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责任把京西稻传承好”
见证海淀巨变,祝福伟大祖国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记者走进海淀家庭
聆听他们的幸福故事
👇👇👇记者见到高喜斌时,他正在六郎庄公园的京西稻田里忙碌,育秧、插秧、管理、收割……每一个京西稻成长的周期都有他的身影。回想起近50年与农业打交道的过往,三山五园的壮丽景观、六郎庄的古朴风貌、京西稻的丰收景象、北京鸭的悠久历史,都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
“我有责任把京西稻传承好”
今年62岁的高喜斌,有着24年党龄,是海淀镇六郎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78年,15岁的他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系统种植京西稻。2000年,由于修建北四环路,原六郎庄村不再种植京西稻。
▲原六郎庄村的老院子
原六郎庄村在颐和园东侧,这里泉水、河水、湖水丰沛,水系发达,是京西稻原产地之一。
▲原六郎庄村是京西稻原产地之一
2013年10月,原六郎庄村拆迁腾退后的村民搬进了柳浪家园,从小村庄到大社区,从旧平房到新楼房,高喜斌一家别提多高兴了。2015年经过选举回到村里任党支部书记、主任。那时的高喜斌就一个念头,得让村里人记住是哪儿的人、哪儿的根,于是他就跟村民商量,在小区里开辟了340平方米的土地种植京西稻。育秧、插秧、收割……包括拍摄京西稻古法种植纪录片,高喜斌的爱人骆金兰就默默地支持丈夫。“我们1986年结婚,那时候她是原海淀乡西苑大队的,种植蔬菜,也是跟土地打交道。这么多年来,只要是为工作好、为村民好,她就很支持,家里也是靠她打理,我才能踏踏实实去种京西稻。”高喜斌说道。
京西稻作为清康熙、雍正、乾隆等
亲自选育的优良品种
历史上在海淀三山五园内外种植
具有政治、经济、技术、
生态、文化、景观等多重价值
现如今
在海淀公园、北坞公园、中坞公园、
六郎庄公园、六郎庄柳浪社区
……
京西稻仍有种植▲现如今村民们搬进柳浪家园小区仍保持着举办“收割节”“品粥节”的传统
这离不开高喜斌的坚持,如今的六郎庄公园16亩京西稻美不胜收。“这是我亲自种的,就是为了把京西稻传承下去,京西稻不仅是海淀镇六郎庄的,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把京西稻传承好。”
如今,京西稻已接连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国字头招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喜斌一家迈入了现代化的都市节奏,但高喜斌却把京西稻的种植与保护当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不仅为市民留下了一片片田园景观,更多的是让人们了解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了解历史,记住乡愁。
上千件老物件见证海淀发展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近年来,海淀区完成了整建制农转非,高喜斌一家也从农民变成了居民,六郎庄周边建成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生活越来越好、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高喜斌就更想着留住过去的记忆。
▲六郎庄村史馆内
从原六郎庄村搬至柳浪家园让高喜斌不舍的,除了京西稻,还有原来的老物件。2021年6月29日,六郎庄村史馆正式开放,爆米花炉、油灯、镰刀、挑稻子的扁担、木匠用的墨斗……上千件老物件述说着六郎庄村的历史。“募集这些老物件的时候,村民们都自发捐赠,这个沙盘是1957年的航拍图,你不找老人问都不知道当时谁家住哪儿。”说起村史馆的来龙去脉,高喜斌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我原来干农机工作,这边的地块我都耕过、水稻都收过,今年投入使用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原来就是水稻稻田,海淀公园也种植水稻,我现在还经常跟家里人一起去新建宫门路,特别是六郎庄路、海淀公园、昆明湖路转一转,看一看。”高喜斌说。
▲现在的六郎庄公园内
告别平房院落住进小区楼房
从京西稻田到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高喜斌见证着海淀的发展
💪💪💪
在三山五园间和风摇曳的京西稻
“拔节”在海淀这片沃土中
传承的是乡情和文化
展现的是魅力和风采
记者:李洪亚
摄影:高子旗
编辑:关镓萍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