是大四一个专业的辅导员。有一天,她在陪学生们上自习时,偶然间发现一位同学的书上写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呢?这一句话就像一颗石子一样在王艳碧老师心里激起了千层浪。
她当即找到这名学生谈话,可是该学生始终坚持自己不过随便写写,虽然王艳碧老师觉得他言行十分异常却也没有办法。但检查以后发现该同学已经患有了心理疾病。最后在王艳碧老师的关怀下,该同学也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努力学习,他的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面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万分感谢,她说:“没什么,我只不过做了我该做的......”
担任辅导员工作九年来,王老师始终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关爱学生成长,引导班级风气积极向上,所带专业学生成绩优异,多次荣获“优秀班集体”、“十佳栋梁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她也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辅导员”、“优秀心理专干”等荣誉称号。
高尔基说过,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王艳碧老师面对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迷茫也有自己的方法解决,那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学生自己就会清楚知道自己每一天该干什么,就不会感到迷茫、无所事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王老师以自身为模范,向学生们传播着教师与共产党人的光辉,平凡,却光芒四射。
文字:徐伟、黄小宁、
罗苗苗、杨志利、卿登科
编辑:邹青成
责任编辑:张华忠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投稿加入我们:1663730802@qq.com
往期精彩
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重科教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