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华师→乡村→种星星的人
师者若水 润物无声
在华师历届毕业校友中
不乏这样一群耕耘者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初心
以青春为笔,以奉献为墨
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沃土里
撑起孩子们的希望与未来
从军营到讲台
她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
矢志从军,无悔教书
她用青春书写不平凡
军中飒爽,师者风范
她用热情点亮人生路
邓华玉:从军营到乡村,书写教育篇章
邓华玉,地理科学学院2017届毕业生,于2011-201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香港回归15周年,她入选阅兵女子方队(空军)接受检阅。退伍回校后,她帮助学校重新组织和建设国旗护卫队,大学毕业后她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回到粤北山区成为一名地理教师,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从军是邓华玉同学自幼以来的志向,她的伯祖父曾亲历抗美援朝战争,从此以后,参军的念头便像小小的种子一般深深地埋在邓华玉的心中。很遗憾,由于信息不到位等原因,邓华玉在高中时错过了军校的征召。考上华师后,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下,她于2011年报名参军。军队的训练无疑是十分严格的,回想起军旅生活,每一幕仍历历在目:“每天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雷打不动站3个小时军姿,而且腰带扎得特别紧,3个小时下来,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整个人都是麻僵的状态。”
风吹日晒,暴雨侵袭,邓华玉从不言苦,她说,“不能给华师丢脸,让人觉得华师人不能吃苦。”正是凭借在训练中的出色表现,邓华玉入选香港回归15周年阅兵女子方队队员。在军队中,她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荣誉,也为母校争得了光彩。这种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精神,正是华师一直以来所倡导的。
重返校园后,邓华玉也一直积极与学弟学妹分享参军入伍的心路体验和信息,多次在直播分享会中抒发自己的见闻,为军队征兵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毕业时,邓华玉的许多亲朋好友都劝她,“毕业后要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千辛万苦走出来,为什么还要回粤北山区这样的穷乡僻壤任教呢?”说实话,邓华玉曾经动摇过。毕竟综合考量个人发展和资源平台等方面,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确是首选。实习之前,邓华玉还和辅导员谈论过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的想法。但这种种念头,随着她踏入粤北山区任教实习后发生了改变。
“山区需要我。”山区学校在师资力量仍存在不足,地理教师甚至需要用其他专业的老师临时代替……再加上辅导员的一句话令她记忆深刻,“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2017年,邓华玉毅然放弃留校机会,决定回到家乡粤北山区担任一名高中地理老师,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她说:“能把青春年华奉献在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值了!”从最初的梦想萌芽,到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教师和退役军人,华师不仅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知识,更在品格塑造、精神传承等方面给予了她深刻的影响和坚实的支持。
邓华玉任职学校的学生来自粤北山区家庭且贫困生较多,学习基础也较为薄弱。2020年,全县师生对于“三二分段”专本协同育人项目尚不了解,无人填报。她在多方对照、了解后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她给学生详细讲解,并鼓励合适的同学报名。最终有2人被成功录取,且将在2023年大专毕业后分别进入岭南师范学院、嘉应学院进行本科学习,实现了他们最初始的本科梦。
2020年,班上学生刘某母亲因突发疾病逝世,其与妹妹成了孤儿,邓华玉密切关注她的心理状况,通过微信、电话等各种方式与学生聊天“煲电话粥”安抚她心中的惶恐焦虑与无助;高考结束后,邓华玉寻找社会力量在东莞紧固件行业协会各企业帮助下为学生解决了大学3年学费。
2022年,邓华玉得知本校高三学生曾同学因准备给弟弟捐献造血干细胞想放弃夏季高考,虽然学生此前已在春季高考被大专学院录取,但因弟弟长期重病治疗家里已负担不起大学费用,邓华玉主动找到其班主任了解详细情况后,寻找各种资助途径,最终在企业的资助下,学生顺利入学开启大学生活。
“当一名教师,上完一节课或许很简单,但要上好一节课却是一门艺术。”因此,邓华玉不断地钻研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虚心向每一位前辈请教,汲取前人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除了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她还积极上公开课,如若有比赛通知,凡是可以报名的,邓华玉都会主动报名参加。由于自身有过从军经历,她在教学时还会结合实际情况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也会更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新冠疫情期间,担任高三教学工作的邓华玉意识到延迟开学将会影响高三复习的进度,因此她计划开展直播授课。由于之前没接触过这一方面的授课,她对比各种直播软件,并摸索着学习直播软件的使用操作。从2月10日至4月27日返校前的77天里,共直播授课近100小时。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当家乡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就义无反顾选择为家乡人民做些自己应做的事情。”邓华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携笔从戎,从大学校园走向军营,这是她崇高的理想抱负;矢志山区教育事业,彰显华师人甘于奉献、矢志山区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
教书育人,情系学子
她用爱心点亮未来的星光
引路前行,温暖心灵
她用智慧引领梦想启航
曼洁之光,照亮莘莘学子
十年坚守,她在教育沃土深耕
邱曼洁:用心点亮学生未来的星光引路人
邱曼洁,文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后就职于潮州市松昌中学,至今已十年有余。她于20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精神的教育初心,曾获2022年潮州市潮安区优秀班主任、2022年潮州市优秀班主任。
邱曼洁很早便已与教育结下了缘分。二十多年前邱曼洁在农村读小学,尽管农村的教育条件并不好,大多数家长也不够重视教育,但她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并没有松懈于对学生的培养。在暑假期间陈老师组织学生到她家中读诗词、学文章、做游戏、进行体育劳动。学习之余,她还会亲自给学生们准备一些小点心。她一直像朋友一样引导、陪伴着学生,以至于大家私底下都亲切地称她为“陈妈妈”。幼时从陈老师身上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渐渐在邱曼洁的心底埋下了教书育人、传承师范精神的种子。
“因为曾经被温暖过,所以也想要温暖别人;因为曾经被照亮过,所以也想要变成光——哪怕只是萤火微光——照亮别人。”在邱曼洁看来,教育的本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013年,邱曼洁从华师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潮州,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回顾十年的教育生涯,她感慨:“那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非常有意义的方式。”这并不是一种自我感动,而是邱曼洁在十年的教学中的切实感受。
在一次题为“心墙”的写作训练中,邱曼洁与一名学生搭建起“心灵桥梁”。这名学生最初总与班级同学保持着距离,而且对座位的安排也很不满意。在邱曼洁敞开心扉、细致耐心地开导下,这名学生渐渐融入集体班级、理解老师的用心,还会写信与邱曼洁分享自己的小秘密。邱曼洁也多次为她开解考试失利带来的失落,鼓励她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并树立起理想信念继续努力学习。后来在这名学生给邱曼洁的信中写道,原来不知不觉中这座师生心灵桥梁已经通车了。
体验过这样的师生情谊,邱曼洁更加坚定自身的初心与理想。她也深深感到教育是一个爱与智慧相互交融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有爱心和耐心,还要细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以及掌握处理学生问题的艺术。
“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每一个人都是星辰,不同的是,教师既是星辰,也是星辰点亮者。”在邱曼洁的工作生涯中,她一直充当着学生们的引路人。学习课文《包身工》时,她带着学生去工地调研实际情况、采访一线劳动者。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枯燥,她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看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曲、独立撰写诗词,她更觉教学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过程,在这十年中,她初心不变。
在她的学生里也有不少人接下了她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教师。然而,她并不认为自己生动的教学方法是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她坚信真正能影响一个人的,是对其人格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舞者,我需要做的,只是把舞台让给孩子们。”
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同样来自农村的邱曼洁深知学生的教育痛点。因为更高的试错成本,农村的孩子在课堂上常常是不敢发言的。他们害怕犯错,也害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邱曼洁的课堂永远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让思想于方寸之地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她鼓励学生不要盲从参考答案,用个人的独立思考来打破统一的标准。她相信要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让他们明白是金子也要绽放光彩才能被人看见。“不要让学生害怕犯错,青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拥有更低的试错成本。”她鼓励学生们从心而行,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有一天她的学生对她说:自从上过邱老师的课,未来自己也想成为一名老师。这一刻,邱曼洁好像看到了某个宁静的下午,那个在乡下喝着“陈妈妈”熬制的红薯糖水的小女孩正笑靥如花。一颗种子至此生根发芽,在新的土壤中长出茁壮的树。
践行教育使命
她以奉献诠释教育初心
扎根石湾,播种希望
她用坚持绘就青春画卷
师者仁心,基层情怀
她用智慧点亮学生未来
吕沙:扎根基层,播种希望
吕沙,文学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粤东西北定向教育硕士)。毕业后就任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学,至今已有两年。她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事迹曾登上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今日一线》专栏报道——《点亮青春梦想》。
就读本科期间,吕沙便怀揣着“成为一名基层人民教师”的心愿。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方向时,她得知华师的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项目。该项目不仅免除学费,还定期发放补助。学生毕业后安排就业,确保有编有岗。综合多方因素后,吕沙最终来到华师文学院,成为一名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
在华师的求学时光于吕沙而言是一段温暖充实的回忆。起初,由于对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项目并不熟悉,她和很多公费培养师范生一样,内心感到十分忐忑,对未来的去向也增添几分隐忧。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专门搜集她和其他同学的疑问,以座谈会的形式及时解答教育实习、毕业履约等方面的问题。当吕沙遇到面对学业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她的导师闵定庆也给予指导和关怀,“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影响着我,给我在读研上带来了很多快乐,也让我见识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来自师长们的关心也让她倍感安心,“有他们的支持,才让我更加坚定”。
在明晰前进方向后,吕沙选择静下心来锤炼自身本领。在课堂上,她从众多优秀教师身上汲取当下语文教学研究中最新的理论方法。她提到周小蓬、王惠、王萍等老师会结合前沿教研成果和自身经验解读新课标教材,这让她对课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走出课堂,她更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中,通过观摩一线优秀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参与授课等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落到实处。在省实实习期间,莫莉老师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讨论思考的教学模式引起她极大的兴趣。她认真旁听授课内容,同时做足笔记,期待这种方法有一天也能够登上自己的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步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的解读、教学方法的探究、师生关系的探讨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对我的教学思维有很大的提升。”对她而言,这些丰富的知识和这段宝贵的经历犹如源头活水,为她日后正式站上基层讲台,传道授业产生巨大的帮助。
毕业后,吕沙如约来到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学,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一开始,从“学生”到“吕老师”,身份上的转变也让吕沙倍感压力。她坦言当时自己的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在之前的实习中,上课的机会比较少,更多以学习为主”,因此她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所幸,学校为她分配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位“师傅”全程指导吕沙的备课、授课和日常工作,并传授经验,“教我在面对作业、学科问题等各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吕沙融入了当地生活,教学工作也步入正轨。
吕沙(前排左二)和学生
“来到石湾中学最大的快乐可能就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单纯可爱、体贴善良让她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她也将在华师求学期间获得的“温暖”传递给他们。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性格内敛,不愿意向外界展示自己。面对这种情况,她设计了许多活动以激发学生阳光自信的一面。
在一个相对腼腆的班级中,她设计课前演讲,让学生制作PPT演讲。刚开始不少学生不会做PPT,演讲时的音量也非常小。但随着时间流逝,学生们逐渐热爱上这种形式,许多人已经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和一些社会问题,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
身为师者,她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当吕沙在一节课上听到学生想看辩论赛视频并对辩论产生很大兴趣时,她便为学生组织了一场班级辩论赛。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热情让她印象深刻。当那些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能力欠缺的学生积极地查找资料、分工合作、落落大方地讨论展示时,吕沙的内心充满喜悦,“感觉又挖掘到他们新的潜力,也看到他们更好的表现。”她也希望能像华师的师长,把自己的人生阅历传递给更多学生,拓宽视野,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吕沙用爱为乡村孩子架起通往梦想的桥梁。她的行动也将在广大华师学子心中埋下投身基层的种子,以行促学,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更多华师力量。
扎根基层
以教育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之路
致敬每一位教育路上的坚守者
“双百行动”
华师进行时
华师与封开县签约成立
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与研究中心
为深入推进“双百行动”,5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第一批)肇庆封开送教活动在封开县教师发展中心启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与封开县教育局签订了《中小学教师培养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封开县教育局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与研究中心”,明确协同工作任务清单,打造协作共同体,助力封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仪式后,华师黄牧航教授为学员以及封开县多所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等带来主题为《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的专题讲座。会后,25名“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将以示范课、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多样化的形式走进封开县26所中小学开展为期3天的送教指导交流活动。
点击下方小程序
#往期回顾#
来源丨韶关市始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华师学工
采写丨乔梁 邓欣 张子希 喻丽颖
图片丨 华师学工 由受访者供图
执行编辑丨韦罗彩 谢雨欣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郑宇云
终审丨周宪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