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杭州,从这门课开始!《杭州通论》开讲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高校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9月15日晚,浙大城市学院的特色思政大课《杭州通论》开课。第一课由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杭州市咨询委员会委员兼文化专业组召集人、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杭州市政府参事李虹先生担任主讲,校长罗卫东出席并致辞。
李虹以“杭人杭话”为题,从过去的杭州印象,到现在的杭州地理概况,再到未来的杭州城市定位,为在场的同学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提及杭州,丝绸和瓷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特产,三潭印月、国际博览会中心、小河直街、拱宸桥是这座名城的显著标志。诗人白居易笔下的“何日更重游”认为,杭州是一座重游率十分高的城市,杭州周边地区的人民喜欢来往杭州,反复游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李虹表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它总是呈现出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从地理视角俯瞰杭州、从行政视角注视杭州、从数字角度量化杭州……课上,李虹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杭州城市。他指出,2016修订版总规确定杭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目标定位“国家首美之地、创新智慧之都、东方品质之城”。
李虹介绍道,在2004年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活动组委会的专家对杭州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将自然优势与现代产业巧妙结合,引领休闲经济潮流的城市;一个生活就像在旅游,懂得将安宁幸福的感受转化为活力和财富的城市;一个以不温不火的态度和风风火火的速度走出了自己节奏的城市。从西湖论剑到钱江弄潮,这座城市在水到渠成之后,正一步步海阔天空。
罗卫东在致辞中勉励同学们:进入大学就像来到一个小型社会,应对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学校依托杭州城市办学,杭州就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和“实验室”。他鼓励同学们走出课本,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了解杭州的土壤和空气,通过实地考察增进对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
课程的最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踊跃提问。针对同学提出的“怎样看待杭州被贴上‘美食荒漠’的标签?”这一尖锐问题,李虹回应道:“现代人对于食物美味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味觉上强刺激,川菜正因此享誉海内外,杭帮菜则口味相对温和,且由于文化的融合缺失了一些独特性。当然,许多改良过的创意杭帮菜仍拥有巨大的市场,要理性面对这样的标签,不强求摘掉标签,顺其自然。”
据了解,《杭州通论》是2022年全新启动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特色通识大课,也是学校落实市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精心打造的城院版“走心的思政课”。该系列课程由城市大脑研究院统筹主办,多个学院研究机构协同支持,以青年领航学者及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的助教同学组成了课程主创团队。课程以创新的授课形式将杭州这个城市生命体视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对象,通过“精讲+沉浸式体验”,“实践课+翻转课堂”的多维展示的课程架构,让学生认识杭州,理解杭州,了解城市发展原理,建构起城市研究的认知体系和实践方法论,激发学生成为具有领先视野的未来城市建设者的使命与自觉。
同学们的课后感想
旅游管理2201班 王文清:
听完李虹老师的讲座后,给我很多启发。或许读懂杭州的城市哲学和独特韵味,才是破解杭城该如何好好活着的答案。在文人笔下,在西方眼中,在互联网时代……杭州一直保持了它的本味,赓续着历史的文脉,也不拘泥传统,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城市轮廓。不论是方言孤岛,美食荒漠,还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都不是定义杭州的标签,而是给其注入的新的力量,让世界读懂杭州,感受杭州情怀。
城乡规划2201班 陈皓冉:
今天李老师的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老杭州人对杭州的认识与理解。他从历史、政治、地理等多个维度向我们介绍了杭州的“前世今生”,让我感受到了杭州作为马可波罗笔下如同天堂般的南宋古都的魅力和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浙江龙头的活力。这堂课让我对于自己能够在杭州生活和学习充满了自豪和期待,同时也了解到了杭州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让我明白了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药学2202班 王韦: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囿于近几年忙于高中学业,没有好好去感受杭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的让我们了解杭州这座千年古城,李虹老师先不断抛出一首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再步步深入展示了近几年杭城的高速发展。很庆幸生在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有幸从小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怀抱当中,见证了杭城逐渐与时代前沿相接轨的过程。
文字 / 张佳佳
图片来源 / 城市大脑研究院
今日编辑 / 吴志茜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