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求生、极限运动,华师这门课带你飞!
听说他们啥都学
听说他们不在教室上课
听说他们上课的时候玩火
听说他们四处旅行
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旅游管理专业(研学导师方向)概况
今年暑假,旅游管理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新的辅修科目——旅游管理专业(研学导师方向)。一些原来只有旅游管理学院学生能体验的“网红”课程也向全校本科生开放修读。
挑战极限运动的户外课堂
“1,2,3!跳!”地理科学学院2017级的杨泽林是攀岩项目中第一个勇敢“跳崖”的男生。项目要求攀上顶峰后,学生们需要绑好绳索,从近乎90度、高高的崖顶跳下去。虽然各类装备能充分保证他们的安全,但“跳崖”终究是个需要勇气的事情。一开始,杨泽林站在崖边犹豫不前,课程导师孙雷便不断鼓励他,告诉他要“跳出舒适区”,最终他下定决心,眼睛一闭,完成了这项高难度的初体验,“迈过那一步,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
“那天是雷雨天气,山路泥泞,有时候我们还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进。”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的陈晓晴回忆野外徒步的项目时说。野外徒步的路线全长20公里,但因为开展项目时天气恶劣,临时改为10公里。陈晓晴所在小组的组员都是女生,面对恶劣的天气她们没有退缩,“当时以为真的要走完20公里,我们就只想着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想过害怕。”陈晓晴说,“本来我们是最后一组的,后来也慢慢地赶上前面的组。”
“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营地教育》,从玩中学,这是我喜欢的上课方式。”辅修该专业的18级体育科学学院的欧文添说。《营地教育》主讲教师孙雷(Leon)的身份除了是旅游管理学院聘请的客座讲师,还是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的户外专家导师,拥有20多年户外运动和野外急救经验,这使他能从专业角度正确指导学生的野外实践。
其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同学们不再仅靠PPT上的演示照片望梅止渴,而是拥有了亲身体验户外休闲运动的机会。在培养自己休闲能力的同时,学习在户外环境下而不仅仅是在封闭课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技能。他们要在泥泞的山路中徒步行走,自己钻木取火、搭建帐篷,在江面上笨拙地学习划桨,谨慎地选择落脚点步步攀上“顶峰”。全新的课堂内容让这群平日窝在教室的学生大呼“过瘾”,欢声笑语间更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
《营地教育》主讲教师孙雷
“教育改变生活,传统型人才优势终究会面临人工智能的威胁,思维和学习能力跨越多专业、多学科,能在各领域各行业灵活应用是未来人才需求的大趋势。” 对于“研学”,孙雷充满信心,“研学不仅顺应了教育潮流,更顺应了时代潮流,它将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综合性、包容性、创造性的人才。”
孙雷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圈,探索新可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他认为,“户外+”的模式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个性化影响,除户外基础技能挑战学习外,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舒适圈,增强自信,锻炼表达和合作能力,对个体从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塑造更强的人格。
上课也能拿研学导师资格证书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也是一门深受好评的课程。它由旅游管理学院与国内研学旅行行业领军企业“知鸿研学”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开设,导师团队由七名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专业导师组成。拥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学院博士吕明是该课程的牵头人,该课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研学旅行相关理论阐述,而项目实践部分则主要由“知鸿研学”负责,校外导师都有独立开发课程并进行商业运作的丰富经验。
旅游管理学院与知鸿研学校企合作开发的研学课程体系
在这门课中,学生需要进行“模拟踩点训练”,并呈现完整的研学课程设计。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副会长、知鸿研学副总裁汪冬梅强调实践,“如果同学们不亲自去踩点,就无法评估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汪冬梅在给学生上研学课程
“地铁是一个很cool的话题,所以我们很想选这个点。”旅游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周彤昕与她的组员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小组作业中以“地铁零距离”为主题,围绕“地下城探索”,以“地铁无障碍”为亮点,设计出一款评价极高的课程作业。她是青协手语队的队员,一直很关注残障人士,认为认识和传播无障碍设施有很重要的价值,尤其是通过研学的方式,在寓教于乐中使他们能深入了解。
周彤昕将当时的手稿保留至今,“当时我们窝在万胜围广场对面的肯德基,边吃故宫桶边想怎样分流学生,学生要到哪里吃饭,在本子上‘胡搅蛮缠’了很久,我觉得周围吃东西的人都要觉得我们烦了。”
按照旅游管理学院的实习安排,今年8-10月,周彤昕与其他六位2017级同学一起前往知鸿研学的课程研发中心进行了实习。在担任研学导师的过程中,她逐渐体会到研学实施过程的困难,“一年级的学生不能使用剪刀和打火机制作皮影,我在协助学生制作的同时还要耐心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唤,有的学生还会因为分配到的制作题目难度太大哭了起来。” 虽然她接受过系统性的学习,掌握了研学课程设计的系统知识,但学生的不可控性仍然对导师的应变能力有极高要求。
汪冬梅认为,研学课程并非随便在旅行过程中介绍些知识即可,而是需要恰当的路线、专业的知识、灵活的应变等,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统筹各方。该课程仅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想要成为合格的研学导师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学习。
完成课程并考核合格后,参加旅游管理专业(研学导师方向)辅修项目的同学可以获得由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颁发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导师资格证书》,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汪冬梅指出,这是研学旅行行业高品质就业机会的敲门砖。
新业态:旅行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旅行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研学旅行”的实质。“研学旅行”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一种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汪冬梅认为,研学旅行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教室,看到世界的多面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刘俊更强调:“研学旅行是国家教育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抓手。”
自2013年起,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强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研学旅行发展策略,国内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亦随之呈现井喷状态。根据国联证券数据统计,2017年境内游学人数增长至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达到85万。
形势虽好,痛点却也明显。在国内研学旅行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刘俊敏锐地察觉到,当前研学旅行产品普遍存在“重游轻学”的痛点,“而痛点的背后则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的缺失”。
作为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运营管理需要既懂旅游,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而国内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旅游和师范人才培养是分开的,导致学旅游的人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人不了解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的缺失,加剧了研学旅行行业高速增长的风险。在刘俊看来,人才培养是目前国内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短板。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要创新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华南师范大学传统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旅游人才培养优势,从传统的旅游教育转向“旅游+教育”,为研学旅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支撑。
为实现教育模式的转换,一是面向非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尤其是师范专业学生开设辅修专业,提高他们“走出去”开展户外教学的能力,使其具备“新师范”技能,充分迎合新时代对于素质教育、研学教育的新趋势。
学生完成一系列辅修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资源管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等,并在校外专业研学机构或者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中小学展开为期三周的实习,如研学课程开发、研学导师服务及讲解等。修满30学分,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研学导师方向)辅修证书。
二是关注旅管学院的人才培养结构。旅管学院副院长方远平教授强调,研学旅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典范,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及跨界融合带来新的机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投身到研学旅行事业的建设中去。
旅游管理学院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多元,包括有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哲学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旅游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科融合的跨界思维训练,使学生有机会接受来自各领域的教育,适应跨学科的研学行业。
同时,学院也为本科生开设多门相关选修课程,如《营地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了解研学旅行的具体操作,并提供各类外出见习、研学机会。
在德国与卡拉鹰来一场奇妙的约会
2017级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燕雨蝶戴上了一顶“神奇”的红色帽子,紧张地捂着胸口,等待着一个奇妙的时刻。不一会儿,一只卡拉鹰乖巧地落在了她的头上,向四周望了望。感受到卡拉鹰的温柔后,燕雨蝶的表情也渐渐舒展开来。这并不是动物园里的表演,而是在德国冯斯德尔青年旅舍里,小动物与学生们互动的环节。
“YHA青年旅舍德国研学旅行”是旅游管理学院研学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起,旅游管理学院与中国国际青年旅舍总部合作,每年暑期组织一批学生前往德国开展国际青年旅舍研学交流。中国国际青年旅舍总部负责人尹忱指出:“去德国研学交流的主题是探究青年旅舍与教育的关系。”
将旅游与教育充分融合,让旅行体验融入更多的教育价值,这是德国青年旅舍的一大特点。与卡拉鹰亲密的互动,是专注自然教育和环保教育的冯斯德尔青年旅舍的特色项目之一。同一个教育主题下,不同的青年旅舍也有不同的特点,同样是注重自然教育的巴特洪堡青年旅舍,则把重点放在了户外实践上。
来到这里的旅客,要通过体验户外的项目游戏,增强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燕雨蝶回忆道:“我们参与了好几个活动。有一个是我们所有人站在一块放在树桩的木板上,保持木板与地面平行,全队坚持十秒不掉下来才算胜利。”除此之外,与当地文化结合也是德国青年旅舍的一大亮点。冯斯德尔的青年旅舍每年夏天都会参与当地举办的大型中世纪传统集会活动,人们会穿上中世纪的服装举办各种聚会。研学队伍还体验了中世纪战争里用来攻城的巨型投石炮车,“我们老师和学生参与到了投石炮车操作的过程中,还投出了一枚‘石炮弹’,感觉很有意思”,燕雨蝶与同行伙伴们都难以忘记这段经历。
除此之外,与当地文化结合也是德国青年旅舍的一大亮点。冯斯德尔的青年旅舍每年夏天都会参与当地举办的大型中世纪传统集会活动,人们会穿上中世纪的服装举办各种聚会。研学队伍还体验了中世纪战争里用来攻城的巨型投石炮车,“我们老师和学生参与到了投石炮车操作的过程中,还投出了一枚‘石炮弹’,感觉很有意思”,燕雨蝶与同行伙伴们都难以忘记这段经历。
与国内旅游酒店接待业不同,德国青年旅舍不仅为游客提供临时住所和餐饮服务,更是青年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它强调“共享”,每家青年旅舍都有很大的公共空间,如公共休息室,公共浴室,公共的室内外娱乐、休闲运动场地等,方便旅客们与更多人接触,和更多人进行交流。
“我觉得德国的青年旅舍不只是一个住宿的地方,更是一个融合文化和教育,让世界青少年一同交流的平台。在德国交流的期间,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研学旅行。”燕雨蝶认为,研学不仅仅是吸收知识,还要学会表达,跟不同的人交流,促进思维上的碰撞。
异国他乡,如何适应当地水土人情也是研学旅行的一大课题。作为带队老师,尹忱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每天坚持写研学日记,培养自己在陌生环境下的交流能力,主动适应当地的饮食文化等等。从出发开始,学生就要学会自己寻找并利用各类公共信息,学习使用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旅行的相关知识。
老师们在研学过程中只负责引导和启发,而非“保姆式”地全程安排,激发同学们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德国,学生们出行都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特意安排的汽车,他们必须自己想办法与别人交流,处理好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从收到的研学反馈上看到,凡是跟我一起出去的学生,他们都认为以后可以自己去国外旅行了”尹忱自豪地说。
行万里路,方能知世事,懂人情。尹忱强调:“青年旅舍的初衷跟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之一。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研学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
看到这里
你对“研学”的了解
是否多了一些呢
是不是迫不及待地
想要开始一场研学旅行
#往期精彩回顾#
采写丨聂嘉韵 秦粤 狄悦 刘宗恒 陈星宇
文字 洪子媛 左嘉淇 罗颖楠
图片由 旅游管理学院
中国国际青年旅舍 各受访者提供
视频由燕雨蝶 旅游管理学院提供
执行编辑丨刘颖达 唐国轩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