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海淀报的故事|韩松:闪光的记忆

海淀网 北京海淀 2022-11-11


闪光的记忆

韩松


▲图为韩松在办公室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我与《海淀报》的情结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就留下了永远闪光的记忆,尽管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1995年,我受命主持成立仅三年的海淀报社的工作。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十几个人蜗居在八一中学北侧乐家花园一座只有八、九间平房的小院儿里,屋子潮湿、昏暗。冬天四面透风,夏天蚊虫猖獗,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饭自己起火,出版发行、人吃马喂一切开销只有十几万经费!但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海淀报》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着艰难的创业。


出版是报纸的生命线,每周对开四版2万余字的编辑出版内容是硬任务。把握国家与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與论导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既有权威性又有可读性是基本要求。作为海淀历史上第一份区级报纸,《海淀报》人还缺乏经验。各版编辑记者学中干、干中学,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民情民意奔波于全区各个角落。跑新闻、抓典型、找经验、关注热点,有时为了一篇稿子,任凭酷暑严寒,连续采访吃不上饭乃至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当时的条件无法与现在比,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可以传送稿件,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采访送稿只能是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汽车。疲惫挂在脸上,笑意藏在心中。当热血化为铅字,飘着油墨清香的新一期报纸送达读者手中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时,一切的艰辛便烟消云散,自豪之情充溢在每个《海淀报》人的脸上。即便如此,编辑记者们对事业的忠诚及敬业精神常常令我感动。新闻工作是艰辛的,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勇于在一线摸爬滚打。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今天新闻的记录必须对明天的历史负责。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报道先进人物,切忌神话,报道典型事迹,切忌夸大,报道重大事件切忌有出入。为此,尊重事实,坚持真实性,坚持正确的與论导向,成为《海淀报》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出报与发行犹如车之两翼,作为刚刚诞生不久的一张内部发行的报纸,发行工作尤其艰巨。报纸内容办得再好,发不出去亦难以发挥作用。每年第四季度,是发行工作的黄金时期。办公室的几位同志绞尽脑汁,出主意想办法,在大会上公开号召之后,经常是跑了农村跑街道,一个单位一个单位上门宣传、动员,说精神、讲政策,苦口婆心。工作中遇到有些人一时不理解,遭白眼是常有的事。动员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目标只有一个,把发行工作搞上去。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努力下,两年后,《海淀报》发行数量从2千份上升到2万份。数量有限,却费尽了千辛万苦!这里我只想说,是一种使命、一种精神和一份职责在激劢着《海淀报》人,不计报酬、不讲名利,虽万难而不辞。


有些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清晰的。《海淀报》能在九十年代初破土而出,成为全市各区县首屈一指的对开四版大报,以及在改革开放中茁壮成长,其重要原因是领导的重视及远见。当时的区委书记沈仁道亲自提议创办《海淀报》,李荻生书记对《海淀报》的成长倾注了巨大心血。经常在百忙中听取汇报,了解办报中的问题与难处。从寻找报社办公地址,到添置激光照排设备都是荻生书记亲自协调解决。时任区委常委的赵凤桐是个热心人,想办法帮助落实了激光照排设备的购进,使《海淀报》摆脱了依赖其他报社进行排版的窘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胡桂枝,从办报的大政方针、到人员组成、具体筹办、聘请顾问乃至亲任总编,可谓用心良苦。《海淀报》正是在各位领导同志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才能在改革大潮中发展成长,为全区的发展建设营造良好的與论氛围。忘不了荻生书记百忙中不止一次地亲临海淀报社慰问,与编辑记者亲切交谈,并在简陋的办公桌上和大伙一起吃着报社自己做的炸酱面;难忘张茅区长到海淀报社看望大家,并与编辑记者打上几局乒乓球,还有张宝章、王孝东等许多领导同志都曾亲临报社,为《海淀报》的发展出谋划策。一句句鼓励、一声声叮咛,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出令人难以忘怀、心存感激的一支重要力量——活跃在全区基层的广大通讯员。从《海淀报》诞生的第一天起,他们便以特有的优势,驰骋于城乡一线,源源不断地将记录群众心声、颂扬改革开放中新人新事新气象的稿件如雪片般投入报社,带着泥士的芳香,登上《海淀报》的版面,令报纸增添了一股清新与朝气!广大通讯员,他们与《海淀报》血脉相连,他们是《海淀报》得以生存的沃土!是《海淀报》得以发展的力量源泉!


回想当年,一群豪情满怀的《海淀报》人肩负着全区人民的重托,辛勤耕耘。条件虽艰苦,但坚信一个道理:生命可以苍老,信念却永远年轻。人们的精神状态始终昂扬向上、充实乐观。


(作者系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海淀报》原副总编)



推荐 · 阅读

·2418套!海淀这个安置房项目全面开工!

·《海淀报》创刊三十周年系列纪录片|第一集:三十而忆,正青春!

·我与海淀报的故事|卫汉青:我在《海淀报》的两件往事

·《海淀报》诞生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