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女神老师,让这门课更有趣
近代史、思修、马原、毛概、形势与政策
是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而全校的思政课
正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3人;在54人中,女教职工有21人。
为了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这些思政课老师有独门诀窍
我们一起认识这三位女老师
看看她们是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
任教二十余年
她追求本质
力求在学生面前
展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
吴靖
吴靖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在课堂,肩负使命
吴靖曾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但最终还是选择担任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的教授。在吴靖看来,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在于它理论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严谨性。
她坦言,理论本身是比较晦涩的,必须经过足够量的静心思考和脑力加工才能感受到它的说服力和精准性。“教授理论要尊重理论,传达本质。”吴靖说。她认为,在教授的过程中,理论也不被允许用戏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必须在保持理论自身框架不被侵蚀和破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同学们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改动。
在教学上,她更倾向于保持理论的本质和原貌,将它客观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的要将思政课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结合。“如果学理性不强,那么以学理为支撑的政治就不够具有说服力。”
此外,她还谈到,我们更多的是要树立起民族精神的旗帜和标杆,要让人们的精神有支柱,心里有底气。“可能这一门课与思修课等课程特点有点不同,就是它是追根溯源的东西,所以没有办法像思修或者其他课程一样对同学们的价值观做出灵活的指导,但是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未减少。”
传承经典,直面挑战
任教二十多年来,吴靖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知识后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没有变。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变化了,但作为“人”存在的本质、对于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不会变化。“马克思教给我们的内核就是要保持初心,寻找不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品质。”
吴靖在学习和尝试新事物的同时,还要求自己重回经典,静心研究。“有些东西是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也会把这种品质和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同学们。”吴靖认为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还在教化心灵,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思政课的改革往往会出现一些挑战。吴靖清楚地意识到,马院正在不断尝试改革,尝试着更多的新媒体式的呈现。她也提到:“一些老师正在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地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和兴趣,以期给同学们更新鲜的更易接受的内容和方式。我们希望能够和其他学院进行技术和知识的深度融合,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功能、资源。”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当你给学生一碗水的时候,你可能背后是十碗水都不止的知识。在她看来,十碗水的积累的一定是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充实而来的。
兴趣广泛,活在当下
课堂之外的吴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是体育运动。同事称她为“VIP型全球通”,“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里面,院里老师总是第一时间邀请我参加。”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学校羽毛球赛里,她作为学院主力参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吴靖同时会建议自己的学生多进行体育运动,把身体锻炼好。她认为,如果你没有健康的身体,当你未来面对非常大的工作压力时,第一时间压垮你的不是能力,而是你的身体。
与华师结缘的15年
她收获的不仅仅是研究成果
还有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张青兰
张青兰,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
趣味课堂,活跃开放
张青兰任教多年来,一直为本科生讲授思修课。为了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让他们产生兴趣,张青兰认为授课内容要更深入,她会和学生探讨时事热点,讨论更多问题,在第一堂课中,学生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如何度过大学生活?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学习这门课?”张青兰鼓励学生不断思考。
生动的课堂还有赖于丰富的教学方式,如学生上台展示,辩论赛等多种方式。“我曾经开展‘大学的爱情是否有利于学习’等和学生相关度较高的主题辩论,无论多么敏感的话题他们都不会不好意思,而是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她营造的开放式课堂氛围中,学生往往围绕某一观点争论起来,思维互相碰撞,激发学习动力。
张青兰发现现在的学生思维更活跃,有主见,强硬地灌输观点会适得其反,“所以我多运用故事和事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发生较大的变化。张青兰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她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不同角度加以鼓励。许多学生在平等的相处模式下,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课堂生动有趣,与学生互动热烈,她多次在学生评价中获得学院第一名,还曾获得“华南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等奖励。
良师益友,引导成长
授课多年,张青兰感慨思修课引导很多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曾经有一名地理科学学院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中对哲学产生兴趣,转而攻读中山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在一所学校当哲学老师。”张青兰对此既感到高兴,又为学生的前途考虑,与他分析转专业的利与弊。在课程结束后,张青兰也继续和他保持联系至今。
张青兰不仅在学业上精心指导学生,还在生活上思想上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她曾经帮助一位学生治疗眼疾。这名学生在成为华师研究生前,就发过邮件给张青兰。细心的她从邮件中读出了学生因眼疾而生的自卑与忧虑,于是多次回复以鼓励,“一般有学生给我发邮件我都会回复,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前途,还是很重要的。也许对我们来说是小事,但对学生来说是大事。”
该学生来到华师求学后,张青兰通过与中山眼科医生的联系得知,美国专家将在中国开展眼睛义诊活动,自带医疗设备免费实施手术治疗。原本高达数万元的治疗费用被免去,学生最终痊愈,重拾自信,现为高校思政教师。从学习到生活,张青兰对学生关怀备至,给予春风般的抚慰与关爱,让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日常教学之余,张青兰一直探索教学创新的模式。2013年,青年骨干项目给了她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一年的机会,她从中得到教学方式改革的启发:“我参考国外课堂的模式,在本科生课程中增加提问和讨论的比重,而给研究生上课时,则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几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准备。”
教学创新发展的同时,张青兰的科研成果也十分丰厚。她兢兢业业地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多年来主持多项省级以上课题,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编著多部。
回首漫漫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作为一名女教师,张青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女教师的亲和力较强,和学生的关系更亲近。但同时,女教师常面临不被社会理解的窘境。因此,张青兰希望社会对女教师多一点宽容与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她坚持十年
她尽己所能
把阳光和正能量带到课堂
杨婷
杨婷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榜样教育的研究,即将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当访问学者。
既选择,就坚持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独有的魅力。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很年轻,但沉浸其中后,她逐步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价值和魅力。读研时,她愈发热爱这个专业,并且更有责任感,“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时间短,可自古便有思想教育现象,历史漫长,资源丰富。所以这门学科可以承担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进行创新型转化的任务。”
因为热爱和责任感,杨婷默默耕耘十年,发现每门学科都有内生价值和独特的话语体系,只要定力足,内心强大,就会建立学科自信。
学生愿意听“讲透”的知识
青年教师要在工作中立足,就首先要站稳课堂。从刚毕业开始,她将对学科、学术的热情倾注到了她的课堂之上。“只要用心备课,学生能感受到”。
杨婷一直把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学上遇到的问题能够用在科研探索上,与此同时,科研成果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杨婷研究“榜样教育”,她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并运用在课堂上。她会要求学生找一个“榜样”并在课上分享,使大家理解“人为什么需要榜样”以及“榜样是怎样去影响你的?”
“只要把知识讲透,学生是愿意跟着你的思路来的”,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她从现实问题出发,再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并结合科研深入。学生理解得更透彻,然后会产生兴趣,再去探索。
五分钟“正能量”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杨婷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包括嵌入微课、五分钟“正能量”环节、课堂分组讨论热点问题等。
五分钟“正能量”环节与杨婷科研方向息息相关。她并没有将其流于形式,而是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调研、拍摄或是采访生活中的模范。“用自己的眼睛和技术手段寻找社会的正能量和正面人物,还原真实的世界。”这是她的初衷。
“开始大家觉得这是任务,但后来渐渐感染了所有人”,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的故事很多。舍友简单的举动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为使清洁人员手不被玻璃划伤特意分类并作标注;自己的父母老师;偶像明星……“模范可以偶像化,偶像也可以模范化”,这是她一直认同的观点。
现如今网络上的负面影响过多,她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感动与美好,知道“有人悄悄地爱着你”,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判断。
课堂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杨婷觉得讲台下的学生有些“害羞”,不太敢表达想法。“要鼓励学生思考和批判”,她常在课堂列出热点新闻,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尽量让不同学生发言,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老师应以书本内容为核心,引入时事热点,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较高的层次,引起共鸣和兴趣,“以前上课是提高到课率,现在是提高抬头率了”。
她还会提道德两难的问题,比如问学生如何看待“一个人盗窃是为了救生病的母亲”,如何理解“善意的谎言”,她提倡学生从不同视角提出观点,老师作为价值观的引导者,不去判断对错。“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犹豫,证明你抵抗诱惑的能力不足,容易酿成大错”,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定力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专业课的盲区。她引用但丁的话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知识无法填补道德的空白。
#往期精彩回顾#
文案丨胡晓楠 李施颖 陈婧 李晓月
袁美怡 黄颖 林如茵 梁凌枫
制图丨何必千
摄影丨常乐 陈怡青 岑茵茵 蒋洁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王思涵 杨润雯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投稿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