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在功率集成前沿,这位老师够硬核!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3-01-13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系主任,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负责人。开设“纳米级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产业班,致力于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省基金探索项目,带领团队进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技术和功率集成电路的研究。


“回来报效祖国,是我的愿望。”


从十八岁进入浙江大学“混合班”(即后来的浙大竺可桢学院)到毕业后留学英国,仅用3年不到的时间,王珏就拿到博士学位并在博士毕业后收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总部博士后研究员的聘书。如此“风风火火”的一位女博士谈到求学时的经历时,坦然一笑道:“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专注,专注做科研。”

王珏的学术研究方向是“碳化硅器件”,这在当时还是新的研究领域。“一个全新的领域,研究的难度会很大,另一方面,拓展空间也会更大。”面对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机会,王珏开始了一步一步的摸索,最终通过几年的点滴积累,她从一个科研的小白,成为了如今走在研究前沿的人。


毕业后的十几年里,王珏以傲人的成绩在各大公司担任芯片设计师,并升到首席设计工程师的职位。归国后,因为对教育的热爱,她加入了浙大城市学院,成为了一名老师。


在谈起回国的原因,王珏说道:“回来报效祖国,是我的愿望。我想将这些年的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为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选择科研,也就选择了挑战。”


“一块芯片就像一个黑匣子,里面蕴含着几百万个元器件,约50亿个晶体管集结CPU上,这足以看出集成电路设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行业。”在王珏眼中,选择科研,也就选择了挑战。


基于自身求学时的经历,王珏带的科研团队倾向于自主研究,发掘学生在这个领域中感兴趣的方向。“做科研想要有创新点,首先就是要掌握所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最新动态,然后动手去做,创新点往往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王珏谈到做科研的心得时,首先会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再鼓励他们去动手实践。

“王老师在生活上平易近人,总能为学生着想,切实地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让我在做学问和做人两方面,都受益匪浅。”研究生小邹说,他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碳化硅的项目,对碳化硅功率MOSFET进行了短路可靠性研究,深入分析了其失效机制并建立了相关热模型,并研究了器件参数对其可靠性的影响。

科研就像是摸索一个黑匣子,里面包含着无数的元件,只有带着探索未知的好奇与勇气,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学四年是一个寻找自我的重要过程。”


为培养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系统掌握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及芯片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王珏老师牵头开设了纳米级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产业班。“希望同学们在产业班能真正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专业技能。”这是她对学生的期盼。

与此同时,王珏老师也特别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大学四年是一个寻找自我的重要过程,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集成电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更新十分快,王珏老师寄语同学们: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文字 /  魏姜帆 钟晶杨

今日编辑 /  王语喆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