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百家讲坛书法主讲第一人于钟华作客“城院大讲堂”揭开中国书法的神秘面纱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1-10-19

中医世家出身的他

却把兴趣投射到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领域

书法

自5岁与毛笔结缘的那刻起

便再未放下

他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向更多的人传播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

11月4日晚,浙江大学研究员、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于钟华作客“城院大讲堂”,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地介绍了他对中国书法核心技法和“书圣”王羲之的高超笔法的研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别出机杼的剖析角度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冒天下之大不韪?

“做学术,不应随意改变”

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成为主讲书法第一人,自此,于钟华受到了亿万观众的瞩目。


“做学术的观点,不应随着听众或观众的意见而改变。”于钟华道。当初,他在百家讲坛发表的观点一经传述,节目影响甚广,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少争议。但秉持着对专业实事求是的态度,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看法。

苏东坡与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两道分水岭,前者是古法最后一位执手者,后者则是现代意义上书法的开创者。“两者间最关键的就是核心技术的不同。”于钟华介绍道。古法以书写本身为中心,把技法作为核心目标;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今法则更强调书法作品,力求创作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看似使书法在贵族群体中大众化传播,实则局限于个人对书法美观的追求不同而小众化。追求目标的转变,难免使中国古代得以领跑的书法的内在核心技术有所丧失。因而,技法作为书法的内在核心,不容忽视。

“庖丁解牛”

以哲学思维看中国技法

“当今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使用的是图像文字,这点非常值得国人自豪。”于钟华说,如日本的片假名,作为符号的一类,直到人为赋予才具备实际意义。图像和符号不同,图像本身包含着内核元素,富有意义。


饮食和书写工具也是如此。于钟华表示,刀叉和筷子,硬笔和毛笔,分别可以代表两种差异化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刀叉和硬笔的自然思维,筷子和毛笔的思维需要后天长时间学习得来,属于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一旦进入哲学思维,人们便会从后天学习中持续收获。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获得感。”他解释道,“尤其是毛笔,施展空间远大于钢笔,不管是写字速度还是字体大小,大时可大,小时可小,书法艺术也就由此产生。”

为了更形象地呈现哲学思维的维度,便于同学们理解,于钟华更是举出“庖丁解牛”的例子,“割”和“解”,正如自然与哲学两种思维,要想如庖丁般“游刃有余”,需还原事物本身,“中道而行”,使“道近乎技”,从而保留核心技法。

“永字八法”

从古板走向流行线条

“道生万物。”于钟华认为,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圣”,是由于他在书法中领悟了“书道”,又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书写中,拥有了书法的核心技术:“永字八法”。


讲座现场,于钟华老师以“割”字为例子,将王羲之的字与赵孟頫,启功,以及胡文遂的字进行比较,从头部到中心部位,进行详细解说,再现“书法魔鬼训练营”的教学现场。


一般而言,王羲之的字外空白代表造型意识较强,字的走势和造型、线的角度变化都行云流水。在于钟华看来:“如果把抄近路、顺手、手的运动最大化和定点都放进一个芯片,这个芯片的名字就是‘永字八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永字八法”是汉字从隶书向篆书过渡的方式,也是让汉字从书写不便“化”为轻松快捷的真书的通道。

“从对神态到对形的追求,再衍化到如今形式至上的崭新书法,书法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现在也需要有人来对书法进行找寻和研判,如此书法才能再次走向复兴。书法得到复兴,存于其中的中国精神才可不朽。”于钟华说。

传播2005班的王亦君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她听完讲座后感言:“正如于老师所说,学习书法应该要‘沉’下去,不能只看字的表面。老师分析角度十分新奇,这让我对书法有了新的思路,今后对书法的探寻也有了新的方向。”




文字 / 丁梦晨 赵益敏

摄影 / 杨玉玲 蔡亦雯 蔡听雨

今日编辑 / 李嘉慧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