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日报|罗卫东:我理想中的大学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1-10-19


西子湖畔,孤山山脚,小步庭院,古木参差,亭台错落,庄严静雅。一路沿台阶而上,便来到了杭州文澜书院的藻思阁。一周前,一场有关大学教育理念的学术沙龙在这里举行。

主讲人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与原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浙江大学赵伟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王自亮教授等学界同仁一起品茗论道,探讨浙大城市学院百强大学建设,畅聊大学治学、治校之道。

今天,浙江日报第三版“钱塘江”发表的头条文章《我理想中的大学》,记录了当天罗卫东的一些观点。


全文赏析

 

人物名片:罗卫东,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大学要有自己的精神

19岁从杭州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经在大学教书38年了。


我时常思考,什么才是理想的大学?大学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也是最持久、最有社会声誉的公益机构。正因如此,大学承担着历史和社会责任,需要追求真理,并把对真理的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在学生的精神里,让学生在毕业离开校园后,能推动社会往好的方向走。


而一个好大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尊重学问。学校的声誉是靠高水平的老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还记得我在杭州大学工作时的老校长沈善洪。沈校长不苟言笑,他家住在杭大新村,每天走路上下班,别人跟他打招呼,他都爱答不理。但他极为重视学术,非常尊敬学校里有学问的老先生,每每遇见都是毕恭毕敬的。


当时的杭大还有一个奇观:30岁出头的博导、教授一大串。这都是因为沈校长爱才惜才,慧眼识珠,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任用了好一批小年轻。只要有才能,就“跳着”来。如今,这些教授都已是学术界的翘楚。文科有陈植锷、史晋川、张涌泉、包伟民、徐辉、肖瑞峰、廖可斌、王勇、孙笑侠等,理科有王坚、王重鸣、陈杰诚、叶高翔、林强、朱利中等,这批当年破格晋升的年轻人中,如今多数已经成为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长江特聘教授,我自己也是沈校长一手扶植提拔起来的。


在杭大工作期间,我耳濡目染了沈校长的办学战略、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激励着我去更好地体会应该怎么办好一所大学,应该体现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真正要办好一所大学,办一所能为国家为世界作贡献的大学,很难!现在我们办学最大的困难是,不能为了理想损失当下,也不能为了当下损失理想。如何才能在当下体现自己的办学理想?这是我需要不断探究的重要命题。


但我能明确的是,只有把学校的精神树立起来,把文化和办学的厚度积累起来,我的心里才会感觉踏实。


读“硬书”才能丰富人格

我喜欢给学生开书单,鼓励学生读“硬书”,即经典且思想密度高的书。“硬书”是一个人思想的基础,一旦看懂了、吸收了、转化了,就会成为自己思想进步的主引擎,人生旅途的指南针,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更让学生丰富人格,在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的真实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自主和独立性。马克斯·韦伯说,学问最大的功能就是实现人的“清明”。读“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使人“自我清明”。


虽然现在有人说,这个时代,没什么必要读“硬书”了。但在我看来,只要有人类,只要有社会,只要有发展的诉求,就应该读“硬书”。不读“硬书”,你就不可能有稳定而可靠的思想秩序,就不会有超然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历史感,当然,对于社会背后的结构和动力也就缺乏应有的认识。其结果,就是凡事或者不知其然,或者不知其所以然。


我常说,虽然学生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不容易找,但我们更要为学生的最后一份工作努力。也就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动力,让他在人生征途中,可以始终有从低轨道向高轨道发射的内在动能。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时代就树立起高远的人生理想、较为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社会应有程度的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历史感,没有关于生命根本性问题的看法,他又怎么可能在很多重大的人生考验前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他的人生一旦到低谷就难以再冲高了。


这是我鼓励读书的初衷。接下来我想在浙大城院探索全面部署通识教育也正基于此。


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因为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具有代入性的各种各样的虚拟或者符号构建的情境里,先演练一下未来人生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尤其是涉及到事业、婚恋、价值、成功这类必定是未来人生最大选择的问题时,学校可以提供各种促发思考的教育和人际互动场景。人的一辈子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什么时候不该犯什么样的错误,这个就需要在大学阶段事先就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预演和警示。大学就是年轻人面向着未来理想进行发展的重要的人生实验室。


确实,通识教育无法教会学生谋生技能,但通过这样的探求、摸索、联想和感同身受,能打下人一生最重要的底色。底色没打好,以后到了社会上想补课也补不起来了。所以,这是大学责无旁贷、必须要做的事。


进百强是不冒进的理想

眼下,我已在浙大城院工作6个多月。转公办后的浙大城院在社会上关注度很高,尤其是对于我们提出的发展目标。


实际上,要在十年内把浙大城院打造成全国百强大学,是我们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发展目标。


浙大城院以前是民办独立学院,虽然在同类学校中,是佼佼者,在社会上也有较好的口碑和声誉,但毕竟不是在强手如林的公办大学里比拼。要进入百强,看上去是个宏大愿景。我觉得这个目标并不冒进,但有点理想主义。


所谓百强,如果光是围着各种量化指标做文章,我想只要资源供给有保障,以杭州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经过努力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我考虑更多的,坦率地说不是排名,而是大学实实在在的功能和贡献。


在我心里,浙大城院的百强目标不是数据指标含义上的百强,而是学校的声誉要能在全国高校内进入百强,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能进入全国高校的百强。这需要我们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来完成使命。


但指标和声誉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逻辑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此消彼长。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来浙大城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表现,特别是长期表现,一定会超过很多大学的毕业生。浙大城院也会深深扎根,成为一所好大学。


我们是浙大城院转公后的首届领导班子。希望我们这个班子能够在五年任期内,为这个要力争在十年后实现的目标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我觉得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内容来源 / 浙江日报 

摄影 / 张梓浩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投稿邮箱

xcb@zucc.edu.cn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