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校教师理论文章在“之江策”发表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3-03-25

 编 者 按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校宣传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推出“学习二十大 · 礼赞新时代”专栏,刊发专家学者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文章和感悟,展示学校各单位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改革,谱写百强大学建设新篇的举措和成绩,鼓舞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月19日,浙大城市学院数字考古与世界遗产实验室负责人任伟副教授,艺术与考古学院常务副院长杨程教授,艺术与考古学院副研究员周晓萍共同撰写的理论文章《数字化赋能浙江石窟文物造像价值阐释,助力浙江打造文博强省》在省社科联“之江策”平台发表。


文章以浙江省石窟造像为例,探讨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数字赋能对浙江石窟造像价值阐释的策略


文章全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自对文物工作提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党的十八大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党的二十大更是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又一次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文化遗产保护对阐释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亦称文物,是先辈们在历史时期活动所传承或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人文、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其真实地记录与见证了人类的活动历程,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财富。


浙江是我国文物遗产大省,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共同缔造了浙江辉煌而灿烂的文明,提供了我国的稻作、丝绸、舟船、茶叶、漆作、制瓷、酿酒等业态的主要起源地的实证,还原了中国百万年的历史。除此之外,浙江为中国佛教文化昌盛之地,自东晋以来,浙江已是江南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其文物造像厚重而多样,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022年12月8日,浙江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易炼红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加快建设文博强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讲话中指出要“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推进文物数字化改革,努力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新时代浙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把“挖掘(文化遗产)价值”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也让浙江文博行业对落实“挖掘哪些”、“如何挖掘”、“如何评价”产生了新的思考。择要来讲,浙江省要加快建设文博强省,努力为全国提供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数字化改革的经验。从“文物活化利用”到“文物数字化”再到“文物数字化改革” ,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团队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实践

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数字文化遗产阐释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尝试;是助力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是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战略下展现浙江省落实国家新文物方针的必然要求。下文以浙江省石窟造像为例,探讨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数字赋能对浙江石窟造像价值阐释的策略。


浙江省石窟寺文物造像

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唐宋之后,石窟寺营造重心南移,南方地区一度迎来了石窟寺开凿的繁盛期,大量石窟造像长期处在水蚀、风化的环境之中,此类文物的保护比恒定环境下的摩崖造像更具挑战。


面对丰富的石窟造像遗存的考古和保护现状,深度学习新技术可以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

我国现存的并且可以收集三维信息的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浙江文物造像目前87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有龛窟1516个,摩崖造像数量为2485 尊。佛教造像三维数据带有深度信息,因此它也成为了实现高精度识别、定位、重建、场景理解等机器视觉的关键。快速判定文物造像名称、文物级别、建造年代、造像区域等信息提供信息参考:一方面为广大文物工作者及考古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文物识别依据;另一方面,可模拟复原历代可视化的石窟造像营造过程。

基于石窟造像的残损,尤其是对于已经损毁造像的模拟复原研究,以及以造像为基础的研究对浙江佛教典籍的流通也有一定价值。浙江省自2020年至2021年开展了“浙江省石窟寺专项调查”,浙江石窟造像主要集中在杭州地区,为10世纪以后中国石窟造像重要区域,造像以五代吴越国和元代开凿数量最多。浙江石窟造题材丰富,除了佛教题材的造像之外,还有少量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造像。因此,基于数字化技术对浙江省石窟造像数字化保护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也是落实二十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浙江文博探索。


数字赋能浙江石窟造像价值阐释策略

01


推动数字文博机制体制创新是建设文博强省的前提


第一,推动新时代“浙江文博强省”体系化提升。2023年初,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签署《关于加强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实施一批关键项目、打造重点平台,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活化利用、对外交流、融合发展等领域共12个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打造文博强省,推动数字文博机制体制创新是前提。因此,浙江省应该尽快制定完善文物价值阐释鼓励政策,鼓励全省博物馆、考古所与研究机构合作,探索文物价值数字阐述的各种方式。浙江省在文博数字化领域有一定研究和工作基础,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省级数字化标准的建立,并且重点鼓励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在浙江省文化工程中设立“数字文物价值阐释”专项,鼓励科研团队揭榜挂帅,承担数字文物价值阐释和活化利用相关研究。制定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创实体产品开发,驱动以文化数字内容为核心价值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用5G、大数据等技术让文化遗产更加生活化等方面发力。


第二,扩充田野考古人才编制,引进文物研究专门人才,加强浙江考古文博中坚力量。浙江考古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做出多方贡献,浙江省考古历史遗址众多,编制内田野考古人员依然无法完全满足浙江考古的需求。虽然近两年来浙江省考古所和杭州市考古所都在扩充编制,但是培养田野考古人员需要时间和过程,展开考古工作仍然需要持续扩充田野考古人才编制。因此,在浙江省文博领域应该持续扩充田野考古力量,扩充考古文博人员编制,重点引进文物研究领军人才和专门人才,持续加强浙江考古文博领域人才储备。


第三,注重培养引进文物和数字科学交叉学科人才,鼓励文物数字化人才创新,支持文博强省数字化建设。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共新增22个专业学位,文物专业原属于历史学门类,现归入交叉学科门类,而文化遗产研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载体,融合着艺术学、考古学、文物学、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被重新归纳为交叉学科的“文物专业”,不仅仅需要以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为基础,而且需要融合数字考古学科中的“文物三维记录”知识用于文物现状的保存和保护,化学学科中“成分分析”知识用于文物材质的鉴定和断代,更需要人工智能学科中“机器学习”的概念用于文物信息的整理和系统归纳。随着国际国内考古学科的快速发展,石窟造像研究更需要科技和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对浙江石窟造像进行分析、鉴定、数字化记录和永久保存,阐释传承中华文明。

02


持续投入浙江数字文物造像研究是阐释文化传承的基础


第一,持续进行浙江省石窟寺专项调查,不断总结完善现有研究成果。202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浙江省随后也开展了“浙江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目前的调研结果已经形成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部分精品浙江石窟寺和文物造像的现状。然而,浙江省石窟寺和文物造像众多,现阶段报告也无法全面的对现状进行准确描述,阐释文物价值需要持续研究作为基础,所以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研究,尽快出版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建设浙江省文物造像三维基础数据库,为建设文博强省文物造像价值阐释提供数据基础。浙江省应发挥浙江数字化优势作用,结合新型数字科技,建设浙江省文物造像三维基础数据库。深入、多维度活化利用石窟造像文化遗产,阐释文物价值,增强石窟造像展示,通过AR、VR、全景漫游等虚拟现实展示,结合新媒体传播、移动终端传播以及文物知识扫码讲解等多态化、多形式的传播,切实做到从数据库建设过渡到活化利用,逐步将浙江建设成为文博强省。

第三,鼓励科研机构探索文物造像、文化遗产的数字虚拟修复、数字辅助复原关键技术。在考古器物、字画、壁画等领域,以数字化技术充分再现古代浙江的造物之美与人民智慧。以数字虚拟修复和辅助复原技术构建文物数字模型为载体的文物造像展示,降低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风险。

03


鼓励更多公立机构参与文物造像信息保存和阐释是关键


第一,在保证文物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公立研究机构参与文物造像文化遗产信息保存工作。虽然石窟寺数字保护亟待尽快完成,但是目前有机会参与石窟造像三维扫描的科研机构并不多,因此在保证文物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研究机构对文博单位中的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向社会大众分享数字文物的研究成果。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系统化采集,方便查询、展示、传播和再利用;搭建综合性的文化数据库,方便民众、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浏览、鉴赏、研究和转化创新。拓展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方式和渠道,让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学者和大家研究的“宝藏”。基于数字文物价值阐释制作成视频课件,秉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学习。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爱国向上的新青年。

第二,在保证石窟造像价值阐释的基础上,鼓励更多机构以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为核心,探索在全国主要城市举办沉浸式石窟寺文物数字造像艺术展的可行性。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是重体验、参与性强的线下娱乐形式,通过布局、计算、灯光投影以及和观众互动等,重新塑造实体空间,打破传统展览表现形式和观众之间的界限,观众走进演出场景和展览中,通过调动所有感官,全方位体验产品或者服务,与其中的数字景观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让观众参与到虚拟场景创作中,成为互动内容的一部分,而获得沉浸式娱乐体验。


基于数字技术,举办国内首个以“浙江文物造像”为主题的沉浸式国际数字艺术展,创新阐释“石窟造像的文化价值”,是落实杭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借助杭州举办亚运会这一契机,通过数字艺术展,把浙江石窟造像之美推向国际舞台,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奉献给世界一个锦绣繁华的人间新天堂”的号召添砖加瓦。


来源 / 之江策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