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眼神背后,她的执着和坚定令人着迷
孜孜不倦 筑梦设计
伊人佳成 温柔浪漫
她用青春研究建筑
将设计作为不变的奋斗目标
保持好奇 追逐热爱
她用幸运描写成长
将谦逊洒满花路
陈孜伊,浙大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2011届校友,香港大学城市设计硕士。现居香港,在美国SOM事务所担任高级城市设计师,参与设计的杭州亚运村规划、深圳前海城市设计导则、广州海鸥岛规划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内外城市设计奖项,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合作参与编绘”未来城市”提案并出版。
01
学做Leader
“更全面的要求能使我成长”
对于陈孜伊来说,本科期间加入学校的建筑学社是十分明智的决定。这是一个建筑人专用以学习交流的平台,拥有丰富的知识来源和交流形式。为方便不同级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社团常常邀请一些校内外的专家或学长学姐来校分享经验。
这让陈孜伊得以提前接触一些校外的交流活动并受益其中:“建筑学生的专业任务向来繁重,我们日常时间总被画图、作业所占据。在课余参与组织此类活动,不仅能让我更近距离地体验这种突破校园‘限制’的学习,还能帮助我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在参与举办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开展的‘三校联展’建筑系学生作业展览活动时尤其如此。”
时任建筑学社社长的陈孜伊面对着建筑学社将要举办的首次大型活动,时常感到一定的压力:“史无前例,加上时间有限,作品数量庞大,如何调度社团人员,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成了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经过对筛选进度的合理安排,加上专业老师的评判协助,我校展出成果十分优秀,也打响了建筑系在省内高校行列的知名度。
“我一直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leader。”她说,“团队中,一个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将它们合理地分配给更擅长这个工作的其他人。成为一个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往往更加全面,而这,能够让我更快地成长。”
这种思想在陈孜伊讲求效率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发展和升华。面对新人,她时刻将预期完成时间和目标出入时间列入考虑范围内;面对熟悉的同事,她也能知人善用,更具目的性地布置任务,设置任务审查时间节点,帮助高效完成团队工作。
“作为一个leader,既要懂得如何向下沟通,也要学会怎么向上沟通。”她说,“同时也要把握平行的沟通,跨时区的沟通和多语言的沟通。”全面的工作能力促使陈孜伊时刻保持着最佳的状态。
02
勇赴考验
“坚持自我,葆有设计本真”
在香港大学读研期间,陈孜伊不忘坚持寻求挑战,抓住每一次设计机会。从波兰船厂改造项目,到香港启德机场改造,她始终保持着自己对设计的热爱与激情。
陈孜伊(第1排左1)参加"飞跃启德"—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
临近毕业时,陈孜伊与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飞跃启德”城市规划设计概念国际比赛。“启德机场是1997年香港唯一的机场,作为全球最忙碌的机场之一,它的运载量极大,见证了无数往来和停留。这次国际比赛是香港政府向全球招募有关启德机场搬迁后留下的跑道改造方案的比赛。”陈孜伊回忆道,“当时参赛队伍中有包括大师级事务所在内的许多职业团队,竞争十分激烈。”
更不巧的是,这次比赛与陈孜伊研究生毕业设计时间重叠,这对她和团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一直争分夺秒,想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原址因跑道功能而遗留的水体污染问题成为了设计的突破点”,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他们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设计全程,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改造设计中,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国际一等奖。
坚持自我,葆有设计本真,是她不断追求的目标。“印象比较深的是之前做杭州亚运村规划竞赛的项目,”她回忆道,“整个亚运村在亚运会期间需要承载所有运动员、媒体以及技术官员等人员的活动,其安保和流线等方面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会在设计过程中给我们提出源源不断的要求。”
登顶富士山
即便这是陈孜伊团队首次接触对场地专业性要求如此严格的项目,他们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回归建筑设计“服务”理念,兼顾赛时与赛后的使用考虑:设计中的流线和公共空间既能满足运动员与技术官员上下客的共享流线与节点分流的要求,也能满足亚运村赛后作为普通小区的有效使用。
最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交标,陈孜伊感慨道:“尽管在设计中我们会因为各种设计条件的变更进行无数次修改,但是我们还是会坚持最初的设计理念,尽力达到一个同时符合己方设计原则和多方要求的平衡状态。”
美国SOM事务所同事合照(第一排左三)
03
致力文脉
“我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设计建筑时,大家可能会更加关注建筑造型是否酷炫吸睛和设计师赋予它们的‘个性’。”在从事六、七年城市设计的相关工作之后,历经沉淀的陈孜伊随之深刻意识到了城市文脉的重要性,“在设计全球化的当下,现在的我会更愿意去加强对城市文脉的思考,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尽力赋予城市新的活力,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她看来,城市设计比专项的建筑设计涵盖面更广,其中涉及到了城市的文脉、生态、历史和未来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疗愈的过程。
“比如波兰船厂改造项目,我们需要考虑和评估有哪些文脉需要延续,哪些建筑具有历史价值需要被保留,如何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活力,既延续之前承载的城市主要功能,也能够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容纳更多的功能。”她说道,“这样复杂和艰辛的项目,往往能让我看到我们是如何去缝补城市历史城市街区历史街区之间的裂痕,既保留当地特色,又让它在缝隙中开出新的花朵。”
陈孜伊参加广州海鸥岛规划
不仅如此,她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在未来城市设计中:“未来城市并不是完全以科技来取代人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而是帮助人去解决和释放更多的物理空间,让人和自然能够更好的互动。”
通过科技的帮助能够更有效的去预测监控灾难的发生,陈孜伊表示,这是他们努力方向,“特别是这次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家办公,或者在一个非固定工位进行办公。这将会是我们未来规划的一个重点,将空间变得更有弹性,可以在封闭式和开放式中间进行转化,供大众弹性选择办公地点。”
保持通勤的距离,又不会太过遥远,灵活的办公环境和各种配套步行可达的15分钟生活圈,并融合现代科技的加持,这应该就是“未来城市”真正的样子。“在高强度的现代社会,这些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更好的放松,也能够让人类社会能够比较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回望自己整个求学经历时,陈孜伊说道:“我很感谢当初勇敢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那些所有经历的东西都很珍贵。”她鼓励学弟学妹们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去尝试,“年轻时适当的迷茫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过早地给自己规划好一条笔直的路径,而是去勇敢地多做选择,累积更多的选择的资本,收获更多的主动权!”
文字 / 丁梦晨 代林茹
今日编辑 / 袁玺鑫 王语喆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投稿邮箱
xcb@zucc.edu.cn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
为ZUCC点个赞!告诉大家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