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导师,是他们!
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华师今日公布
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导师”
暨第三届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名单
快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根据2023年《关于开展华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导师”暨第三届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经各二级培养单位推选、线上投票/资格审查、现场汇报答辩,华师最终评选出15名“我最喜爱的导师”与15支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师者授之,学者向之,以身示范、以言传行。此次评选活动充分展现了我校导师与导学团队扎实的学术学风建设与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广大教师与研究生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方面做出了积极表率,激励我校师生在未来工作学习生活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最喜爱的导师”是谁
“我最喜爱的导师”获奖教师
历史文化学院:王三三
王三三,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致力于世界古代史和丝绸之路史研究。曾在《世界历史》《光明日报》《学术研究》《古代文明》《西域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部分文章曾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转载。出版专著《希罗多德》和《安息王朝兴衰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帕提亚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和2017年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下《丝绸之路学》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各一项。
在过去的几年里,王三三先后6次获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奖”、两次获华南师范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同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多次获得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多次获省攀登计划和大创项目以及校级挑战杯等科研立项,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刘晓斌
刘晓斌,男,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英语系主任、教育硕士指导组组长、学院党委委员,南粤优秀教师,多次获华南师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基础教育外语评价改革等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各1门,省部级项目6项,目前为止共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刘晓斌过去六年指导研究生团队在SSCI、SCI、EI等索引期刊发表23篇学术论文,其中发表SSCI 8篇,SCI 1篇,EI 1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研究生团队连续两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金奖、省级铜奖。过去三年指导研究生参与了15个各类项目的研究工作,团队学术氛围浓厚,各项学术成果丰硕,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助。
国际文化学院:陈瑜
陈瑜,女,汉族,副教授,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2015-2016年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在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教学科研项目5项。曾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三等奖和广东省本科高校2021年度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一等奖。
陈瑜恪守教书育人的宗旨,遵守师德师风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与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共同成长。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2021年主讲的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课程评分为98.22。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的课程,均深受学生好评。指导了5届研究生,共20名,其中外国留学生5名,学生们均在各自岗位有所建树。
美术学院:常娜
常娜,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环境艺术理论与实践、城市生态景观、岭南园林传承与发展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20余篇(个),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2篇,CSSCI论文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了省部级重点项目、省部级及市级项目,担任《经典设计研究》《设计学研究方法》与《景观设计史研究》课程教师,课上带领学生开展读书会,组织参观学习艺术展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热爱教育事业,善于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她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求实创新,帮助学生成长,期盼学生能青出于蓝胜于蓝。愿与同行共勉,在教学科研的路上不断向前!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彭柳
彭柳,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影像传播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论文10篇,主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4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各1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4项,研究生示范课程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是4项校级、市级教学成果奖主要完成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指导了10届共45名硕士生毕业,指导硕士生在CSSCI来源集刊发表学术论文。
地理科学学院:郭程轩
郭程轩,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与景观生态、地理课程与教学以及研学旅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项目。近三年来共发表论文20余篇(含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华南师范大学第五届“我最喜爱的老师”、华南师范大学2020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连续三年(2018-2019、2019-2020、2020-2021学年)荣获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做一名优秀的好导师、好教师是郭程轩最朴实的工作目标。从教近20年来,郭程轩始终秉持优良的师德师风,坚持师德为先的职业操守,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与观念作为研究生指导和培养的根本立足点,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思想价值与道德情怀。
文学院:吴敏
吴敏,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中的“延安文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担任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3本,合著4本,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吴敏热爱教育事业,守持“为人宜宽,为学要严”的基本观点,尊重、爱护和欣赏学生,认真思考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多类课程的不同特点,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约有10门,因人施教,因课施教,注重师生之间的品德传承和学术传承,将严谨的治学态度始终贯穿在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程睿
张程睿,女,汉族,管理学(会计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系主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罗伯特.H.史密斯商学院访问学者,国际管理会计教育联盟理事,广东省管理会计师协会理事。
张程睿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公司治理、企业行为及资本市场研究。已主持并完成国家部、省级研究项目4项,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国家(部)、省级研究项目多项。先后在《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审计研究》《经济评论》《经济管理》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共出版专著3部,共同主编本科生教材一部《会计学原理》,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研究生教材一部《财务会计研究前沿》,译著一部《财务报告与分析》。获得华南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重视学生成长发展,坚持教学、育人与科研工作充分结合。
体育科学学院:李春晓
李春晓,男,汉族,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国际级田径裁判。主要从事残疾人体育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SCI/SSCI/CSSCI期刊论文60余篇,获得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IFAPA)青年学者等重要奖项。多次受邀在学术会议、公益活动上作报告。现任亚洲适应体育学会(ASAPE)主席,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体育与健康专委会副主任,数本SCI/SSCI期刊编委。
李春晓恪守师德,树立师风,尽心教学,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关爱学生,通过有效沟通和支持,及时解决学生困难,助力学生成长;不断提升学术造诣,攀登学术高峰,主持国家级课题,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热心残疾人体育社会服务及公益事业。入职华师以来,培养的研究生毕业率为100%,就业率为100%。
音乐学院:王艺波
王艺波,男,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艺术实践部主任。荣获教育部及团中央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王艺波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与教学、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研究与教学、舞蹈编创与表演。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舞蹈“荷花奖” 、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及岭南舞蹈大赛中获奖。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课题五项、省部级课题七项。出版专著及参编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担任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编导、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编导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晚会执行导演。华南师范大学90周年纪念大会、校庆晚会总导演。
王艺波作为舞蹈系学科带头人之一,初心不改,以舞育人。任教25年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全力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积极跟进舞蹈学科人才培养动态及成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培养全方位发展的舞蹈人才,延续岭南传统文化血脉做出卓越贡献。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李丰果
李丰果,男,汉族,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实验教学部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图像处理、光电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3项。主持教研项目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青年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级3项。
李丰果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带领团队获批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在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团队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实践效果。他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30余项,本人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在学科建设方面,主编《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材1部,参与物理学专业三级师范认证,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年报等工作。李丰果老师深耕物理教育领域26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践行着“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
蔡晓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空间与社会行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原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地理的跨学科研究与运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文化政治、饮食文化与酒店管理、移民与流动性、绿色发展与国家公园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联合主持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项(其中1项重点基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广东省团队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著100余篇/部。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张庆茂
张庆茂,男,教授。1988年与1995年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并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于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任教授,在2009年至2018年担任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院长。
张庆茂一直秉持着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10余项,担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高校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主任、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主任、广东省工业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以及广州光学学会理事长,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的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张庆茂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在教学和科研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尊重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将学术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张振
张振,男,汉族,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纳米纤维素制备、改性和应用研究,近5年获批纵横向科研项目12项,共指导研究生20名(已毕业四人),两人获国家奖学金,指导学生发表一作和通讯的高水平论文26篇,申请专利17项(已授权8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9项,荣获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张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心学生成长和成才,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导师”,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青年”作为自己的使命,通过激发学生潜力,和学生一起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打造“四有课题组”。围绕纳米纤维素的绿色制备、改性和应用,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通过探索科学问题,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构建绿色环保和能源节约型社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早日实现。在科学研究中以身作则,行为世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量子物质研究院:王倩
王倩,女,汉族,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5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获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优秀员工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德国波恩大学担任研究助理。2016年7月至今担任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CRC110子项目B.3项目负责人。担任《Chin. Phys. Lett》《Chin. Phys. B》《Acta Physica Sinica》《Physics》四刊青年编委;担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列席青年常委;担任《Phys. Rev. Lett》《Phys. Rev. D》《Eur. Phys. J. C》《Eur. Phys. J. A》《Chin. Phys. C》《Chin. Phys. Lett》《Nucl. Phys. A》等国际知名物理学术刊物审稿人,被《Eur.Phys.J》评为2016年优秀审稿人。
王倩的研究成果是国际上各大高能实验装置上最重要的物理目标之一,其中预言的奇异数为2的超核工作受到俄罗斯重离子超导同步加速器(NICA)实验的高度重视,并写入NICA的白皮书。以我省东莞散裂中子源和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致力于开展服务于“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与合作者受国际著名综述性期刊《Rev. Mod. Phys》杂志邀请,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1篇《Rev. Mod. Phys》,被引用800余次,持续入选ESI高被引。迄今共发表SCI论文48篇,其中《Phys. Rev. Lett》4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全部论文总引用3200余次,平均单篇引用67次,h-index 27。
王倩一方面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积极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讲授《电动力学》《粒子物理》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认真备课,尽职尽责,从专业学习、人生发展的多元角度指导大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
此外
15支团队被评为
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
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获奖名单
国际文化学院
“桃李花开 五湖四海”导学团队
国际文化学院“桃李花开 五湖四海”导学团队由3位导师、1位博士后、5位博士生及 11位硕士生组成。团队以省级创新团队研究项目“汉语二语学习与教学”为项目基础,以汉语学习与国际推广省级文科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依托,李利教授统筹整个团队的培养与研究工作。
团队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责任使命,秉承“爱国、团结、自强、坚毅”的精神指引,扎实做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与研究工作,通过“同伴成长计划”面向外国学生分享诵读古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团队坚持导师“统筹引领”与博士后、博士生“以老带新”双轨建设。近年来,团队产出多篇国内顶级及国际SSCI收录论文,多位成员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生在高校、政府机关、企业及海外中文学校等多个领域为国家做出贡献。
美术学院
“五山画学”导学团队
“五山画学”导学团队由周耀威副教授领衔,团队由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画两个方向的17名研究生组成,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美术学科教学研究。周耀威副教授不仅科研能力突出,人才培养经验也十分丰富,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先进的学术指导和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培养出了若干名创新意识强、科研潜力突出、思想品德高尚的优秀研究生。在导师的培养下,团队成员在研究生期间,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4次,省级展览51次,论文发表7篇;参与多项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获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榜样华师”、“百佳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二十余项。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团队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由胡小勇教授领衔,现有导师7人,在读博士生11名、硕士生51名,主要从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政策、学习科学与智慧教育等研究,团队导师成员有胡钦太教授、穆肃教授、詹泽慧教授、吴玫副教授、田俊副教授和张缨斌讲师。导师成员包括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指分委主任、秘书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虚拟教研室、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多个项目专家,以及广东省教育数字化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4项,主持国家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1项,发表SCI、SSCI和CSSCI论文共72篇,专著9部,获批或受理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次,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团队秉承做中学、人为本理念,坚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注重立德树人和创新育人路径:①以主题教育为抓手、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开展常态化的思政教育。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以致用为途径,开展实践教育。③以“交叉选题、团队互补、持续追踪、多维输出”途径培养专业人才理论创新、解决现实问题和传播能力,开展有组织的研究育人。④注重文化建设和发扬传帮带精神,团结友爱,实现团队内生动力育人。
数学科学学院
源创团队
源创团队由邓春源教授领衔,主要从事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数学课程论与数学竞赛等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硕士生12名,其中6名学术型研究生,6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邓春源老师团队的全体成员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做事情有毅力,具有坚定的意志。在邓春源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团队里的成员们都积极对待科研问题,懂得团结互助,遇到科研上的问题都能一起讨论。师生之间相处融洽,老师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科研方面,团队成员在邓老师的带领下,在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数学课程论与数学竞赛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
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相扑(SUMO )队”
“植物相扑(SUMO)团队”成立于2007年3月,由阳成伟教授领衔。团队包括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副研究员1名、青年人才3名、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团队以模式植物拟南芥,粮食作物水稻和特色经济植物迷迭香为材料,围绕植物蛋白质SUMO化修饰调控生长发育及高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展开研究。
近15年来,成员之间配合默契、分工明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相关成果在PNAS、EMBO Journal、Plant Cell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个,研发玉米新品种3个,将论文转化为祖国大地上金灿灿的果实。团队采用“博带硕,硕带本”的传帮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多位在读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先正达齐尔顿研究生奖学金” 及“潘瑞炽奖学金”等。毕业之后,成员继续发扬脚踏实地的团队精神,在科研教育、生物科学技术等行业发光发热。
SUMO团队就如同大雁群体般团结合作、目标明确、纪律严明,团队师生将继续秉承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理念,乘“向上之风”,游“科技长空”。
地理科学学院
政治地理导学团队
地理科学学院政治地理导学团队由刘云刚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政治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8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31名。团队以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北斗研究院、亚洲地理研究中心、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为依托,长期从事政治地理学、南海海洋治理、跨国移民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关研究工作,已在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Geopolitics、Cities、《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10余部著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等30项国家级基金项目。
团队长期以新政治地理学的多/跨尺度研究为出发点,围绕政治地理学相关理论主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形成了在地化的中国特色理论分析框架,为我国政治地理学科的体系构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并将其积极应用到中国特色的南海海洋治理,在华跨国移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边界管控等领域实证研究当中,以此广泛探讨新时代中国发展所处的政治过程和空间背景,积极为国家决策、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计算机学院
SCNUCrypto团队
SCNUCrypto团队由龚征教授领衔,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5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25名。本团队在2022年第七届全国密码技术竞赛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在2022年获得“金融密码杯”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国家密码管理局“十三五”国家密码发展基金理论研究课题、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
心理学院
“笔端有信念,阳光有作为”导学团队
“笔端有信念,阳光有作为”团队由陈俊教授领衔,主要从事青少年核心信念、交往发展与社会语言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2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15名。陈俊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等8项,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等,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共发表论文近60篇。
本团队在陈俊教授的带领下,做扎根中国本土的研究,发表一批高质量论文。团队围绕相关认知开展实证研究,发表2篇重要成果。近五年,仅全日制在读博士生获得省厅级课题3项。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历年暑期陈俊教授带领团队送教下乡,鼓励学生加入支教服务队,帮助偏远地区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俊教授带领团队率先投入“心晴热线”,服务社会大众。本团队以理论指导实践,以行动践行真知,笃行善学,积极向上,彰显新时代优秀青年和 A+学科的担当!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学院
异质集成半导体器件研究团队
异质集成半导体器件研究团队由王幸福研究员领队,主要研究低成本、高效率GaN外延剥离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微纳光电器件和功能化异质集成器件与系统。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16名。王幸福研究员是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至今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在团队中,研究生们努力学习,专心科研。导师作风正派,严慈相济,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导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秉持“诚心、恒心、爱心”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其团队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团队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紫光集团、南京55所等单位深造或工作。
文学院
中国古文选本学研究团队
文学院中国古文选本学研究团队由马茂军教授领导,主要从事古文选本学研究、文献整理、散文理论研究等相关课题。现在有导师8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50名。中国古文选本学研究团队近年来搜集并整理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散文选本的相关文献,发表出一系列的高水平相关论文。郑天熙、谷维佳、韩文涛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扎根岭南,放眼全国,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广大学者参与进项目中来。本团队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国文化进步做出努力。阶段性成果有《明代古文选本序跋研究》《明代古文选本选本思想研究》《明代复古派古文理论研究》《万历朝古文选本研究》《崇祯朝古文选本研究》《康熙朝古文选本研究》《雍正朝古文选本研究》《乾隆朝古文选本研究》《嘉道古文选本研究》《晚清古文选本研究》《民国古文选本研究》。
化学学院
Topos团队
Topos团队由林晓明教授领衔,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制备以及计算模拟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2名和硕士生20名。团队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培养模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个性培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项目。导师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6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有25篇,团队整体表现出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年均较高的科研成果产出。通过专业化培养,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个性化的指导,拥有学习、成长与出彩的表现。团队研究生多人获得省级和校级以上科研立项,7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在国家级和省级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华智光信”团队
“华智光信”团队由周桂耀教授领衔,主要从事特种光纤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现有导师3名,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0名。
团队在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和地市级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和申请专利30余件。在基础研究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团队突破了从特种光纤设计制备到产业化等系统工程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最终把特种光纤由原始材料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我国特种光纤赶超国际水平和全国产化。研究生学科方向由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等组成。团队导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学生。学生尊重师长,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团队整体有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着重于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现代光学显微成像实验室导学团队
现代光学显微成像实验室团队由詹求强教授领衔,主要聚焦非线性荧光、激光光谱及超分辨显微等研究。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18名。
团队有完备的学生培养方案,学生深度参与研究课题,锻炼创新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学术氛围强,全天候的1对1讨论与每周学术例会相结合,从文献学习、研究进展、学术报告和英语能力等多维度锻炼学生能力。文化制度健全、氛围融洽,定期组织课外活动,为每一位师生举办生日下午茶。
团队老师近年来申获主持国家优青、广东省卓越青年团队、广东省杰青、国自然面上、国自然青年等20余项科研项目,指导学生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攀登计划重点项目等10多项学生科研项目。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产出高水平成果,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数十项。团队学生多次荣获广东省优秀毕业生、华南师大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会议最佳学术墙报奖和华南师大十佳学术论文奖等荣誉。团队成果入选中国光学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广东省光学科技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软件学院
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软件研究团队
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自然语言处理团队由曾碧卿教授领衔,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团队现有研究生导师10名,硕士研究生81名。团队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情感分析、推荐系统、对话系统、机器阅读理解、文本匹配、文本分类、问题生成、问答系统、关系抽取,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等。研究团队已经发表相关科研学术及其教育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出版专业教材13部,申请发明专利12项。
研究团队本着“勤学、进取、创新、卓越”的团队文化,以工程创新为核心,致力于“练真本领、出高水平成果”,研究团队师生将以勤学为本、进取为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投身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软件技术研发的探索之路。
职业教育学院
“职”“心”合一导学团队
职业教育学院“职”“心”合一导学团队由吴世勇副教授领衔,现有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11名,学科专业分布在职业教育学和教育史,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职业健康心理和教育史等研究。团队秉承“育人为本,科研为先”的理念,实行“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科研,在科研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知教育理论、懂行业趋势、具科研能力、拥国际视野、备教育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本着“导学协同”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吴世勇老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级自然和社科基金、市级社科基金,以及省级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科研管理优秀个人、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培养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学生等奖励和荣誉,部分进入“华东五校”读博,或成为工作单位的教学骨干。
鹤发银丝映日月
丹心热血沃新花
恭喜各位导师和各支团队
希望他们在未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