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走了,但号码不会变!”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4-04-23

近日

一则话题引发网络热议

“我应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

博主给10年前的支教老师发了短信

并收到老师的回信

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

因支教产生了联系

是支教让10年前种下的种子

得以在10年后开花结果

同样的支教故事也发生在

华师学生与支教孩子之间



支教是什么

是翻山越岭 筑牢家校信任基石

是素履以往 浇灌祖国山区花朵

是扎根基层 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为什么要选择留在这里?因为我知道这里需要我,珠三角地区的学校随时可以找到比我更优秀的老师,但是这里的孩子不行。”从家乡而来,再回到家乡去,这是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陈远鑫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2023年8月,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二中经历了3年支教生活后,陈远鑫毅然选择留在当地,考取支教乡镇的中央特岗教师一职。


左右滑动查看


对教育永葆一片赤诚之心的陈远鑫,直到支教生涯结束后,很多学生都还愿意和他聊近期的学习状况,提出困惑,分享心情。陈远鑫和这里的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提起他们,他总能如数家珍。


“现在交流比较频繁的学生之一,是我当时的一个彝族学生,她性格相当开朗、坚强,家里虽然困难,但她考到了大理州民族中学,从小乡镇考到地州一级的学校,很不容易。她学习能力很强,我相当放心她去市里读书,当初还是我开车送她去报到的。”后来,陈远鑫惊喜地发现,她的高一班主任,是华师地理科学学院2022届毕业生,“这是一个天大的巧合,我们当时还开玩笑说,她是‘华师定向培养生’。”



而关于他的支教缘起,要追溯到2016年,那是陈远鑫第一次接触到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这一简短而有力的项目愿景带给了陈远鑫深深的触动。2年后,陈远鑫在宣讲会上对这个项目有了深入了解,并幸运地获得了一本书——《微光炬火》。


书中描述了众多优秀的年轻人离开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在青山绿水间、星空下、稻田里和农村孩子相伴,带给他们梦想、知识与力量,“书中前辈们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我暗下决定,如果能成为项目老师,我一定要像临沧地区的一位前辈一样,走遍每位学生的家。”2019年,毕业后的陈远鑫如愿加入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之后,他便真的如书中所述一般,来到云南省大理州的小镇支教、走访,名为梦想的种子也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21次家访,49名学生,数百公里行程。这些数字背后,是陈远鑫几乎每周末风雨无阻地骑山地车去家访的经历,但他仍觉得乐此不疲,“家访于我而言是一种情怀。”与传统家访不同的是,他的家访核心是“玩”。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并不能成为他家访路上的阻碍。他与学生游山玩水、谈天说地,在游玩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打破沟通隔阂。


阿龙是陈远鑫印象深刻的一个学生。最初的阿龙,家境贫困、成绩不佳、父母离异、体弱多病、自卑懦弱,陈远鑫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他被门锁在外面不知所措,只好在屋檐下冒雨露宿。为解决阿龙家庭的困境,陈远鑫告诫阿龙养成每周和父亲通话、以及每周给老师写周记的习惯。同时,陈远鑫从体育入手教他跳绳,监督和鼓励他训练,争气的阿龙也取得了不小进步。而最令陈远鑫头疼的便是他的学习,唯一能及格的科目是语文,每次考试他显得十分吃力,陈远鑫便配合语文老师一起为他创造学习机会,帮他树立自信。



一晃四年过去了,阿龙已经是一个自力更生、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一切都在向好发展。但陈远鑫也意识到,阿龙的背后是许许多多的阿龙,“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造成孩子成长困扰的主要因素,我并非是一位能力超群的教育者,无法解决原生家庭带给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我只希望在陪孩子们度过的有限时光里,带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快乐,赋予他们尽可能多的能力,让他们无论出身何种家庭,在面对未来时都有勇气选择并热爱自己的生活。”


  支教是一次不悔的“双向奔赴”  



而在另外一片土地上,华师人精心准备、打磨的课程正在开展。2023年8月,由11名师生组成的华南师范大学赴新疆疏附县实践队,将彩灯、中国结及潮汕英歌舞等非遗文化带进课堂,由此开启了一趟有趣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之旅。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本科生庄逸帆记得,这是这里的小朋友们第一次看到英歌棒槌,“他们很惊讶,他们从没想过木棍是可以用来跳舞的。”维吾尔族的舞蹈,即兴、灵动和热情,而英歌舞作为戏剧、武术和舞蹈的结合,洒脱阳刚。在教学过程中,这群新疆小朋友们非常兴奋和好奇,专注地听讲解,很快就掌握了英歌舞的技巧,兴奋地跳起舞来。



此外,团队还准备了民俗手工课程,教孩子们编织中国结和制作灯笼。当时闻讯而来的孩子们对手工很感兴趣,在队员在展示教学步骤的时候,所有小朋友一簇而上,有些孩子甚至带着家里还没有上学的弟弟妹妹一起过来学习。最后做出来成品的时候,他们非常激动,冲上讲台,一起挥舞着手中发光的彩灯,纷纷与队员们合照。


范广庭是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团队队长,他共参加了三下乡活动6次,有支教1年的经历。当地的孩子们非常热情开朗,对一切知识都充满了求知欲,很多孩子跑来询问,“老师,这个彩灯怎么做?我还学不会。”“老师,这个中国结怎么打?”



令队员们非常感动的是,团队上完课后,孩子们跑过来抱住队员们,说很舍不得他们,好奇怎么样才能上华南师范大学,“甚至很小的孩子会让我们把学校写在他的本子上,让他带回家。”课程结束后,他们还收到小朋友们送的小花、风景画等手工礼物。临走时,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不仅问他们还回来吗,还追着队伍的车子跑了一段路。


这里也是团队成员、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2023级本科生热米莱·依明的家乡。参加支教后,她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这次经历也为她之后走好师范生之路埋下了一粒种子,“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够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或回母校支教,以华师学子的身份再次回到家乡。”


  “那位学生的志向里,多了‘华师’二字”  



如果说陈远鑫、热米莱·依明选择这条支教之路,是源于许多支教前辈埋下的种子,那对心理学院202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钟欣玥来说,支教更意味着一种传承。她的父亲曾从事乡村振兴工作12年,其中,在广东省乐昌市下西村工作5年,而这里也正是钟欣玥所在团队支教的地方。


2022年,当地教育局希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乐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同年暑假,学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钟欣玥便萌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于是,心理学院“乐在心中”乡村振兴服务队在这种背景下成立,钟欣玥担任了队长2年,希望为这里需要教育的孩子们极尽绵薄之力。



支教前期的准备有序又繁重,成员组建、任务分工、前期调研、备课模拟……关关都在考验团队整体和队长个人的各项能力。支教前,队员们来到当地研学,探访红军长征乐昌教育基地等多处红色景点,并设计了红色文化宣传与乡土情怀教育等主题课程与服务。他们对当地青少年家庭、学校和老师等多个群体进行问卷调研,并进行专业数据处理,为当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与理论支持。


在实际操作之前,钟欣玥和队员们对大量研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他们认为,这些案例对支教有一定的帮助,而心理学院历年的主题也紧密结合社会痛点,因此,2023年,团队选定了积极心理为主题。



支教课前的每一分钟,似乎都有些许意外发生。钟欣玥记得,在出发前,大家发现课程的部分内容需要大改,于是,舟车劳顿来到乐昌后的那天夜晚,一盏灯陪着他们一群人忙到了凌晨两点。所幸,第二天课程大获成功,不负劳碌与坚持。在接下来的实践,他们从“中国积极心理模型”出发、结合“互联网+”成果,在乐昌市的多所中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这段愉快而意义深厚的支教经历,让钟欣玥重构了对欠发展地区孩子们的认识,那些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都让她更加坚定最初的想法。


回归日常生活后,每逢节假日,她都会收到支教学生的问好,相应地,她也会回应以支持与鼓励;临近六月,她曾支教过的一位学生即将高考,而那位学生的志向里,不知何时已有了“华师”二字。


  最大的成就是学生的认可  



“老师,我想去广州!”这是王婕婷在历史课上,向学生们展示并讲解了自己拍摄的“粤海关”照片后,他们的真实反映。作为第25届研支团西藏昌都分队队长,王婕婷目前仍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教授八年级历史科目,并兼任周六社团课老师。当时,听到学生的这句话,王婕婷鼻头一酸——在这里上课的学生走出偏远的家乡,坐在翻新的教室里,考去内地西藏班是他们共同的诚挚梦想。她明白: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在于鼓舞、激励与唤醒。



对于王婕婷来说,“支教”是一段应然的经历。从公众号和老师那里知道师兄参与研支团的支教事迹后,王婕婷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不想大学四年纸上谈兵的她,决心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希望把自己的一点足迹留在祖国西部,收获成长,既为地方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厚度。


到了西藏之后,王婕婷发现,经过多年发展,西藏在硬件设施等方面早已不是大家刻板印象里的样子了。“我觉得主要的挑战可能就是气候方面,比较干燥寒冷,含氧量较低,对于常年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我们来说,确实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王婕婷所在的西藏昌都市,县与县之间相隔较远,基本只有公路联通,来回时间花费大。队伍会依托互联网,采用“云健康”课堂等形式,再借助团市委等相关单位的力量,助力志愿服务项目覆盖至边远的乡镇学校。



除情感回馈外,也有认可与荣誉,让团队一直坚定走下去。团队的品牌项目“再见!传染病小怪兽”自2023年7月,新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等多项荣誉。活动先后获共青团中央、中国志愿服务网、西部志愿汇、西藏共青团、青春昌都等市级以上官方媒体报道240余次。



这样的例子,在华师还有很多。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前往潮州市潮安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潮州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启蒙教育,获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青年报、南方+等官方主流媒体报道100余次,2022年团队荣获广东省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队伍立项。所获荣誉的背后,是团队的一步步的努力和积累。


今年寒假期间,该团队在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又开启了新的旅程。在短短5天里,团队成员满怀温暖与活力,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突击队以“科技小英雄的冒险”为主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将他们引入妙趣横生的光电世界,开设的各类知识课堂也足以满足同学们的好奇。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欢是团队中的一员。曾受到大学生支教队伍影响的她,现在也成为了知识接力的一环,给学生播撒科技的种子。于她而言,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初中时遇到的那支大学生支教队伍,不仅教会了我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力量。”从那时起,刘欢就产生了当支教老师的想法,“长大后我也要去到不同的学校,为孩子们传递知识和力量。”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刘欢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场景,感到无比幸福与意义非凡。当刘欢真正站上讲台,看到台下无数稚嫩但有朝气的脸,她好像被击中了灵魂。课堂上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和激情讨论、课后找小组导师请教问题、实践课上产出成果时按耐不住的兴奋等等,这些瞬间刘欢依旧历历在目。在所有课程结束那天,队员们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暑假你们还来吗?”这是对队伍的认可,也是学生们对每一个支教老师的喜爱与挽留。


支教活动结束后,她仍有和部分学生保持联系,不仅解答他们学习上的问题,也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一位学生问她:“老师,我不想写作业了怎么办?”刘欢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引之以理,导之以情,缓解了学生暂时的懈怠情绪。她觉得,支教是照亮彼此的过程,他们为当地孩子带去了知识、爱心与力量,这段经历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在世界,让她走出校园,开阔视野,真正将日常所学转化为实践,为社会增砖加瓦,于很多队员而言,这是支教带给他们的一份厚重而特别的礼物。



3月8日,2024年春季赴西藏、新疆支教服务队的26名志愿者已全部到位。截至2024年2月,我校已选派199名志愿者奔赴西藏林芝和新疆喀什进行支教服务。第十二批赴西藏林芝支教服务队16名队员,将赴林芝一小、林芝二小、八一中学、林芝职校开展支教服务工作;第四批赴新疆喀什支教服务队10名队员,将赴疏附县第二中学开展支教服务工作。新一批支教志愿者们将满怀热情踏上新的征程,为西部发展持续奉献华师力量。


我们在支教中筑梦

用点滴微光

擎起名为希望的火炬

孩子们用力踮起脚尖

极力触摸高处的梦想

耕耘在这片热土之上

尽己所能 发光发热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罗银芳 伍嘉明姚佳琪 朱嘉怡 蓝彩婷 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执行编辑丨谢沁儒 黄思桐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郑宇云

复审丨林海岸终审丨陈正宏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