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网站,亮相!
坚持以美育为重点强化五育并举
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打造“劳模工匠进校园”劳动教育品牌
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
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
近日,省教育厅网站“教育动态”栏目收录我校开展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经验信息,《浙大城市学院“三位一体”深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浙大城市学院扎实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两篇文章全文如下:
01
浙大城市学院“三位一体”深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
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坚持以美育为重点强化五育并举,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步形塑了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城院特色美育体系。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之美涵育家国情怀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育源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初步打造了“墨香校园”“良渚文化进校园”等特色美育品牌,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一是开设优质课程。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全国非书法专业院校中首家设置学分制书法课程,整合学科优质师资推出考古学、历史学类公共选修课程,以学生需求为依归,开设艺术进阶类课程,形成分层分类课程美育体系。二是建强师资队伍。构建大师资体系,聘请国际知名艺术史学家白谦慎、教育部书法指导委员会委员于钟华、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主席池长庆等书法名家担任书法类课程授课教师,邀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授“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用好教育大资源,全员共筑育人合力。三是营造浸润氛围。开设书法特色班、举办《书法对比展》,打造“良渚文化进校园”专题展览,连续三年向近万名新生赠送文房四宝,在潜移默化中彰显育人实效,在持续浸润中为学生铺就文化底色。
二、利用丰富文教资源,以城市之美启迪实践智慧
学校牢牢扎根杭州办教育,把城市作为育人“最大的实验室”,将开放办学的理念融入美育全过程,探索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持续推动学生养成实践智慧。一是首创城市通论大课。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以属地城市为研究对象的通论课程——《杭州通论》,邀请学界、业界的“杭州通”担任主讲教师,组建导师组带领学生深入杭城,以“精讲+沉浸式体验”模式引导学生感知杭州之美。二是打造“行走的美育”系列课程。将走进城市地标作为新生始业教育、课程情景式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走访与观摩、提问与回答、讨论与阐发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两个先行”“数字经济第一城”等城市特质的现实逻辑。三是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与杭州市委宣传部共建杭州城市体验研究中心,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西泠印社社委会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汇聚美育要素搭建大资源平台,合力推进“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三、打造优质平台载体,以校园之美提升人文素养
学校坚持将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营造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在校园美育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一是举办特色活动。持续开展面向人人、人人参与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戏曲进校园、新生音乐会、书法绘画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精心打造“非遗有我 美好城院”“书法美育季”等品牌活动,构建特色突出、百花齐放的校园美育活动体系。二是建设展陈空间。利用图书馆、行政楼、活动中心、教学楼门厅走廊、自修教室及楼宇间“微展廊”建设分布式展陈空间,举办金石文化、宋韵文化、地方文书等主题展览,把校园学习生活空间打造成“随处可交流、随处可学术”的高品位公共文化空间。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实施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建设数字文化走廊、数字文化馆,将云展览、数字文博等数字化文化展陈新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校”欣赏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与艺术展览。
02
浙大城市学院扎实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浙大城市学院立足“五育并举”,深化校地合作,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劳动教育品牌,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不断深化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科专业、促进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一、坚持城校融合,探索高校劳动教育新模式
学校坚持校地共促,强化与杭州市总工会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市内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和平台,推动劳动教育工作联做、资源联享、难题联解。一是坚持城校融合开门办劳动教育。与市总工会联合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联盟”,吸纳80余家单位和劳模工匠作为联盟会员,打造精神引领、全域贯通、多元协作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综合性模式。二是擦亮“劳模工匠进校园”工作品牌。2020年以来,通过劳模工匠结对、导师聘任、成果共建等多维度合作,学校聘请了35位劳模工匠担任劳动教育导师,建立51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40余场,参与学生达17000余人次,朱炳仁、嵇锡贵、孔胜东、王水福等一大批劳模工匠走进校园为学生上课。2023年5月,学校承接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国梦·劳动美”劳模工匠进校园示范活动。三是开展劳动周和劳动月活动。固定“五一”劳动节前后一周为劳动周,开展耕读园艺术雕刻拼盘比赛、计算机拆装大作战、“再建榫卯”非遗文化体验、墨香传韵·匠心筑梦活字印刷体验、陶艺绘画等劳动周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劳动实践月,践行“劳动最光荣”,弘扬实践求真知精神。
二、融通一二三课堂,探索高校劳动课堂新样态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以实践为导向、涵盖一二三课堂在内的完整劳动教育体系,将“真题真做真考核”落到实处。一是深化劳动教育一课堂课程改革。改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概论》课程教学,除马院专业教师理论授课外,引入劳动实践导师,利用校内耕读园、绿化养护责任包干区、免检寝室创建、劳模工匠进校园等劳动教育场景资源,开展立体化劳动实践环节。二是丰富二课堂专业劳动实践场景。挖掘专业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专业素能拓展紧密结合,开发水泥浇筑、陶艺雕塑、家庭护理等“一院一劳动教育场景”,丰富学生校内劳动教育实践选项,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三是联动劳动教育三课堂协同育人。依托市总工会和杭州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联盟,进一步夯实走出校园的三课堂劳动教育。学校自2022年起,实施“万名师生进工厂、进农场、进商场、进机关”活动,沉浸式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劳动精神。
三、加强理论研究,打造劳动教育研究新高地
学校不断加大对劳动教育研究的支持和培育力度,携手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打造劳动教育理论研究高地。一是出版省内首部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组建强大的作者团队与专家团队,出版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通用性与特色化的高质量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二是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围绕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推出一批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做好“劳动教育”大文章。三是定期举办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联盟论坛。连续两年举办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联盟论坛,近百名劳动教育专家、青年学者、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围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等专题,共同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 浙江省教育厅
图片 / 黄佳安 赵驭坤 摄,部分来源往期推送
责任编辑 / 张丹
审核 / 陈雯婕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