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在家门口就能搞定
“这可不是一般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我们周边所有便民服务网点的位置,想办点儿事情,可以先在地图上找找,然后出门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家住科星社区的居民王女士所说的地图,是中关村街道绘制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辖区居民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内,买菜、用餐、维修、理发等日常生活需求,都能在这张电子地图上找到。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关村街道党工委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思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民生福祉”为目标,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满足居民在“小修小补”等低频刚需业态方面的需求,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把居民的“需求点”变成一个个便民“服务点”。
11月17日,根据电子地图导览,记者来到中关村南三街的便民服务站,服务站一袭鲜亮的橘色外衣分外显眼,让有需求的居民一眼就能捕捉到它的存在。
“原先不是在马路边嘛,风吹日晒,挪到这儿来,环境好太多了。”便民服务站的刘师傅在辖区修理了20多年的自行车,如今落脚到了便民服务站。他说,以前他就在附近的一个路边摊,之前会被投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不仅生意难做,居民想找他维修也很不方便。
“现在这个位置很好找的。在家门口就能修自行车,而且修得特别快,不耽误使用,真是省时省心。”刚修完车的李先生表示,便民服务站解决的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事儿,特别方便。
“街道领导多次过来,深入了解周边居民的实际诉求后,结合大家绿色出行需求及社区周边缺少便民维修网点等实际情况,后经街道与多方沟通协调,我们制定了将闲置的核酸检测亭升级改造成集配钥匙、开锁、修车、修鞋等服务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站’的方案。”中关村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衡东说道。
为满足居民在“小修小补”等低频刚需业态方面的需求,中关村街道党工委认真研究,听取居民意见建议,梳理大家诉求后,通过新建、提升、搭载等方式在东里北、科春等30个社区设立了32处修鞋、配钥匙、小家电维修等“小修小补”网点。据了解,每个网点的选址都经过多次协商、论证,并向区相关部门备案。
“我们在室外服务网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网点布局,保证这些网点既能服务居民又不影响市容;在室内网点的安排上,街道利用社区闲置房屋、自行车棚、临建场所或综合体搭载,建设零房租或低房租的网点,鼓励网点营业人员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像科春社区,我们充分利用了社区闲置用房设置服务网点,免费给维修人员使用。该类网点也进行了房屋装修改造和设备升级更新,提高网点经营品质,通过跨界经营提高便民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体验。”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史翀向记者介绍道。此外,街道还制定了《一刻钟便民服务网点管理规定》,与便民维修人员签订网点运行协议。街道对“小修小补”经营网点也持续进行有序引导、规范管理、贴心服务。
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一个“特别”的服务网点将很快现身中关村街道。“我们这片儿的居民都知道徐老的修车铺,他是名老党员,以前义务为我们修车,特别感谢他,也给我们传递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去年老人身体不好了,这个修车铺也荒废了,真是可惜。”空间社区居民王大爷感叹着说道。空间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颖告诉记者,该网点曾是老党员徐士银为居民义务服务修车32年的地方,自2022年起,因老人身体不适,该修车铺荒废至今,且被一些居民用于堆放废弃物等,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存在安全隐患。
“街道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指导空间社区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征集意见,街道班子成员带队现场调研,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今年年底前,这个2平方米大小的修车铺将升级改造为空间社区‘志愿服务站点+一刻钟便民服务网点’。一是更好传承徐士银志愿服务精神,二是方便辖区居民生活。”中关村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衡东说。据了解,未来该网点外观上不仅配置有标识、名称,还有宣传徐老事迹的图文资料及实物展示橱窗,将修车、修锁、理发和果蔬销售等多种便民服务有机融合,真正让社区居民享受“步行可达、触手可及”的贴心服务。
网点建成后,通过引入便民理发、果蔬售卖、自行车维修等业态,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务,同时,街道将指导社区定期组织居民开展志愿服务,传承志愿精神、促进邻里和谐。
便民服务网点不但要建好,还要方便居民查找。为此,中关村街道与北京纷享云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上线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辖区内便民服务网点一键可查。为了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综合服务平台兼具功能性和实用性,街道开展了多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调研走访,收集整理了1600余份居民问卷,并将居民的一个个诉求转化为服务信息呈现在综合服务平台上。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综合服务平台,上面不仅有便民网点分布地图,还有各类基础保障类、品质提升类便民网点图例,更有生活圈位置、面积、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居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立即查询附近的果蔬销售、便利店、早餐点、药店、餐厅、快递点等便民服务网点以及到达的路径和时间,实现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一图包揽。“有了这个地图确实是方便,手机一扫就看得清清楚楚,特别方便。”居住在华清园社区的居民朱女士向记者称赞道。
中关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汇集了居民的需求,还有了智能算法的助力,用科技赋能便民生活圈的建设。“电子地图涵盖我们辖区的各种业态的维修服务,通过地图的算法确定在什么地方建网点,建什么样的网点。通过数据的算法我们就能清晰的了解到哪些是居民需要但还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我们在覆盖不到的地方再建立网点,这是通过数据来说话的。另外,此平台还有另外一个‘诉求反馈’的功能,不管居民是在一刻钟网点便民建设方面需求、还是其他日常方面的诉求,都可以通过此平台来进行反馈,工作人员都会及时给予回应。”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介绍道。
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辖区生活圈建设情况,中关村街道在主要路口及商超门口等地,通过设立景观小品、安装宣传展板的形式向过往居民展示生活圈导览图。街道还将这些便民网点地图制作成纸质版的宣传单发放给周边居民,方便大家就近找到维修网点。地图里面不仅公布了维修的类型,网点的具体位置,维修联系电话。辖区居民还可以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多种方式方便快捷的查询地图。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载体,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和调度会,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责任机制、制定管理规定、建立例会制度,用实际行动打通居民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经统计,目前辖区范围内共有1181处生活圈网点,其中基本保障类网点422家、品质提升类网点759家,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关村街道党工委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需求作为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需求划圈、因地制宜建圈、发挥特色用圈、多方联动管圈,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让美好生活步行可达、触手可及。”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表示。
记者:索悦
编辑:张楚佳推荐 · 阅读
·实拍!海淀今冬初雪来啦!降雪将影响早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实拍!海淀今冬初雪来啦!降雪将影响早高峰,出行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