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拉了一个群,然后齐齐上岸了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8-28
他们

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因为一个“粤藏连线”群聊而结缘

如今携手共同上岸



这个群聊一共有六位成员,他们都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他们因党支部活动结缘,建立起“粤藏连线”产生情谊,今年他们一起升学。

其中,潘云龙(前排左一)保送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黄伟俊(前排左二)直博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林立华(前排左三)考研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谢昊伦(后排左一)保研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玖(后排左二)获得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offer,张帅(后排左三)保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因群聊结缘,因信念为友,他们是党员,是互相学习的模范,亦是互勉互助、共同扶持的朋友。


他们如此优秀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黄伟俊

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 中共党员


  • 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直博)

  • 成绩前2.9%,CET-6:645分

  • 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校一等奖学金,2022届校百优毕业生,校百佳共青团员(创新创业类)

  • SSCI学生一作,国家级期刊学生一作,三篇C刊在投,多次在学术论坛参会并发言,挑战杯省特等奖

潘云龙

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 中共党员


  • 保送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 华南师范大学“十佳鸿鹄学子”,清华大学《中国地方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测评》项目成员,首届中国政治学本科生学术研讨会一等奖,第十四届广东省政务关注社会调研比赛第六名。

  • 多篇论文收录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 年级第一批正式党员,连续四年担任18级行政管理2班班长,曾任院学生会副主席

谢昊伦

2018级教育管理专业 中共党员


  • 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 校级挑战杯特等奖,2020-2021学年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

  • 省攀登计划项目组成员,校级科研一般课题课题组成员,国家级大创课题组成员,与导师合作撰写文章,并于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华东教育实证论坛等学术会议中展示

张帅

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中共党员


  • 保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 华南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曾任华南师范大学第六批赴西藏林芝支教服务队队长,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小学进行援藏支教

  • 2022年榜样华师“担当”精神学生代表,华南师范大学百佳共青团员,华南师范大学青协工作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华南师范大学特殊贡献志愿者并获得紫荆勋章

  • 校青协干事、副秘书长,原政行学院团委组织部干事,政管学院2018级团总支书记,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政管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支部纪检委员

高玖

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中共党员


  • 获得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国际关系专业offer

  • 三次荣获优秀学生奖学金,连续两届粤港澳高校国际关系论坛获奖 

  • 2019—2020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立项并结题

  • 2019年第五届广东省粤港澳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术指导

  • 2022年中国青少年模拟外交大会(YMDACC 2022):学术指导

  • 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社副社长

林立华

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 中共党员


  • 考研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 考研综合成绩第一拟录取

  • 曾获校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班长

  • 担任班级班长、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20级行政管理专业兼职班主任


友谊穿越人海

不期而遇

他们从彼此眼中

找到默契


  跨越千里的友谊  

“其实,我们一开始是来‘搬砖’的。”潘云龙回忆起当初六人群建立的原因,感叹着缘分的奇妙。

从左至右:林立华、张帅、潘云龙、谢昊伦、黄伟俊、高玖

此前,虽然六人都在同一个学院中,但由于专业不同,相互间的接触并不是很多。学院举办党日活动的时候,经常需要男生帮忙搬运道具,而他们作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最早入党的一批人,便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体力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熟络起来。

大三那一年,六人群成员之一的张帅赴西藏林芝支教,于是,他们计划开展一个“粤藏连线”的党日活动。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活动未能成型,但是“粤藏连线”却坚固地搭建了。自从有了“粤藏连线”群聊,六人在无形中便建立起了情感的实体维系。从为只身前往西藏支教的张帅排解孤独,到后来各自奋斗、全员上岸,“粤藏连线”陪伴他们度过了人生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粤”与“藏”的联结,仿佛跨越了千里,将两地之间的六人紧密相连。


建立“粤藏连线”的那一天,他们在群聊里畅想未来,讲述自己的梦想。那时候“粤藏连线”的成员们未曾想到,如今的他们都已成功“上岸”,每一个人也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六个人即将各奔东西,高玖更是远赴海外。因党支部结缘,因共同信念成友。出于类似的研究方向,和六人在更高层次上的共同理想,他们都相信,这个群不会因为地理上的距离沉寂下来,“粤藏连线”也永远不会挂断。这六名即将奔赴天南海北的华师人,将来也会继续通过“粤藏连线”分享各自读研之后的生活,在和彼此相处中体会到榜样的力量。

研途之旅,不尽相同

从“异”中获得感悟

从“同”中找寻赤忱


  “下一站,上岸!”  

图为黄伟俊


参加过三场保研夏令营的黄伟俊,曾经面临心态上的重大挑战。从第一场面试的失败,到第二场获得的肯定,黄伟俊咬紧牙关,通过了第三场中国人民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直博夏令营,最终去往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成为“粤藏连线”中第一个“上岸”群友。群内的好消息,也由黄伟俊“打头阵”般随之而来。

成功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咬牙坚持后的柳暗花明,却令人难以忘怀。黄伟俊、谢昊伦、潘云龙三人常常共享保研信息、面试技巧、夏令营最新消息等等,三人互相扶持。保研和考研两手准备的潘云龙,在保研前期并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脱颖而出;而谢昊伦也同样满载着保研焦虑:面试内容的未知、对自己临场表现的怀疑、科研方法陷入困境……千钧重负的困境中,回望来时路,两人还是选择一步一步向前,最终齐齐保研“上岸”。

图为高玖的专业书籍

在找寻自我归途的路上,方向不尽相同,回过头来发现,他们都在向前走。六人群中,张帅因研究生支教团而早早得知归属,高玖则是“六人团”里唯一一个选择出国申研的人,走上考研“独木桥”的只有林立华一人。尽管三人都如愿上岸,但他们都表示,只有自己亲历才知过程不易。在这条路上,他们守望相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他人长处弥补自我缺失,同时在发现他人优势的路上,亦逐渐点亮自我技能,最终六人共同“上岸”。

优秀人格的相吸
如同雨后初霁
在自我奋斗的回响中
打上一声定音鼓

  角色相当,各有千秋  

毫不吝啬的鼓励与夸赞,真心实意的建议和帮助,这是谢昊伦对六人小组的评价。日常生活中,他们分享生活里有趣的事情,各自的“乐”,也成为了共有的“欢”。当大家分享自己的阶段小目标时,群里的其他人则会用心鼓励对方。当有成员遇到困难焦虑时,群里的小伙伴则用心为对方提供帮助。


“我在六人小组里,是一个追随者的角色。”林立华说道。这种“追随”,甚至外显为现实空间。每节专业课,黄伟俊和潘云龙几乎都会抢先坐在课室座位的第一排,同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林立华,便挑第二排坐下。课间讨论的时候,一二排就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个小组。“伟俊和云龙会回过头来一起讨论,我们有一些思维碰撞,真的很有启发性。”林立华感叹道。与其说是跟随某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林立华总是被那些炽烈的热情所吸引,而六人小组恰恰就建立在这之上。

潘云龙则在大家各自奔赴的路上,默默收集讯息、收集情绪,担任着“组织者”的身份。他认为,“朋友与朋友私下的联系,这样非正式的互动,会更容易影响自己”。正如“粤藏连线”群聊,就能够给彼此带来良好的“朋辈效应”。因此,各类各样的学习资料,他总是第一时间分享,时刻关注着大家的动态,同时又不过分打扰。

图为张帅赴藏支教团队合照

远在西藏林芝的张帅,经常通过“粤藏连线”和兄弟们联系,分享西藏的星空等壮丽景色,还有跟当地的孩子一起踢足球的有趣场景。每到这个时候,其余五个人则会调侃张帅“又黑了”“又胖了”。对此,高玖戏笑着说,他们六个人就是“塑料兄弟友谊”。当然,他们也会对援藏支教提出一些有趣的想法,例如组织华师的学生和西藏的孩子们进行交流的提议,就让张帅眼前一亮。


除了谈论张帅的林芝支教之旅,六个人还会一起讨论社会时事热点。在这之中,高玖时常作为抛出话题的“气氛制造者”,群聊的许多话题都以他为主导。他认为,自己负责的是“打野”的角色。

图为张帅和高玖合照

黄伟俊常常打趣,自己是群里“网速最慢”的一个,“爬楼”看完信息后,才在聊天框中输入“笑死”作为回复。欢乐活泼的群聊气氛,让六人在枯燥压力的时刻,互相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联系,这就像一阵暖流一般缓缓滋润心田。


虽然群聊的“画风”常常是“商业互吹”,但这也来自于六人兼具的幽默和谦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明,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只是一位“学习者”。然而,每个人身上散发的光亮,都陪伴在其余人的前行道路上。

在精神与实质上彼此相助
在不安和迷茫时互相鼓励
背后总有支持者
这是青春中最美的画面

  他们共同进步  

图为张帅支教工作照

研途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人生也有众多谜题亟待回答,榜样的精神作用,在每一刻散发光芒。张帅作为远赴西藏林芝支教的一员,他的援藏精神深深打动了群聊中的兄弟们。受张帅在援藏中体现的坚韧、勇敢的品质影响,大家在日常生活亦逐渐有了自己的担当与勇气,也因为他的援藏经历而对党员担当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考研过程中,林立华坦言,给予他不竭动力的,是群聊里的那些兄弟。“我一定要考研上岸,融入他们,跟他们一起享受读研生活。” 在林立华考研期间,群里的兄弟们经常发鼓励的表情包,喊着“立华加油”,沿袭了一贯幽默轻松的氛围,“奥力给”表情包在黑云压城的紧张中犹为显眼。为了专心备考,林立华只有晚上22点后才有空查看消息,此时,就会看见“粤藏连线”群的未读“小红点”,“当时真的很感动,会觉得,原来还是有人在关心我的。”

图为林立华考研期间群聊记录

国内“升学热”的大环境,给高玖带来许多压力,很长时间内,他都处于心事重重的状态。彼时,恰好高玖所在的党支部需要开会,他和张帅就从石牌校区赶到大学城校区参加会议。“我计划开完会就赶回图书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多学一会儿。”高玖说道。然而,听到六人群聊里商量着会后聚餐时,他思及这是难得的见面机会,便改变了原先的想法,欣然赴约。或许是临近考研的日期,同样备战考研的林立华当天晚上并没有出现,在场的五人里,有四人都已尘埃落定,除了高玖。

“去了之后还挺尴尬的。”高玖笑着坦言。餐桌上,众人的话题一开始聚焦于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这让他更加坐立难安。但没多久,几个人却默契地岔开话题,聊起了校园的趣事和社会热点,“无意中”还谈起如何舒缓压力的方法。


“我觉得那个晚上还挺自由的。”那个初秋的夜晚,烟火缭绕,过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晚风不时拂过几人的脸庞,几个围坐的好友畅聊着未来,欢声笑语间,萦绕在高玖心头的万般愁绪,似乎也随风而去了。

追梦路上鲜花盛放
离不开兄弟间的帮助

图为黄伟俊参加省挑战杯打磨


实质上的帮助就像干渴时送到嘴边的一杯水,及时又有效地解决当下面临的难题,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作为群里最早“上岸”的人,黄伟俊会给其他伙伴分享资料,提出专业上的建议。保研的三人同时也照顾到了考研的群友。谢昊伦保研的专业,与林立华考研的专业相同,都是教育经济管理,因此,林立华在备战考研期间,常常向谢昊伦寻求帮助。林立华说:“可能其他兄弟是精神上支持我,昊伦则给我更多实质上的知识帮助”。谢昊伦每每与林立华讨论专业课问题时,他的分析并非是“铺天盖地”般倾盆而来,而是循循善诱,逻辑清晰。在考研前两天,他与谢昊伦在宿舍走廊上聊起考试题型,“如果没有与他的‘走廊畅聊’,我的分数应该会低十几分。”



后来,林立华的研究生初试成绩刚刚公布,“粤藏连线”上就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潘云龙更是第一时间查到了林立华的成绩,并截图发上了群。“我是看到云龙发了我的成绩,才去官网上看的。我就想,‘你小子居然消息比我还灵通?’”林立华打趣道。同样收获惊喜的还有高玖。得知申请结果时,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粤藏连线”群聊里就已经炸开了锅。兄弟们比他还提前知道消息,纷纷在群聊里祝贺他。原来,群聊中的大家,都在彼此的背后默默关怀。

研途坎坷,挑战重重。“粤藏连线”群聊内,大家彼此关怀,在精神和实质上互帮互助,各赴前程,共同上岸。

倏忽四年,白驹苍狗
带着同伴给予的力量
他们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就


  他们各自奋进  

“被动”转为“主动” 



作为一名党员,潘云龙认识到自己的身份的重要性,是源自对于身边党员事迹的触动。尤其是张帅毅然援藏的精神,让他从“被动”转为“主动”,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亮身份”。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潘云龙不再借助他人的力量,而是成为了值得别人依靠的大树。“每一次有困难的时候给他压担子,他绝对不会退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辅导员吴杰这样评价潘云龙:“他是非常有责任心的人。”

正是带着这份责任心,潘云龙的科研之路也越走越宽。大二双创周时,他与黄伟俊参与院级的科研比赛,尽管时间有限,但潘云龙在收集数据时,还是选择在公园里实地派发问卷。虽然这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黄伟俊却看到了潘云龙对于科研严谨求真的态度,这种责任心令他如今谈起还是会感到动容。

辩证思考,坚韧前行

图为黄伟俊参加北大CHARLS实践访谈村民的照片

作为社科专业的学生, 黄伟俊认为大量的理论研究是必经之路。但理论与现实情况的适切性,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两年的辩论经历,让黄伟俊觉得自己实现了“一次真正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辩论中领悟到的辩证性思考方式,逐渐迁移到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中。这样的思维习惯为他进行学术研究作了重要铺垫。

不同于辩论场上的唇枪舌剑,在现实的困难面前,应该要保持一颗坚定的心。2020年暑假,黄伟俊参加北大CHARLS专项调查,目的地是茂名市电白区的七个农村。茂名话作为广东最难听懂的方言之一,成为了黄伟俊团队采访的难关。“采访对象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牙齿都要掉光了,本来就听不懂的方言,现在变得更困难了。”最令人无奈的是,恰逢农忙季,很少人能配合采访,甚至会有妇女持刀恐吓他们。“这个时候再多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能够坚定起来。”黄伟俊凭借稳定的心理素质坚持到了最后,这次的经历也让他亲身感受到了最真实的社会面貌,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基础扎实,视野宽阔


高玖则十分热爱国际关系,他喜欢把不同国家之间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潘云龙认为,高玖对于国际关系的宽阔视野以及独到见解,总是能让人有所裨益。

大一时,高玖便加入了政治学社,从一名小干到成为学社的副社长,在这期间,他参加了许多关于国际关系的比赛和讲座。在赛场上,他与队友合纵连横,充分展现外交谈判的技巧,赢得评委的认可,屡屡斩获团队“最佳代表”奖;在论坛中,他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高校教授、学生交流合作,充分展现他扎实的专业能力。

坚持到底,稳扎稳打


“立华总是最稳的那个人。”高玖回忆,在考研过程中,他从来没见过林立华慌慌张张的样子,“他对这个事情很有把握,这种性格很重要。”2021年7月,林立华真正投入考研复习阶段,他给自己拧上了发条,严格管理自己的生活节奏。并且,他规定自己只能在周五晚放松休息,保证长战线中的持续发力。

而备考瓶颈期的焦虑,还是爆发了。他回忆起那个夜晚:“我把所有的考研书都放在宿舍桌子上,我想把它们扔了,干脆不考研了。”一夜之后,桌子上的书还放着,林立华却平静了下来。他依然在严格的时间计划表上稳扎稳打,清晨六点半醒来、洗漱、去图书馆。这样坚韧的性格,也让他收获了成功的硕果。

牢记使命,初心依旧

图为张帅援藏支教课堂照片

“把书读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这一生。”这是张帅在援藏支教服务的感触。张帅在林芝支教期间,相继承担了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足球课等教学任务,“累并快乐着”是他在志愿服务中的常态。在去年4月的第一天,张帅指导一年级的三位孩子排练绘本故事比赛,起初,孩子们分别扮演小猪、兔子、狐狸。张帅担心孩子们把握不好角色的台词、语气,后来在一次次排练中,他们达到了最佳状态,最后顺利完成了表演。在表演时,观众时不时被孩子们逗笑,张帅举着手机记录下了孩子们可爱的一幕。“我全程都很激动,快要哭了!”对张帅来说,看到孩子们能够进步、成长,他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林芝支教的生活,让张帅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爱上了尼洋河畔纯朴的风土人情,爱上了援藏支教这一高尚的事业。

兴趣为先,持守热忱


“社会科学和其他类型的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在谢昊伦看来,社会科学的魅力来源于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自己也能够在社会调研中获得意外之喜。在一次有关某小区垃圾分类的调研访谈中,谢昊伦以为,他会从不同的访谈主体里得到相近的调研结果,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小区的物业和居民,都对彼此“垃圾分类”的措施有着不同看法。这样的“罗生门”事件,让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在谢昊伦心中油然而生。

谢昊伦认为,唯有持守热忱,学才更进一步。谢昊伦个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使他在起步之始便具有充足的动力。产生疲倦之感的时候,他便会投身于科研比赛当中,让理论从云端走进实践的地面,重新感受科研的魅力。而科研和比赛需要大量的知识,这也不断催生他产生知识需求,因此在这份渴望中,学习的热情便旧雨重逢。

在“粤藏连线”中
他们各自努力顶峰相见
清晰的目标规划
真诚的互帮互助
最终齐齐上岸
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采写丨陈湘 陈浩 张池

徐金妍 梁婉倩 胡蕴姿 郑婷瑜

摄影丨彭仲宇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执行编辑丨陈雨瑶 赵子茗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