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创校校长,有多牛?
11月3日上午
为庆祝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
纪念林砺儒先生对学校建设的卓越贡献
林砺儒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于校史文博馆前广场举行
铜像落成承载师生期盼
11月3日上午,在广大师生和校友们的热切期待下,学校隆重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博馆开馆暨林砺儒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林砺儒先生铜像,由美术学院张海鹏副教授团队负责设计和制作,历时半年时间完成。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等教育厅领导,校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王恩科,学校原党委书记杨文轩,原校长颜泽贤,原党委书记、校长王国健,广东远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庆华,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翀,林砺儒先生孙女林灵等人出席仪式。仪式由王恩科主持。
仪式上,王斌伟为铜像捐资者杨庆华颁发纪念证书。他指出,林砺儒先生是华南师范大学创校校长,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林砺儒先生作为学校教育理念的奠基者,他奠定学校师范底色、守护传承学校文脉、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引领推动学校发展,在创校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出毕业精力,一生嘉言懿行,堪称百年师表。
王恩科介绍,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是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首任院长,林砺儒先生在华南地区高举师范教育大旗,积极探索创新师范教育实践,构建“一专多能”的中等师资培养体系,奠定了学校师范教育底色和传统。值学校90周年华诞之际,在石牌校园树立林砺儒先生的铜像,承载着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热切期盼和崇高敬意。他希望广大师生在林砺儒先生精神的感召下,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灵表示,林砺儒先生是学校前身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的首任校长,也是提倡“全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把师范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他是我们的祖父”,今天学校为他建立了铜像,就是对他教育理念的认可,对此,林家后代子孙非常感激。林家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员很多,都会以祖父为榜样,以严谨的教风、秉承“全人格教育”的理念,做个优秀的老师,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出绵薄之力。
杨庆华提到,他与林砺儒先生都来自于茂名,又因为华师90周年校庆追根溯源这件事情走到一起,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能够为林砺儒先生雕像的创作落成贡献一份力量,发扬一名企业家应有的教育情怀,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他非常感谢这次宝贵的机会,并衷心祝愿华南师大继承弘扬林砺儒先生的教育理念和爱国精神,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峥嵘岁月 弘道兴邦
林砺儒在艰难困苦时期
为家国血脉赓续文化火种
毅然坚守教育事业
在南粤大地播种师范教育的种子
林砺儒(1889-1977),广东省信宜市人,中国著名教育家。1932年7月,广州市政府聘请林砺儒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1933年,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创办,林砺儒直接参与筹办工作,并担任勷勤大学教务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以及勷大教育学院、省立教育学院、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林砺儒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开创者,是一位治学严谨、思想先进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师范教育,为中国的师范教育事业献出一生的精力,为世人所敬仰。
赤子丹心,正身立世
1889年7月18日,林砺儒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市的一户书香世家。在他四岁那年,父亲因鼠疫英年早逝,母亲身患癫痫、无力抚养,林砺儒便从小与祖母相依为命。
幸而亲人努力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叔父林适则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教师,外出教学时也常将林砺儒带在身边。伯父林鸿视如己出,时刻关注林砺儒的学习情况。林砺儒自幼便一心向学,立志读书报国。
1905年,林砺儒进入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学习。他夜以继日苦读,始终铭记叔父“读书当为立身治世”的话语,坚信学堂倡导的“教育救国”价值观,于是林砺儒决心献身国民教育,开民智、唤民众。
毕业后,林砺儒前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深造,于1918年3月学成归国。他不忘初心,在1919年4月担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职。1931年7月,林砺儒应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的邀请,赴穗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其后又兼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
九载十迁,弦歌不辍
在林砺儒等人的合办筹备下,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于1933年8月1日成功创办,林砺儒担任勷勤大学教务长、师范学院院长职务。这是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的起点。
同年9月1日,林砺儒在中学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原来的市立师范是专为广州市训练小学师资,现在成了师范学院兼要为广东全省训练中学师资:这便是于原有使命之上,再加一种新使命,这两种使命,本院是要永远负担着进行的。”
1948年6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第二十届毕业生合影
1935年,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
抗战爆发后,学院曾四更校名、五易校址。在梧州遭遇敌机轰炸、人心惶惶之时,林砺儒组织学院师生作好再迁的准备,并亲自联系广东省石井兵工厂的钟厂长,借钟厂长之力,小心护送全院师生以及图书仪器设备等安全抵达禤洲。学院几经波折、历尽艰辛,但却坚持上课、弦歌不辍,大批的图书和仪器也保存完好,甚至有所增添。这都离不开时任院长的林砺儒的努力,他带领着师生们在硝烟中守住了一片净土,让知识和教育的火种在华南大地留存。
在担任勷勤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勷勤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期间,林砺儒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增添了一批如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哲学”“国际政治”“世界革命史”等公共必修课。在此基础上,林砺儒还聘请了张栗原、陈守实等进步教授到校任职。此外,他还邀请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等人到校作形势报告,让师生了解当前局势,使他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林砺儒提倡兼容并包,主张思想、学术研究自由。为此,他顶住特殊时期的压力,订购一批如《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报刊和分享进步文章供师生阅读,公开引导青年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接触新思想、讨论新问题。为了更好动员民众抗日救亡,他还带领师生下乡进行抗日宣传,深入远近乡村,出版墙报、办民众夜校,用讲演、歌咏、戏剧等形式向百姓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这些举措不仅在学生心中撒下艰苦奋斗、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的种子,更为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学无止境、自强不息的有志学生,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新中国的教师人才培养贡献智慧。
1941年5月,由于特殊时期的压迫,林砺儒被迫辞职。在挽留林砺儒的“挽林”大会上,全院师生高唱林砺儒撰写的校歌,寄托对他的怀念。林砺儒并没有因此消沉,他题下一副对联“读书幸未成君子,学圃犹堪作小人”以表心志,并将其贴在家门口上,以激励自己重新出发。同时,他以著书立说的方式,继续宣传教育改革、学术自由、爱国民主等进步思潮。此后他到桂林师范学院、厦门大学等高校任职。
建国后,林砺儒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期间,他依然对华南师院念念不忘,20世纪50年代视察广东时,专门来到华师了解办学情况、指导教育工作,建议广东省要办好华南师范学院。
躬耕教坛,为国为民
二十年代初,留学归来的林砺儒关注到我国中等教育的学制问题,他最先在北师大附中实施学制改革,把小学七年、中学四年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改为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这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山之举。为了新学制的顺利推行,林砺儒还组织过各科教师编写新教材,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他开始采用学科制和学分制,将学科分为必修、专修和选修三种,并制定出各学科的对应学分和课程表,从基础知识、文艺、体育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林砺儒所倡导的“六三三”学制也被认为是较科学的体制并沿用至今,实现了中国基础教育学制和世界的接轨。
林砺儒不仅关注中等教育的革新,而且重视师范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他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教员待遇问题。林砺儒曾说:“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环。师范教育的成败,决定了普通教育的成败。”他发表过多篇探究师范教育发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论述了师范教育的历史、特征、目的等问题。在《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一文中,林砺儒言辞恳切,字字珠玑,由师范生的培养谈到师资力量的分配,对师范教育“质”和“量”的平衡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将其总结的经验付诸实践,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师,为国家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勷勤大学的规定,师院学生除了在附中实习外,还必须在附小实习。《勷勤大学师范学院规程》中有这么一条院规:“本院学生在附属学校实习成绩不及格者,无论其学业成绩如何,不准毕业。”林砺儒有关教育实习的思想在我国师范教育事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被巩固下来,也成为了当今华南师范大学坚持对师范生培育的重要要求。
勷勤大学校道
五四运动前夕,革命之火逐渐燎原,林砺儒与李大钊、鲁迅等进步人士常有来往。渐渐地,林砺儒的思想也倾向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他时常勉励学生“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林砺儒忠于信仰,以行践言。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曾领导北京高师学生自治会投身于办平民学校、识字班的浪潮中,希望借此尽可能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们阅读新书籍、学习新理论,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救亡宣传活动。林砺儒为学生们顶住压力,坚定地支持学生们正义的爱国运动。林砺儒在传播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了一大批爱国有志的青年。
新中国建立后,广东省文理学院与中大师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合组为华南师范学院。对于这个新政权下的师范学院来说,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等得到实践锻炼,进而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196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右二)访问广西师院(今广西师大)
林砺儒躬耕教坛六十余年,始终重视国民教育。他秉持着“全人格教育”的理念,为中国社会教育理论发展、先进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而代表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格,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林砺儒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化,认为教育最终仍然要落点于推动社会发展。在1933年《九一八纪念日训辞》中,林砺儒讲道:“国家可以说是一个大人格,要整个健全,才有力量;而整个人格之健全,必须经过长久的修养培育,而断不是一时呼号得来的。”在《中国教育与国难》一文中,林砺儒指出,“教育的对象,从个人说,便是人格。”并强调说,“于人格陶冶之外,教育别无直接救国的捷径。”这便正确指出,只有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教育才能是成功的教育,教育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其功能。
木铎金声,留存永恒
林砺儒在年轻时就将自己的想法概括为“不长政治”,愿意“服务教育”,甚得其伯父林渐云称赞,曰“永葆书生本色”。林砺儒亦以兢兢业业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林砺儒在北京任教时,曾有两三个省先后邀请他出任教育厅厅长,都被谢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了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又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并于1952年任教育部副部长。
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月刊
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教育事业,他以绝对奉献的精神投入教育工作。1961年,年逾古稀的林砺儒患食道癌刚愈,依旧深入基层、坚持工作,时刻谨记为新中国培养优秀师资。他便率领工作组奔赴吉林,就师范学校的学制及教学计划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1963年,他参加天津中小学办学经验座谈会和云南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深入云南、广西等地调查研究教育工作的问题。他还主动到教育部附近的各中学听老师讲课,并亲自复信解答各校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这段时间,他撰写了多部关于教育的著作,提出不少新见解。如在《怎样对待学校考试》中,他指出:“人生遇事要做,遇问题就要解决,所凭藉的只是自己所有的知识才能。人生正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至死方休的过程,原非可怕。怕考试几乎等于怕生活,从来未闻有人怕生活的,而学校的学生则大多数怕考试,其原因何在,值得深思。跃跃欲试,原是有能者的常情,而学校竟把考试变成学生的畏途,其故安在?为人师者应深自反省。”
林砺儒始终坚守教育岗位,推行教育改革,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开辟道路。他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论述教育发展的文章;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许多社会栋梁。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林砺儒仍心系师范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77年1月20日,林砺儒因患胃癌、抢救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8岁。林砺儒逝世后,家人捡点遗箧,发现他于1973年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副“自挽联”:服官自笑立仗马,遗稿尚无封禅诗。他的儿子林颖夫将这副“自挽联”拿给叶圣陶先生看,叶老感慨地说:“恰如其人!”
对钱学森人生影响最深刻的17个人
钱学森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几年里,校主任一直是林砺儒。1991年10月16日,国家决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授奖仪式上,钱学森说:“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林砺儒先生却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与钱学森一道,在林砺儒任北师大附中主任期间,也有不少学生成为了具有杰出贡献的两院院士。
林砺儒的一生是一位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生,也是一位忠诚勤恳的教育家的一生。他为培养中国年青一代,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林砺儒留下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篇章铭心。语言传世,他的精神也将留存永恒。
严谨治学 躬耕教育
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坚持真理 挺直脊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吴羽莹 乔梁 邓欣 余可 李一涵摄影丨吴建国 陈煜婷 陆芊骅 雷煊丁宇萌 张庆威 陈殊羽 张嘉年视频丨校团委制图丨张嘉瑶图片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执行编辑丨陶嘉琪 赖静瑶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郑宇云
复审丨黄子响终审丨陈正宏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华师最新资讯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