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这里是华师体科院!
七十年筚路蓝缕
七十年峥嵘岁月
体育科学学院办学已70周年
在几代体科人的辛勤努力下
已跻身全国知名体育科学学院前列
往昔艰难曲折皆作基石
而今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讲求体育科学,垂为师范于世,是我华师体科人立身立言之宗旨。”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始于1951年,前身为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体育学系之一。创院初期,学院广揽英才,以“育专业人才”为己任,成为南粤高等体育教育的主阵地。
首任系主任袁浚与体育系本科毕业游泳班师生合影
经40余载耕耘,到上世纪90年代初,学院已跃升为华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体育师范人才培养摇篮。
建系初期的东风雨操场
1999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正式成立,自此掀开了新一页的辉煌篇章。70年来,在方万邦、林笑峰、邓树勋、杨文轩、周爱光五代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华师体科人始终秉承“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999年学院成立时的办公楼
学院依托国家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两期高水平建设,着力于人才培养与内涵发展,始终行进在中国体育学科的第一方阵;相继获批体育人文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至博士后的全链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教材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资源。
大学城校区体育科学学院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体育学”被评为国家A类学科,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体育学科排名中位居全国前5%,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已成为国内知名体育科学学院。
坚持党委正确领导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政治引领”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成效突出。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奥运冠军、亚运冠军和国际级、国家级裁判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教师们凝炼出运动神经生物学、运动再生医学、运动表现分析、健康大数据等前沿性研究方向,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融合并举的学科特色与学术传统,高质量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左右滑动查看
学科建设
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内涵发展理念,始终秉承注重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跨学科融合研究的传统优势,全面服务“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学院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四个二级学科,形成了研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系列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影响力广泛的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教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百篇,包括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子刊、运动科学一区和《体育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学院教师出版体育学教材及专著近50部,在体育概论、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文化传播、体育休闲理论、体育人类学、武术历史与文化、团体操训练、运动戒毒等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内容体系,整体学术影响力显著。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多项;累计获得20多项重大横向项目,累计经费高达7000万元。
学科建设卓有成效,获得了一系列高显示度的重要奖项,其中包括“十一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以及10余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
林笑峰教授创办的《体育学刊》是教育部主管的唯一体育学术核心期刊。在30多年的办刊历程中,《体育学刊》坚持走期刊精品道路,追求学术品味和学术规范,追踪体育研究前沿和热点,促进文化传播,发行量和影响力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成长为我国体育科学类权威期刊,在体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创建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体育学术交流平台
社会体育国际论坛
学院十分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举办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体育学研究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境)外高校及学术单位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同日本筑波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春田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日本静冈产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真理大学等10余所国(境)外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建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体育学术交流平台——社会体育国际论坛;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赴国外研修,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研和课题合作。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知名度。
举办第五届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论坛
设施条件完备
学院基础设施完备,拥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包括综合馆、训练馆、游泳馆、风雨球场、体能训练中心等。
室内场馆面积达到51680平方米,室外场地面积达到135442平方米。学院曾成功承办广州亚运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各级别比赛,承担游泳、足球等项目训练基地任务。
学院还建有基础型、技能提高型、创新探索型和辅助型四类实验室共30个。2015年,学院实验室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仅有的四个体育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
人才培养
学院人才培养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体育文化培育为主线,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扬师范育人的优良传统,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人才。自成立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出上万名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遍及在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以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能力、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他们成为粵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
目前,学院设立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体育专业之一,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于2004年,是国家体育总局布点专业和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李薇教授体育心理学授课
刘飞振副教授足球授课
肖婷老师参加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学院1986年获批招收硕士硏究生,2001年获批招收博士研究生,是华南地区最早获得体育学博士授权点的单位。目前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体育学科的雄厚实力,学院研究生教育呈现岀多元多层次的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了一批高学历的体育专业人才。
周爱光教授对研究生进行论文指导
段锐教授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教学成果丰硕
学院教学成果丰硕,编写专业教材100余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8部,是同类院校中主编国家统编教材数量最多的学院。
2021华南师大体科院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该称号的体育类教材建设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
2020年,《运动性猝死的风险筛查与现场急救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学生团队连续四届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群体竞赛屡创佳绩
学院不断改革创新运动竞赛管理体制,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与教练员团队,内培外引,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和专业运动员学生培养质量逐年上升,竞技运动成绩稳步提升,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不断取得突破性成绩。乔红、刘湘、杜昊滢、宋懿龄、黄光源等学生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上不断超越自我,获得奥运冠军与世界冠军。2021年,3名本科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征东京奥运会。34名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勇夺4金3银6铜;在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甲组、乙A组和乙B组的团体总分一等奖。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普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引领同学们“走出宿舍,走向运动场”,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辐射全校四大校区30个院系单位,累计举办、组织各项体育竞技类赛事千余场次。各项阳光体育活动直接参与者达1.3万人次,实现了阳光体育运动学生参与规模的突破。阳光体育活动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在广东省高校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院荣获广东省教育厅“阳光体育活动优秀单位”。
投身社会服务
体科院发挥学科积淀和专业特长,始终积极投身于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学院在政策咨询服务、体育赛事服务、中小学高水平体育团队培育、校园足球、运动戒毒、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与实践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学院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专家的意见获得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乒乓球国际级裁判王亮老师执裁备战东京2020年中国
乒乓球队奥运模拟赛
强戒人员运动戒毒方案的研发和技术服务
学生风采展示
学院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在突出学生工作特色及增强德育效果实效性上积极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学院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
12月11日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办学70周年系列活动之总结大会
在大学城校区艺体三栋举行
体科院办学70周年总结大会
退休老教师汇聚一堂
共同庆祝体科院70周年华诞
华师体科人的精神
从白发至青丝
一代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新一代体科人必将续写新时代华章
“一代代华师体科人的无私奉献和奋勇拼搏,造就了体科院今天的成就和底气。”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段锐教授在院庆大会上总结道,纵观华南师大体科院70年的办学历史,如同浏览着新中国体育学发展的侧影,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流转,见证着发展的艰难历程。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全院师生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发展中注重体育学科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实践相融并济,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并向而行。段锐相信,在前辈学人的谆谆教诲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一代体科人必将续写华师体科院新时代的华章。
“努力奋斗总是会收获成果”
邓树勋是体育科学学院的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运动生理学知名学者,为体科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邓树勋重回母校,在体育教育第一线,奋斗了整整二十年。尽管当时的体科院条件简陋,师生依然很认真、很努力,为体科院的发展尽心竭力,也在彼时形成了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团结互动的华师体育人的好传统。
邓树勋为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在科研上,他废寝忘食,房间的灯光时常亮到深夜;于教学中,他新益求新,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未来体科院的建设,邓树勋认为既要发展专业特色,又要促进各专业学科共同发展;既要争取竞技成果,又要服务普罗大众。“感恩、奋斗、团结”,邓教授勉励后辈们发扬华师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奋斗总是会收获成果”。
“是真诚感动了人”
原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原体育系党总支书记杨文轩于1973年7月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82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复办,受学校委托,杨文轩与同事带领团队开展筹办工作。“无资金、无场地、无教师”的“三无”问题是体育系复办的难题,但杨文轩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凭着真诚的态度,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到华南师大体育系任教,逐步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师资基础。
谈及筹办体育系的整个艰难过程,杨文轩说,“是真诚感动了人,大家的共同努力铸就了今天的华南师大体科院。”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1986年7月,体育系获批体育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研究生;1997年,我校体育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行列。2003年获批当时全国唯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奋发图强,再创辉煌
第五代学科带头人周爱光因参与重要会议未到现场,但为与会师生们留下寄语。他在担任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期间,凝聚全院师生力量,历经21年的不懈奋斗,带领体育学科跻身教育部A类学科,为学院学科持续建设和发展,为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周爱光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期盼,衷心希望后辈们能继承和弘扬华师体育人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光荣传统,在新的起点上奋发图强,再创辉煌。
“骄傲地说出华南师范大学的名字”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刘湘、2018级本科生郑斯杰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向母院七十华诞表示热烈祝贺。刘湘激动地说,华南师大是她坚实的后盾,“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学校,我都会骄傲地说出华南师范大学的名字。”郑斯杰也表示,他必将勇于担当,牢记使命,传承光荣传统,为母院争光添彩。
学生代表郑斯杰
国家队游泳专业运动员经历让刘湘积累了丰富的竞赛实践经验,而在体育科学学院的学习则弥补了理论知识的空缺,师长同学的关怀与支持让她感受到体科院大家庭的温暖。同样,刘湘的励志故事也鼓舞着华南师大学子。当2013年与亚运会失之交臂时,“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激励着她,让刘湘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斩获金牌,打破多项世界记录和亚洲纪录,成为女子50米仰泳和女子50米自由泳的领军人物。
如今,刘湘在体育竞技中屡创佳绩,而华南师大体科院也正蓬勃发展,共同成长是刘湘与华南师大的默契。 刘湘对体科院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希望未来母院能帮助更多中国运动员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华南师大体科院办学70年
已有诸多灿烂辉煌
在未来,体科人将不忘初心
力争将体科院建设成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南中国体育学术重镇
#往期回顾#
摄影丨邓心怡 袁晓彤 陈辰阳
制图丨余思洁
执行编辑丨余思洁 黄羽君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