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们汇聚一堂,聊了这几件事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2-09-30

近日,“为城市而思考”2022城市大脑·幸福城市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会议围绕“城市”“数治”“善治”展开了深刻讨论,在共议与共享中,为共同富裕的道路探索贡献了前沿的学术力量,为城市治理的效能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变革在“两个先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迈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船”与“桥”。打造数字变革高地,就是要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数字规则的话语权,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表示,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同等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它是一个关于收入、财产和各种能够改进生活的资源和手段的一种合理结构的状态,而且这个合理的结构带有可持续性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定量的标准,是一个发展性的标准。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政策的安排应该着重围绕着能力建设,我们的共同富裕一定是围绕整个公民,而且是终身的能力建设。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赋能共同富裕”“城市大脑典型场景案例”等展开了学术研讨。



观点碰撞,问道善

《关于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五点探讨》

郭占恒

浙大城市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学术委员

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省委政研室原正厅级副主任,研究员


数字赋能不仅是共同富裕,而且包括现代化。数字赋能完全契合我们省委提出当前“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两个先行”实际上简单就是两句话:一是快;二是高。


全国是“三步走”,我们浙江是“两步走”,我们2025年要完成全国到2035年的目标,我们2035年要完成全国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数智支撑》

蓝蔚青

浙大城市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学术委员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共同富裕的诉求不限于物质生活领域,精神上的充实感和愉悦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否被善待”直接影响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数字赋能,不是数字“添烦”,不要以为数字是万能的。数字化不一定是最好的,不要什么都是数字化,还要考虑到人性化、个性化,满足交往要求。


《数字化改革牵引共同富裕先行》

陈畴镛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学术委员

浙江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浙江的经济,特别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从原来模式创新为主走到现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叠加融合,这样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作用非常显著。这里关键是数据的要素作用。


产业大脑原来比较多的理解是对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建立在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数字化的平台。而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是我们在生活方式变革主要的载体。


《重思城市数字化:空间潜能与价值忧思》

张义修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谈城市数字化首先要跳出数字化本身。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深刻改变城市的有两股力量,其中有一股是数字化,但是还有一股就是城市发展的组团化,城市圈、城市群成为城市发展的向心力。


数字化本身比较大的忧思,就要避免一个数字时代的“主奴辩证法”,数字化的目标一定不是接管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你完全服务好,使你失去自主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


《智能时代的数字包容》

王翔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现在技术使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部分关注和解决时,我们更多关注是社会包容,包容的反义词是“排斥”,数字排斥实际上就是社会排斥的一部分。


数字排斥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排斥,数字包容本质上是社会包容。数字包容不仅是和弱势群体有关,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智能时代的数字包容需要的不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人。


《数智物流赋能城市现代化治理》

吴旭

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物流应该是物畅其流,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也是未来数智物流体系稳定运行的关键。


当前中国在快递这一领域已经变成了世界规模第一,而且运行效率最高,物流末端作为最重要的环节,一定要加以重视和优化。新建小区要统一建设标准化的配送网点或者配送空间,实现城际干线物流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



案例荟萃,共享数治

《基于城市大脑区级平台的场景创新》

李圣权

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


城市大脑提供了很多基础的算力资源、算法资源,就像一块数字化的肥沃土壤,为我们进行高起点场景创新、实现场景快速落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让科技赋能城市,让城市温暖生活。”希望我们的城市大脑建设能够给所有市民带来更多更美好的体验。


《居村微平台,基层治理中的抗疫实践》

韩定一

上海天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OO、联合创始



我们在基层一线的场景建设中,非常有感受的一点就是“千线一针”。上面各个系统不断完善,下面是跟不上节奏的。所以这些年我们开始往下沉,去服务这些基层。


我们原本是一家非常技术派的公司,但我们希望AI技术在一线场景落地,让每个不会用AI技术的人都用上,这才是关键,这是我们愿意去做居村这个平台的一个想法、一个本心。


《云上的全域智慧博物馆——文博大脑》

张敏

杭州博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全新技术来打造全域智慧博物馆治理的基础设施,这就是文博大脑。


过去可能更多强调的是应用或者技术,我们更强调的是市场体系。形成了市场体系,有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企业在“应用超市”里可以更有效率地把产品推向全国甚至全球,激励和引导它把产品做好,而不仅仅是满足政府某一个项目建设的需求,这是我们的一个探索。


《社区微脑》

马汉杰

杭州码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设“社区微脑”是在城市大脑建设基础上实现各种场景能力的下沉。


通过建设“社区微脑”或者数字化平台,赋能社区工作者,让数字化工具成为他们的助手,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有很多细的场景,需要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通用化。



专家论道,共议发展

《城市交通治理的初步思考》

鲍海君

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呈现“五期”叠加态势:城镇化速度的持续放缓期、人口多向流动期、城镇格局加速分化期、城镇发展机制的转换期、城镇化问题的集中爆发期。


我们探索学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城市交通治理需求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交通出行调查相结合,把论文写在杭州的大地上,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建立交通评估长效机制,打造城市交通治理的智库。


《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的可能路径》

范良聪

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


目前公共数据标准没有统一,公共数据开放的范围有限,开放的那些数据经济价值都不高。这背后是公共数据制度保障问题。


如果构建起来一个非常好用、连接可及、绝大多数人以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的公共基础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是信用库,可以是人口库,可以是自然资源信息库,你会发现,整个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就会被消解掉。


《高校数学化改革实践:以城市学院为例》

杨枨

浙大城市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浙大城市学院超算中心(筹)主任,教授


两年来,我们推动学校数字化改革,形成了“2+9+N”系列成果:“2”是“学在城院”和智能化校园公共数据协同平台;“9”是指9个校院数字驾驶舱;“N”是N个实用的应用场景,涵盖了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办公办事、实用工具等方面。


我们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建设超算中心,这就是校园大脑的引擎,今年9月份正式投入运行,将有力支撑整个“校园大脑”的建设。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做强做优杭州城市大脑》

傅卫权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


城市大脑2.0要迭代升级,持续攻坚智慧交通、智慧住房、社区服务“一老一小”等重难点问题。为什么要围绕这三个主题?城市大脑从诞生那一刻起,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城市大脑的用力所在。


希望通过城市大脑2.0的探索,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让资源更优化、让治理更高效。


城市是个相对独立的存在,是一个生命体,对城市的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研究。它是将城市这样一个生命体独立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的学问,从城市学角度来重新定位城市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数字化时代的城市,要以对城市的性质与功能的根本性理解来弄清楚城市治理问题的真正来源。拨开表相,寻找背后厚重的理论支撑。这既是大学之于城市的价值,也是使命。一年一度的“城市大脑学术研讨会”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使命,从空天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前沿出发,围绕城市大脑和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助推浙江省的两个先行。


来源 /  城市大脑研究院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