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上,被罗校长的四句话“戳中了”!
在矢志奋斗中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校长罗卫东在浙大城市学院
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嘉宾:
合欢花开,栀子飘香,又到了毕业学子与师长同学互道珍重的毕业时刻。在这个值得珍藏和记忆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即将送别2022届2753名同学。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即将踏入社会的各位毕业生同学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向所有助力大家完成学业的老师们、家长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时光易逝,四年一瞬。感谢你们与浙大城市学院的一路相伴、共同成长。在这里,你们见证了城市学院二十华诞的风采,成功转设公办大学争创百强的昂扬氛围,积极变革、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时速:成立全国首个独立运作的国土空间规划学院、全省首个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全省唯一考古学系;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进科教创新综合体改革,城市大脑研究院、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等重量级科学研究平台在学校落地生根,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教师队伍中不断有“学术大咖”加盟,白傑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你们也体验到了北秀食堂的脱胎换骨、图书馆中央空调改造后校园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舒适。当然,你们尝到的不只是城院大发展的甜头,也感受到了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酸苦辣。在校的四年里,你们不仅是学校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局面的见证者,更是学校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参与者。我相信,这城院读书的这几年会在你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光阴荏苒,韶华流转。运河之滨、陈家河畔,处处留下了你们潜心向学、追求真知的身影,处处印刻着你们挥洒汗水、拼搏奋斗的足迹,你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能力,也经历了淬炼和成长。你们当中有的勤学好思、奋进自强,连续三年专业第一,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有的每天往返于图书馆和实验室,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有的热心公益事业,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让志愿服务成了一种最美好的日常习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多的抗疫战中,你们中的不少人都曾穿上防护服,驰援疫区一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尤其是今年4•19学校防控疫情期间,同学们不仅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全力配合学校防控要求,更有不少同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为校园安全护航:在核酸检测现场、食堂、超市、校园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你们身穿彩色院服、坚守岗位的身影,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独特的校园青春回忆。
你们的努力付出也获得丰硕的成果。截至2022年6月1日,我们学校共有372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24.62%,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内深造率达13.67%,在国内同类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一大批学子被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海内外名校录取。还有不少同学即将进入阿里巴巴、网易、网新恒天、矽力杰等名企工作。我为你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四年前,学校张开怀抱迎接你们的到来,而今天,学校又将目送你们离开。如果把我们城院比作是一个大家庭,你们就是即将离开家长的怀抱走上社会闯荡世界的孩子,你们将在社会这所更大的但也是特殊的学校中学习生存、谋求发展、建功立业。
在这里,作为校长,更是作为老师,有很多的心里话要同你们讲。限于时间,我只讲四句话,既是临别赠言,也是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以格局情怀开创事业天地。毛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里的精神指的是志气、胸襟、格局、情怀。
古人云:“志者,学之师也”。志气是知识的老师。毛泽东在17岁离家读书时,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多么豪迈而高远的志向!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也在召唤着时代青年。只有厚植家国情怀,心系“国之大者”,把民族复兴的使命铭记心中,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与伟大的时代相应,得到这个时代的加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功业。“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只有扩开心胸,打开格局,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事业创得更大。
第二句话,以专注有恒成就专业贡献。科技发展浩浩荡荡,新业态不断涌现,比起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让人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人生选择。遍地机会,众声喧腾,许多人在随波逐流中焦躁不安,在功利算计中心浮气急,最终很可能在不断见异思迁的“骑驴找马”中低水平重复,在得过且过中困于平庸碌碌的陷阱。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你们必须要学会抉择。判断力将是你这一辈子能够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你们所处的时代,如果失去判断力,那么,放眼望去,到处是红海,无处不内卷;但是对于一个自我清明的人来说,大千世界、广阔天地里,处处是施展才干的舞台,值得做的事情很多,发展的机会很多。
去年,我在毕业典礼上,希望毕业生能答好“到社会上去要做什么”“这辈子要做什么样的人”两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找到与自己的志趣、秉赋、潜能相匹配的目标,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顺境时不自满,逆境不气馁,通过几十年的磨炼,不能积累和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一个行当的领军人才,为推动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增进民众的福祉做出一点点的贡献,或许就可以算不负此生,过得充实、幸福而有意义了。
第三句话,以诚勤笃实锻造心性品行。竺可桢校长在1936年9月的开学典礼讲话中曾经这样说过:“一校有一校的精神,至于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和高等学堂,一脉相传,都可以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有的学校校舍很好,可是毕业生做事,初出去就希望有物质的享受,待遇低一点便不愿做,房屋陋一点便不愿意住。浙大的毕业生便无此习惯,校外的人,碰见了,总是称赞浙大的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竺校长的这番谆谆教诲,到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日渐有针对性。各位是浙大城市学院的毕业生,身上融入的是求是的文脉,务必谨记老校长在86年前的教诲,才不愧为是浙大系的学子。
《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大学的阶段,我们初步完成了学习的前面四个步骤,接下去将要做的重点,就是笃行之。所谓笃,就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求我们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意味着步入社会成为一个职场新人。学校的教育虽然是分专业的,但并不针对具体的职业、特殊的岗位,从学习场到职业场,要学的东西仍然很多。可以说在学校里的理论学习是纸上谈兵,高年级的实习实训是操场练兵,到单位工作才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从理论到实际的跨越比你想象的更大,从所学的专业到真正的入行,你需要学会适应职场的人际关系,学会向周围的领导、同事请教学习,需要从事一些看起来琐碎、缺少成就感的基础工作,付出额外的精力,将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做完”。要接受实践的训练、心性的磨练,不断积攒“经验值”,才能具备胜任工作的职业技能。脚踏实地、奋力前进才能度过“学徒期”,浮躁傲骄、投机取巧、斤斤计较、拈轻怕重将让你失去很多的成长机会。美好的未来,只有用实干的脚步方能抵达。
第四句话,以终身学习赋能终身进步。在前不久召开的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洪书记送给大家九个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大学只有四年,学到的东西再多,终归有限。何况你们正在经历并将可能长时间生活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临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礼记.大学篇》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据说这句话原本是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的一句铭文,意思是如果我们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就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才能保持每天都是焕然一新的面貌。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人的封闭,源自人的自满,人的退化,源自人的怠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自省才能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终身学习,意味着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要不断反思个人的局限和缺陷,要持续激活自我完善的动机。生有涯而学无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同样人生的进步与自我完善也是没有止境的。
又闻骊歌起,同道无别离。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但离别又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的离别是为了将来的欢聚,请大家记住,无论将来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你们永远都是城院的孩子。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母校都希望一起分享,你们的每一份艰辛,母校更愿意一起分担。母校会永远牵挂大家、支持大家、祝福大家,也希望大家无论身处何方,都心系母校,只要有可能就常回来看看。我在这里也向大家保证,母校也绝不会辜负你们的殷切期盼,将来,你们的每一次回归,都会看到母校不一样的风景和新的精彩。
最后,祝愿大家毕业快乐、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浙江高考进入第四天
接下来,考生和家长们
最关心的就是填报志愿了
6月12日(周日)晚19:30-21:00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
为大家分享《大学校长谈高考志愿填报》
记得扫描二维码收看哦!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