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赞!这就是华师青年!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7-09

今天

是五四青年节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立100周年

华师青年相约美丽校园

唱响由雷雨声教授作曲的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奏响华师青年的青春乐章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


百年五四,筚路蓝缕

五四之火,代代传承

华师青年为国家贡献力量

今昔如是,巍巍依然


  上世纪30年代  


1931年

日军侵占中国山海关

国家危亡,社会动荡

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甫一出世

便担下挽救民族危亡、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

华师青年用才情和坚守

助力建校初期的平安过渡


林砺儒


他是国著名的教育家

1931年,正值青年的他排除万难

一手创立华南师大前身

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与北高师南北对峙,可称‘双绝’”


留守学校的学生群体


1938年文史系毕业生合影

1938年教育学院数理化系毕业生合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师生们拒绝离校避难

坚守校园完成学业

在文化基业崩塌之时

他们为国家留下了教育的火种


  上世纪40年代  


广州沦陷

日军对广州进行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为求保全

开始了“九载十迁”艰难之路


迁徙求学的团体


1937至1946年间

自羊城至梧州,栉风沐雨

“问学而不移”,两度更改校名

从禤州到罗定,弦歌不辍

师生相扶相持,多次转移阵地

力护课程学术资料的周全


文理学院401宿舍


左起:曾骛珠、张光、谢婉仪、吴懿端

1947年

为运送揭露“5·31”暴行的秘密文本《血债》

她们辗转于粤港两地间

面对持枪警员的盘问相互掩护

机敏地回答“这是教科书”

身为地下共产党员战友的她们

为新生中国的孕育织就了襁褓

  上世纪50年代  


建国之初

毛主席对青年提出三个祝愿: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华南师范学院在1954年

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引导学生强身健体全面发展


草棚里、文化广场上的学生


1953年华师响应毛泽东号召强健学生体魄

华师学子在艰苦条件下

力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草棚课室里朗朗书声

文化广场上身影活跃

课间在广场上进行锻炼

课后在乡间参与劳动

尽管生活简朴

但他们的精神饱满丰盈


许宗伍、朱桂芳


他们以优异成绩进入华师俄语系

3年完成4年课程攻读

他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

她留守学校培养新人才

他成为翻译官,翻译多部作品

她成为俄语副教授,培养众多学子

他们在不同的地方

共同为国家与社会做出贡献


  上世纪60年代  


三年困难刚过

社会主义建设在摸索中缓慢前行

文艺学术界步履维艰

华师青年对真理的追求却从未停歇


王恒韶,陈立予、朱浪石

(合用笔名“黄尘珠”)


电影《早春二月》

作为中文系本科生,“黄尘珠”坚守专业视角

为饱受批判的《早春二月》撰写申诉书

他们独立思考,以笔为剑

扬文化精神,发青年之声

激起文艺界一阵新思潮


  上世纪70年代  


70年代末

高考制度恢复

在邓小平同志的号召下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华师青年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

求实不止,探索不息


莫雷


莫雷与同事进行讨论,右二为莫雷

他是心理学的知名学者

在心理学领域深耕40余年

践行“三无一有”精神

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做作出贡献

培养硕士研究生数百人 博士生60余人

实现全国心理学界重要突破

带领华师心理学走向全国前三

“知莫雷而知华师”

他与母校相互成就


吴颖民



他是中国教育名家

首批南粤优秀校长

用青春见证教育大国崛起

“建国60年对中国教育有突出贡献60人”

春雨之手栽下棵棵桃李

向社会输送莘莘栋梁


  上世纪80年代  


改革春风吹满地

学生创业潮涌起

华师青年与学校一起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雷雨声



1988年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被正式确定为团歌

同年他来到华师任职

秉承团的精神,传递音乐之灵

成为音乐学院第一代的开拓者与创业者


柯宗庆



学成于华师,勇做“弄潮儿”

他是蓝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宗庆

在中国互联网起步的80年代

他看到了信息技术对国防安全的意义

跃入市场经济的蓝海,终铸成坚强蓝盾


中山班班长吕庆生


《人民日报》1985年报道华南师大代培生制度


响应社会需要

华师在全国首创代培制度

培养契合当地需要的人才

中山班新生敢为人先

吕庆生是中山班班长

也是代培制度下的优质青年


  上世纪90年代  


1996年

华师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开始从教学型大学向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艰难转型


陈金龙



1994年

他风华正茂,南下来广

如今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他躬耕学术不曾动摇

泽东思想理论来源

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等领域硕果累累

发表多篇学术著作

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陈一平



作为古典文学青年教师

他行动见翰墨书香之气

用宣纸毛笔批复每一份作业

学术、教育,他都认真对待

静心躬耕,集多年之功

1995年《淮南子校·注·译》问世

为古典文学研究添砖加瓦


  00年代  


2003年国家启动“西部计划”

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哀悼

华师青年们响应西部建设需要

奔走各地,支援汶川灾区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2003年“西部计划”落地

2004年华师正式启动计划

首批6名华师青年志愿者

工作在乡镇各处,教师、后勤……

为后来者留下可循的足印


赴四川地震灾区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



2008年汶川地震后

来自心理学院的他们自告奋勇

集结灾区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无畏出征

身着红色马甲,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与治疗手段

为苦难中的心灵带来治疗与抚慰


  10年代  


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

华南师大超5000名志愿者参与筹备

多样人才显身多元领域

全面展现青年风采


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青年志愿者


2010年

广州亚运会与亚残运会上

他们布置场馆工作直到深夜

538位华师“天使”与其他演员

共演开幕式节目《心声》

他们为两次重要赛事的举办打下坚实基础


黎正平



他是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毕业生

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修

参与”墨子号“实验卫星的实验任务

跟瞄卫星接收光子

用思维与学识

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添一份力


刘湘



她是2015级体科院学生

更是万众瞩目的“中国游泳新女神”

她参与众多比赛,刷新亚洲纪录

位列2019福布斯中国三十位30以下精英榜

书写巾帼传奇,为国加冕荣光


  20年代  


新冠病毒疫情袭来

华师青年在疫情中争相出力

成为“战疫”一份子


校医院全体医护人员



校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站在防疫第一线

不分昼夜,步履不停,有条不紊

一天开展核酸采样万余人次

一月完成转运人次超去年总和

“三人小组”24小时随时待命

为校园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


束文圣教授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

领导的青年团队

第一时间投入抗疫研究

7天内快速研发针对新冠病毒

高通量测序的优化技术方案

并成功研制出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基于Q-PCR法)

用知识与坚守支撑“战疫”的底气


程一淳



他是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的学子

作为程京院士科研攻关团队中一份子

他夜以继日地开展病毒检测的产品研发工作

为国家安危而奋斗


华南师大心晴热线志愿者



心理学院青年教师与学生开通心晴热线

为社会各界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治疗

“救心”、“安心”、“养心”

三级心理小屋叠层防护

他们用专业的心理知识

输出温暖与关爱


华师青年战疫云支教突击队



当白衣天使在前线与病毒鏖战

华师青年战疫云支教突击队迅速成立

为留守家中的医护子女在线辅导

守护孩子们的生活

守护一线抗疫战士的牵挂


跨越百年,华师青年

行胜于言,自强不息

星辰光芒耀眼,前辈风骨卓然

五四精神传颂百年

新一代华师青年

接过历史的火炬

光焰冉冉不息

  #往期回顾#  




采写丨尹伊 陈璐 高慧霖
来源丨《木铎金声》《华南师大报》
华师新闻网 校工会官网
视频丨校团委

录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录音工作室

录音师/于翔

助理录音师/杨墨涵

演唱/张楚晨 杨荧秋 王思杰 古梓颖

汤盛越 董松霆 张一鸣 王日君

出镜/萧子烨 袁一鼎 赵冠宇 李锐威 黄栩晨

李昊 张敬康 陈逸德 王一淞 叶嘉靖 黄盈

马丹妮 罗若男 何美蓉 林石兰 谭剑笙

林佳佳 张峰 林滨 古洋彬 曾灿光 关申迪

冯聪 何建华 杨桓宇 林楷庭 陈欣然 林景娴

邱雨昕 许文娴 吴杵潢 王琳涵 黄玉娟

何佩誉 李玉琳 张欣月 石晓滢 叶葆倩

执行编辑丨魏正骁 陈思翰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