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核心区这五年|“两区”建设成效凸显 海淀交出优异答卷

海淀网 北京海淀 2022-08-12


“两区”建设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重头戏。一年多以来,海淀区一直强化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创新案例,加强顶层设计释放“两区”政策叠加效应,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海淀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落实落细。


在“两区”建设的带动下,海淀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海淀区实际利用外资6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30%,占全市比重达40.12%,居全市首位;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2120家,其中内资企业2039家,外资企业81家。与此同时,今年1-5月份,海淀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44家,合同外资23.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77.80%,全市占比53.99%;合同外资1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新设9家、增资27家次;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794家,其中内资企业768家,外资企业26家。可以说,在“两区”建设的“赶考”路上,海淀区交出了优异答卷。


顶层设计锚定新方向



为深刻阐释中关村精神、生动践行先行先试,海淀区立足发展战略、结合产业优势,按照全市工作部署精神,积极研提海淀区政策。2021年,海淀区制定并印发了《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1)》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


“两份方案有效将全市‘两区’建设战略框架的‘规划图’转化为海淀‘两区’建设的‘设计图’,进一步细化为一张张清单、一个个项目和一条条措施组成的‘施工图’,推动了84项改革任务落地。”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两区”办专职副主任钟立庆介绍。


其中,《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1)》系统搭建了“4+3+5”的任务推进模式。“4”是指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制度创新政策落地,在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率先突破。“3”是指重点推进三大优势产业发展,聚焦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以“制度创新+重点平台项目”提升产业开放生态。“5”是指积极建设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五大重点园区。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才引进等领域发力,包括海英计划(升级版)、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均已落地。同时,为进一步强健产业体系,出台《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融合中关村科学城综合部、区金融办、区人力社保局、区房管局、区委宣传部5家部门10类政策集成共38条,带动全区产业开放和项目落地。



此外,2022年海淀区“两区”办研究制定的《海淀区“两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简称《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围绕三大产业和四大要素,进行全链条开放和全环节改革;研究制定的《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则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聚焦“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将项目落地作为制度创新的显示场景,做强产业生态化,做优园区协同化。


“2022年新出台的两份方案在总结海淀区‘两区’建设1.0方案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升级,功能定位互为补充,协同发力,有利于实现从制度创新突破、到精准落地实施、再到主导产业发展动能突破的有机衔接。《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已于6月4日通过区政府专题会议审议,《三年行动计划》正在持续深化完善。”钟立庆介绍了新方案的最近进展。


在海淀区“两区”政策带动下,2021年,海淀区新增“两区”重点项目313个,其中外资115个;2022年1-5月,新增“两区”重点项目113个,其中外资项目76个。


形成一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事实上,“两区”建设开展实施一年多以来,海淀区围绕科技、金融、税收、人才、商务服务等重点特色领域,积极将政策优惠落实落细,为企业赋能、减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外债便利化就是其中一条比较典型的惠及企业的政策。


“外债便利化对爱笔智能这样处于初创期、以技术见长的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爱笔智能战略与投融资负责人张元鑫一直负责公司“外债便利化”政策的申请,深知“外债便利化”政策对爱笔智能带来的实质优惠,“此项政策帮助企业打通境内境外融资渠道,大幅提高企业统筹使用、调拨境外资金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总体上资金利用效率提升约20%,企业资金成本降低3%-5%。”


作为专注线下空间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的智能企业,爱笔智能获得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认证。从创立之初,爱笔智能就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去赋能升级垂直行业,尤其是购物中心、品牌门店、机场、景区以及高铁等行业,数字赋能产业、场景化应用的推进,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这两年公司业务加快扩张,在全国多地都有项目落地。在此过程中,前期获批的外债额度已使用完,从今年2月已开始使用新的额度。“张元鑫表示。


无独有偶。成立于2018年的北京百奥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将单细胞机理研究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大数据/AI平台充分应用于癌症等重大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生命科学技术公司,也是办理外债便利化的企业之一。新药的自主研发,科研实力的不断充实,大数据平台的开发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政策拓宽了我们企业的跨境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有力促进了企业在行业领域发展壮大。”北京百奥智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海淀区自推动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落地办理,区内已有39家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50亿美元,每年节约利息等财务成本超13亿人民币。除了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海淀区还高效实施技术转让所得税等政策,形成了20项创新实践案例,其中1项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分类别看,在科技领域,海淀区全流程走通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及批准的政策试点,企业从申请认定到获得批准用时仅一个月,较常规审批流程大幅压缩80%以上;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工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已推动首个科技成果赋权项目成功落地。在金融领域,海淀组团“创业投资基地”和“科创金融会客厅”正式落地;在税收领域,全区共24户企业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新政,合计减免所得额20.62亿元。在人才领域,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的“两证联办”业务落地,“人才E+”工作站正式启用,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教育医疗领域,新增1所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区内已有12家医疗机构为国际人才提供医疗服务工作,北医三院、肿瘤医院成为全市研究性医院试点。


重点领域带好头、树标杆



北京一直在数字贸易创新、国际规则对接、优化监管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力,争取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为了贡献海淀力量,海淀区以“两区”建设为契机,聚焦数字贸易港、中关村综保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持续发力,为“两区”建设带好头、树标杆。



海淀区是科技创新出发地,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创新活力强,同时是科技大区和首都功能主要承载区。中关村创新发展40多年来,汇聚了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和优秀人才,是海淀区为“两区”建设走出北京道路、形成北京实践贡献海淀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为此,海淀区正在大力落实《中关村科学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从数字贸易产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贸易便利化等,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引领区。


此外,海淀区初步确定了中关村综保区以集成电路和医疗健康为核心,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数字文化、融资租赁等N个新业态的“2+2+N”报税业态发展方向的拓展等。“申报中关村综保区方面,拟定选址位于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云中心,规划面积约40公顷,该选址位于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叠加优势。”海淀区商务局介绍。


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制定“两区”建设2.0系列方案,围绕大信息、大健康和科技服务等三大产业,以及人才、资金、数据、商品等四大要素,进行全链条开放和全环节改革。


记者:阚丽丽

编辑:罗雨涵

推荐 · 阅读

·核心区这五年 | 海淀用“绿色”铺就城市发展底色

·对话党代表|沈军: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作为我们的初心

·对话党代表|牟宏磊:为北京市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目标而奋斗

·效率时代,专利申请如何快速获权?这场解读都告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